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從“世外桃源”到“水鄉客廳”
跟隨《新華日報》看古鎮文旅融合帶動產業發展
“酒旗菰葉外,樓影浪花中。醉帆張數幅,唯待鯉魚風。”唐代詩人陸龜蒙歸隱家鄉甪直,用優美的詩詞描繪出江南水鄉美景;現代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百年后,家人遵循葉老遺愿,將他的骨灰從北京歸葬到他曾經任教過的地方甪直。甪直,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引得眾多文人雅士流連甚至永駐?
從《新華日報》,我們品讀到了甪直的古鎮風情,也見證了從上世紀80年代起,這個水鄉小鎮經濟、生態、文化等多方面攜手騰飛。
1988年12月14日《新華日報》頭版快訊
守牢文化底蘊
古鎮巧煥新顏
甪直鎮,據說與蘇州城一樣有著2500年的歷史。早年的甪直鎮,全鎮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卻貫穿六條水巷,架著七十二座石橋。橋,是甪直的獨特風景。當然,讓甪直聞名于世的不僅僅是小橋流水,還有數不盡的歷史文物和獨特的民俗風情。
初建于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的寶圣寺,唐代8世紀的羅漢壁、陸龜蒙墓、撲滅池、鳳陽橋,公元9世紀唐朝建造的廣濟橋,11世紀宋代建造的中梅橋,明代15世紀建造的冬梅橋,明代17世紀建造的金陽橋、萬安橋、金安橋、三元橋、大同橋……這些古跡被這座小鎮細心呵護著。
早在1984年3月27日的《新華日報》上,一篇題為《典型的水鄉小鎮——甪直》的文章闡述了甪直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晚唐詩人陸龜蒙和皮日休在此躬耕唱和,明代畫家沈石田和文征明也在此流連忘返。從晚清開始,鎮上創立了甫里書院,辛亥革命后建立甫里小學,接著又開辦了魯望中學。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和王柏祥、嚴良才、朱韞石等都曾在此處執教多年,在他們辛勤哺育下,甪直涌現了一批杰出人才,如著名物理學家戴振鐸、旅美醫師歸綏和等。”
上世紀80年代的甪直鎮人民,一邊牢牢守護著屬于這座小鎮的文化寶藏,一邊大力發展旅游和經濟。從當時的《新華日報》多篇關于甪直鎮的報道里,我們了解到,甪直古鎮河道并不長,但街邊的豆腐店、點心店、餛飩店、理發店、飯店等新店鱗次櫛比,這在當時不僅豐富了古鎮的旅游體驗,也為鎮上人民解決了就業問題。
此外,為了在保護古鎮的基礎上更好地發展經濟,全鎮在80年代中后期被劃分為古鎮和新鎮兩個區域。“古鎮的西部就是新區。全鎮擁有各種企業105個,各類產品400多種;輕工、化工、工藝、服裝、蘑菇等產品遠銷日本、美國等地。”1989年11月13日的《新華日報》第四版《江南古鎮數甪直》文章中介紹。
上世紀80年代末,水鄉古鎮甪直已經煥發出別樣生機。
1994年4月10日《新華日報》第二版
“筑巢引鳳”尋發展
經濟生態兩手抓
80年代初,古鎮因其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古色古香的江南水鄉舊風貌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的到來,但“古”與“舊”也成為小鎮的束縛,交通閉塞、工業起步晚等現狀困住了甪直的發展。
1987年,時任甪直鎮黨委書記顧子然和鎮長許林根親自帶領鄉鎮企業的干部們南下取經,回來后迅速調整領導班子成員,一批有經濟頭腦的會計和采購員當上了鄉、村企業領導。他們在古鎮西面開辟工業新區,集中力量大辦“三資”企業,不到兩年時間就修建了蘇滬過境公路、新建了郵電通訊樓、興建了熱電廠和污水處理站、建成了接待外商的賓館,創辦了文化活動中心。如此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1992年4月9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發文章《甪直鎮“三資”企業數居全省鄉鎮之首》,用驚人的數據說明了一切。“吳縣甪直鎮‘三資’企業累計批準總數已達到25家,項目總投資3045萬美元,注冊資本2160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436萬美元,其中今年新批準項目8家,目前該鎮已成為我省‘三資’企業最多的一個鄉鎮。一季度全鎮產值、效益、外貿收購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82.2%、129%和451%。”
90年代的甪直,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緊抓環境保護,發展中的甪直鎮成為“經濟環境兩手抓”的典型,并在1992年被列入國家級環保示范工程。
全鎮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消耗、少污染的輕紡、服裝加工行業等多種手段減少生產對環境造成污染;同時調整整體規劃,原古鎮區為旅游居住區,古鎮新區新建工業區,將原古鎮內的工廠向新區轉移,結合搬遷實行技術改造,根治老污染源。1998年,鎮政府投入2000多萬元對古鎮進行修舊如舊工作;2000年投資8000萬元進行了熱電、污水廠的擴容,新建了地表水廠、翻擴建集貿市場、構筑了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交通網絡……
