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微更新”,共享“可持續”
《新華日報》持續關注揚州仁豐里文化傳承
揚州仁豐里是全國屈指可數保存完好的唐宋“里坊制”格局街巷,街巷體系形狀宛如魚骨,這里蘊藏著旌忠寺、文選樓、阮元家廟等歷史文化遺存,留下過諸多歷史名人的足跡,是彰顯揚州千年底蘊的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給予同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仁豐里莫大鼓舞,《新華日報》也一直記錄著這條老街“微更新、強文化、集民智、可持續”保護發展之路,譜寫出一段段底蘊深厚、回味無窮的街區故事。
1983年5月15日《新華日報》
談古論今說文化
滿腔詩意蕩古街
談古論今說文化,仁豐里是揚州歷史文化街區中如假包換的頭牌。這里聚集著許多書香門第、達官貴人,他們履行“里仁為美”的道德觀,成就仁豐里的文脈傳承。當地住戶向記者介紹,孔子《論語·里仁篇》有言:“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大意是與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是件快樂的事,這便是仁豐里巷名的由來。
天臺僧智顗大師來揚弘法建寺,清代江西布政使陳仲云家族“一門三進士,父子二傳臚”,“一代名儒、三朝閣老、九省疆臣”阮元在此講學……“北海如象”“得意忘形”“功德圓滿”等典故都和仁豐里有關。
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旌忠寺編纂《文選》,《昭明文選》算得上是中國第一部文學總集,是當時中國純文學的巔峰。從它問世至今,歷代都有文人為“文選學”皓首窮經、殫精竭慮。“文選學”研究盛況延續至今,中國文選學研究會上世紀90年代還在揚州開過一次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岳飛在旌忠寺療傷的民間傳說至今流傳,揚州人為紀念岳飛將此地改名旌忠寺。
1983年5月15日《新華日報》4版《漫話朱自清故居》寫道,名揚中外的散文家朱自清的故居在今揚州安樂巷27號,不久前,朱自清次子朱閏生到揚州時加以證實。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后定居揚州。朱家在揚州住過很多地方,朱自清生活最久的是瓊花觀街芍藥巷口的一處住宅。朱家搬出瓊花觀街的住宅后,曾在東關街仁豐里內租賃張姓的一處住宅(此宅現已毀去一半),最后又另賃安樂巷27號陳姓的住房。
資料記載了老宅的名人軼事。1923年,朱家搬到當時在東關街路北的仁豐里。此時,朱自清在溫州教書,放暑假回來,他就在樓下東首房間讀書、寫作。為節省開支,朱家將樓下一層租給莊姓人家,即世界乒乓球名將莊則棟的祖父。1928年,朱自清三弟朱自華接到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忙奔上二樓父親臥室,送給父親朱鴻鈞先睹為快。1929年,朱自清夫人武鐘謙在這里病逝,三年后,朱自清寫下一篇《給亡婦》,殷殷真情打動人心。
2003年2月26日《新華日報》
古城保護新路徑
小巷變身“會客廳”
2003年2月26日《新華日報》A3版《揚州老城區保護有“綱”可依》介紹,揚州出臺“老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大綱”,界定四個重點歷史文化保護區,分別是東關街、仁豐里、灣子街、南河下。保護區內建筑原則上實行就地保護或翻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以內,絕對高度控制在6.5米以內。為兼顧歷史文脈的完整性,在保護區周邊補充了相應的嚴格控制區,建筑高度不超過10米。此外,將交通規劃和古城保護有機結合。老城區街坊主干道寬度為6-8米,次干道為4-6米。在保護區內,街巷維護現有寬度和走向;但涉及文保單位和有價值傳統建筑時,道路則要對歷史建筑的保護“讓步”。
2007年6月3日《新華日報》A1版《文化江蘇:好一出連本精彩大戲》寫道,江蘇各地越來越重視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保護,3月1日起正式施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揚州市堅持走“保護老城區、發展新市區”之路,對東關街歷史文化保護區、南河下至廣陵路鹽商住宅及楠木建筑群保護區、仁豐里里坊保護區、教場民俗保護區以及118處實行重點保護,使老城區歷史街區、傳統民居的整體布局和獨特風貌得以延續。
2013年,“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設施改造”被納入“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建設項目”,國家550萬元的專項資金加上揚州市1295萬元的配套資金帶來保護利用的新機遇。十年來,汶河街道黨工委探索了一條“微更新、強文化、集民智、可持續”的保護利用新路徑,仁豐里保留唐代里坊形制和居民空間肌理,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吸引6000萬元的社會資本,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勁,撬動街區業態新布局。
