端午節是中國傳統佳節,也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為迎接端午節到來,“南京泥人”省級傳承人何斌教授小朋友制作泥塑五毒和粽子,通過動手實踐了解歷史故事,傳承端午文化。
“我們先將泥土搓圓,搓成一個小水滴形狀,然后用黑色和紅色的泥土做裝飾,再捏一個小粽葉把它包起來,最后用紅泥搓條給它打個結……”課堂上,何斌耐心講解制作端午泥塑粽子的步驟,并讓小朋友觀察實物,臨摹學習。一團泥巴經過揉、捏、搓、刻等工序,就變成栩栩如生的粽子,引得在場小朋友一陣驚嘆。
今年是兔年,何斌特意捏了兔子搭配粽子,兔子圓溜溜的腦袋和粽子胖鼓鼓的造型深受孩子們喜愛。“捏兔子用的是我們傳統技法,先搓兩個圓,然后手和腳都用黏土搓成水滴形,這種制作周期短,便于操作,比較適合新手和小朋友們模仿制作。”何斌說。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學習,一個個形象生動的卡通泥人在孩子們手中誕生。大家將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放在托板上,相互展示,想把這份特殊的“端午作品”永久保存。
“小小的泥塑看似簡單,做起來費時費工。聽何老師說,他做學徒時,搓圓都要搓好幾節課,要不停地練才能得心應手。只要有空,后續每周我都會帶孩子去學,提高她的動手能力。”學生家長李女士對記者說道。
“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是指蜈蚣、蛇、蟾蜍、蝎子、壁虎,這五種生物在每年夏歷端午日午時,進入高繁衍期,活動頻繁。因此在端午節時,古人習慣使用各種方法來預防五毒之害。
為了讓孩子們了解端午習俗以及五毒含義,何斌特意用五色紫砂土捏制了五毒。“泥塑五毒具有去瘟疫、保平安的意義。很多年輕人或許不了解這些傳統習俗,我做這件泥塑,想讓孩子們增強五毒防范意識,同時更好賡續傳統文化精髓。”
經過半天的細心捏制和打磨,五毒已初步成型。隨后,在何斌的帶領和指導下,小朋友們充分發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大家一起揉捏彩泥、上泥堆型、加深塑造,創造出一件件生動的手工作品。
時代在進步,年輕人的審美也在不斷改變。如今,何斌正努力把傳統記憶跟現代審美結合,創造更具有時尚感、現代感的作品。“我們也在嘗試使用超輕黏土、五色紫砂土等新材料制作,希望可以呈現更好的藝術效果。”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非遺保護和傳承,何斌每周至少會有一到兩次去校園授課,暑假也會開設興趣班教孩子制作泥塑。“希望可以讓孩子們從小認識非遺、愛上非遺,同時,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工藝,讓泥塑在當代擁有更加鮮活的生命力。”何斌說道。
(江南時報記者 張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