一番整頓后,甪直鎮成功做到了古鎮區依然小橋流水,工業區保持水綠天藍的雙贏局面。
2000年4月23日《新華日報》B02版
深挖江南人文
打造新時代“水鄉客廳”
21世紀以來,甪直先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環境優美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十大品牌景區,以其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抓手,通過文化傳承、文旅創新、以文化帶動產業化發展等手段,這座千年古鎮再次騰飛。
“甪直鎮先后投入5億多元,在做好古鎮保護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水鄉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中外游客,推進旅游產業的發展。投資2.3億元,歷時兩年建設,集休閑、娛樂、觀光于一體,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古典園林——甪直江南文化園,日前正式免費對外開放,標志著古鎮旅游從傳統觀光游向文化休閑游加速全面轉型。建成后的甪直江南文化園分文化展示區、工藝品展示區、休閑水街區、文藝表演區等六大功能區域,成為全面展示江南水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在2010年9月18日《新華日報》第4版的文章《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中,我們看到,甪直十多年前就在努力進行著文旅融合的新嘗試。
江南文化園位于甪直古鎮東南側,自2010年開園以來,通過“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博物館”“甪直歷史文物館”“盛唐甫里街”“甫里書院”“休閑水街”“演藝工場”“中心園林區”“古戲臺”等展演場所和園林景觀,全方位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古老城鎮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和時代風貌。據甪直鎮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9月,鎮政府與同程集團開始洽談古鎮景區業態提升、改造運營等合作事項,初步規劃以江南文化園為基地打造夜游核心區,通過對甪直以及蘇州本地文化的挖掘,打造數字化文化演藝夜游,依托夜游行進體驗構建商業體系等,進一步帶動甪直鎮一期、二期的旅游體驗和消費。
而位于甪直鎮南市上塘街54號的萬盛米行舊址,如今搖身一變成了“藍朵·三五斗企業文化基地”,由江蘇藍園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著力打造,涵蓋傳統民俗體驗、中小學生藝術培訓、特色農業觀光、網紅打卡及影視拍攝、企業會員團建沙龍等項目,旨在打造以“傳統文化教育、科技文化辦公、企業拓展培訓”三位一體的文旅體驗空間。江蘇中元控股集團總裁顧軍認為:“三五斗企業文化基地的打造,是通過對文化記憶的挖掘、梳理和重現,再融入數字創意和現代藝術,從而做到為游客提供體驗蘇式生活的場景。”
除此之外,以神獸甪端為靈感設計的端端表情扇、端端公仔、端端香爐,以及“葉圣陶教育”系列書簽、漁夫帽、文具等60余款文創產品在甪直鎮端端有禮文創實體店和甪直古鎮天貓旗艦店上架,甪直鎮以文化IP打造的一系列文化產業鏈條正在不斷發展中。
2023年6月9日,吳中區民間文藝展覽暨第六屆甪直鎮非遺文化宣傳周活動在甪直古鎮江南文化園古戲臺開幕。活動現場,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宣傳片《水鄉霓裳》、連廂舞《叮鈴鈴》、甪直宣卷《學習二十大,奮進新征程》等展演,聲情并茂地向觀眾們展示著甪直的非遺文化和民俗風情。甪直鎮黨委副書記、鎮政府鎮長朱華平在當天活動開幕致辭中表示,此屆甪直鎮非遺文化宣傳周活動是一次“非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創新嘗試,必將成為甪直百姓和廣大游客的一道文化盛宴。
據了解,目前甪直古鎮景區年均接待游客約150萬人次,直接營收約1500萬元。古鎮旅游的不斷發展,不僅帶動了周邊居民增收,也拉動了三產服務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全鎮旅游年產值約3.5億元。未來還將與江蘇園林集團合作開發古鎮三期,突出文化傳承、古跡保護、環境提升、原生態居民吳文化展示等公益性功能,進一步導入文化交流、演藝展示、創意產業、藝術創作、餐飲住宿等景區配套,促進歷史保護與文旅經濟相融合。
保留著濃厚水鄉人文風情的甪直在過去被稱為“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如今卻通過不斷創新與探索實踐,在飽含歷史文化底蘊的背景下敞開胸懷華麗升級,已然成為新時代集文旅產業、休閑旅游、文化交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水鄉客廳”,不斷地向世界展示著豐富多彩的江南文化。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