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平衡好產銷區的關系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將充分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江蘇是經濟大省、農業大省,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端穩了8500多萬人的飯碗。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省委書記信長星強調,要抓牢糧食安全這個頭等大事,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在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省長許昆林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結合會前的調研,省政協委員,鹽城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羊維達建議,可借鑒生豬養殖生態補償機制,根據當前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糧食生產現狀,確立目標任務,推動建立“主產區經濟得實惠、主銷區供給有保障”的新型產銷利益保障機制。
具體來說,可從四個方面來推進——
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業生產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生產補貼、最低收購價等政策,加大直接種糧補貼力度,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大對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的支持力度,將地方自建的高標準農田納入補助范圍,支持地方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
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糧食產業的支持力度。扶持“產糧大市”向“糧工大市”拓展,大力支持主產區依托地域特色發展糧食深加工,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主產區從“賣原糧”向“賣產品”“賣品牌”轉型,構建“產、供、儲、加、銷”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提高糧食收購的積極性和穩定性。
加大對糧食主產區農業防災減災的支持力度。比如,加大自然災害預防和病蟲害防治、綠優種植模式、保障設備建設的補貼力度等。
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穩定農民預期、降低生產風險。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節本增效,探索產銷區多渠道利益補償辦法,建立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糧食產銷合作新模式,共同保障糧食安全。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