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江蘇省文化底蘊深厚,地方特色資源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獨具魅力。這次江蘇省兩會,江蘇省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大豐瓷刻代表性傳承人陳銀付把目光投向了如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融入職業教育體系當中。“我也在探索如何真正做到產教融合,使非遺對鄉村振興起到推動作用。”
陳銀付建議,要從頂層設計產教融合的體系,完善組織領導體制,促進非遺職教融合。此外,還應鼓勵職業院校“引企入校”,合力舉辦校內“大師工作室”、“教學工坊”,合作企業安排實習崗位。“對深度參與職業教育,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企業,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
職業院校非遺教育的關鍵在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其人才培養目標與非遺保護、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陳銀付表示,要加強雙師型師資(雙師型教師是指具有雙證書或雙職稱的教師)隊伍建設,試點非遺職教實訓基地。“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緊密圍繞非遺企業崗位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重點培養學生實踐操作和創新創業能力。”除此之外,加大產業學院建設力度,推行現代學徒和企業新型學徒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職業學校優勢,開展各類非遺技藝培訓,為鄉村振興,地方經濟發展輸送技能人才,并通過非遺職教合作獲取經濟效益,助推學校發展,將非遺職教融合工作納入考評機制。
近年來,接觸社交網絡,不少非遺項目走入人們的視野,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陳銀付表示,應加大對非遺技能人才的宣傳,提升普教力度。同時,積極舉辦技能大賽,不斷提高非遺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對于在賽事中脫穎而出的選手,應給予相應的獎勵,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行行出狀元、人人可成才的社會氛圍。“非遺和職教的融合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未來我將持續關注這個領域,讓年輕人、新一代喜歡它、從事它。”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焦賢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