揚州市廣陵區汶河街道黨工委書記鐘蕾告訴記者,2020年4月,仁豐里啟動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磚雕門樓拂去塵埃,重現往日風采。通過“微更新”修舊如舊的古建筑還有許多,清末士大夫的三進宅邸,從破舊不堪到古風典雅的花藝民宿,從荒廢閑置的老宅到非遺根雕工作室……2016年,仁豐里被江蘇省文物局列為第一批江蘇省歷史文化街區。
“煙花三月,古城揚州大街小巷人流涌動。揚州仁豐里歷史文化街區‘我家大門常打開’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這條千年老街上的居民紛紛開放自家門前的水池,供來往游客使用。這是揚州探索‘共享+’破解古城更新難點的一個生動案例。”2023年4月21日《新華日報》7版《“共享+”讓古城老街變成“共享家”》文中采訪鐘蕾時說,仁豐里以“共享空間”“共享文化”“共享經濟”為推動形式,將古城老街變成居民、創客和游客的“共享家”,形成獨特的文化氛圍。
“給我多少錢,我都不會賣的。”仁豐里82-1號是有名的“最美庭院”,房主張呈生繼承了這套從祖上傳下來的古典園林式宅子。幾經改造,如今院中花木繁盛,郁郁蔥蔥。“我家大門幾乎白天都是打開的,游客經過都想進來看看,可以說是仁豐里的一個景點了。”張呈生頗為自豪。在仁豐里,像張呈生這樣的老宅子不少,經過改造后,不僅滿足基本居住條件,更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007年6月3日《新華日報》
文火慢燉“煙火氣”
激發商業新熱點
十年前破敗雜亂的老街,如今成為一條綿延不絕穿越千年歷史的文化長廊。木偶工作室、永樂琴坊、揚州老照片館等文化空間令人流連忘返,隨之而來的“小巷經濟”也成為城市文化與經濟建設的新風口。
今年,揚州老照片館迎來一臺上世紀70年代的古董相機,掌柜慕相中看到店里來往的游客,總會樂呵呵地上前講述老照片的由來,他將老照片從屋內挪到窗前,小小的窗口成為文化共享的空間載體。
這樣的小店從上世紀開始就求新求變求突破。1994年2月1日《新華日報》5版《面對拔地而起的商界“巨人”,揚州城百家小店采取對策求生存》寫道,近年來,揚州大酒店、華聯商廈、人民商場、環球商場等新型現代化大店相繼拔地而起,使揚州城的商業面貌大為改觀。在這些商界“巨人”面前,廣陵區商業系統上百家小店不甘坐以待斃,紛紛采取對策求生存:
創辦兒童用品、燈具裝飾、飲食用品等一批有特色的專業商店;轉換經營機制,實行轉租賣,七十一家小店重點以聯營、轉向、個人或合伙承包租賃為主要形式的公有民營試點。引市、仁豐里、大東門煙酒店等八個小店實行“定額上繳、個體經營”后,主動調整經營結構,以主帶副,多種經營,營業額不斷上升。
1994年2月1日《新華日報》
現在仁豐里的文化商業空前繁榮,木偶、剪紙、古琴,各類非遺空間人來人往;投壺、制香囊、繪彩蛋,各項傳統活動異彩紛呈;瓷畫體驗、書法研習、古籍裝幀,各個趣味研學引人入勝。每逢端午、中秋、元宵等民俗文化節,街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滿滿“煙火氣”點亮夜經濟。徜徉古街,處處歡聲笑語,文化和商業巧妙融合,是街區獨有的文化內涵。
“我們利用‘收儲租’模式,租用、收儲居民閑置的房源、招引文藝家及其他民資進入,自帶設計方案、文化項目、投入資金,進行自主改造并運營。同時,始終堅持寧缺毋濫、好中選優,大力招引體現文化意蘊、民俗風情高品質的文化項目,讓街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鐘蕾說。
現如今700米長的仁豐里主干道,沿途數十個現代與時尚相融,文化與創意疊加的商鋪,展示著千年古城“正青春”的風采。汶河街道宣傳委員朱涓告訴記者,將繼續挖掘仁豐里“中國風、揚州味、年輕態”的“古風新韻”,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化產品推陳出新的重要源泉;積極展示巷子里的市井文化,持續打造仁豐里民俗文化品牌,讓“民俗文化看仁豐里、過傳統節日就到仁豐里”成為長紅。
“接下來,我們會圍繞仁豐里省級城市更新試點項目,持續優化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聚焦建設辛園文化片區、曹李巷宜居品質提升、鑫華印刷廠地塊更新等項目,大力招引體現文化意蘊、民俗風情高品質的文旅業態,不僅要讓街區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還將聚焦建立創作者社區,保護民間老藝人,培育非遺人才、活躍創客,真正傳承好優秀傳統文化。”朱涓說。
(江南時報記者 錢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