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掛上高鐵 盡顯指尖上的“年味”
《雙魚圖》 張方林
一張紅宣,一把剪刀,剪出一幅精妙絕倫的圖案,其背后蘊藏著別具匠心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
近日,繼楹聯、書法、版畫等傳統文化元素之后,江蘇特色傳統民間工藝——南京剪紙也加入了2025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掛春聯活動。南京剪紙傳承人張方林、張鈞父子創作的剪紙作品為這趟“文化列車”進一步增添了“年味”。
《吉祥》 張鈞
彰顯地方特色
小剪紙里有大學問
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所撰《白下瑣言》等史料記載,南京剪紙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而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充滿中國傳統特色的南京剪紙就通過中國國際書店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
圓嘟嘟、胖乎乎、肉墩墩、笨拙拙是南京剪紙的特點。此外,它還同時包含“花中有花”的裝飾造型,“題中有題”的深刻寓意,“粗中有細”的表現手法,“拙中見靈”的藝術風格。
“這幅《生肖蛇》,我們在沿襲傳統的同時加入了一些創意元素,將蛇年的作品設計得更加可愛、圓潤,再配上一朵象征親情的覆盆子花,更符合春節親人團聚的習俗。”南京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鈞告訴江南時報記者。圓圓的腦袋、大大的眼睛、俏皮的尾巴、流暢的線條……張鈞不僅將這條小蛇表現得十分萌動,還加上了荷花、梅花、桃花等花瓣紋樣,既活潑又不失傳統特色。
父親是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張方林,祖父更是有著“金陵神剪”之稱的著名剪紙藝術家張吉根——出身于剪紙世家的張鈞,從小對剪紙耳濡目染。他10歲開始在父親指導下系統學習剪紙基本功,至今從事剪紙藝術已有20多個年頭。
“小小的剪紙里有著很大的學問。”張鈞拿起父親張方林的剪紙作品《雙魚圖》向記者細細介紹。這件作品采用了張方林的獨家設計,以兩條魚背對背的造型剪出一個平面大圓,讓作品整體表現出南京剪紙的一大特色——“圓潤”。再在大魚里剪出四條錦鯉,錦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好運與富貴;數字“四”則諧音“事”,代表著“事事如意”,同時“四”在傳統文化中也有成雙成對的幸福寓意。此外,用荷花加以點綴,代表和和美美;魚嘴剪成元寶形,寓意將財富、好運、平安和吉祥集于一身。
《喜上眉梢》則用喜鵲和梅花將“福”字包圍,不僅如作品名一樣有著喜上眉梢的吉祥寓意,整體圓潤的造型也代表著“闔家團圓”,迎合了過年時的喜慶氣氛。
南方剪紙與北方剪紙大有不同。同樣一個福字窗花,北方喜歡在福字周邊剪出福娃、玉米、南瓜等元素,寓意豐收,反映北方人民的勞動精神;而南方剪紙則多用花鳥魚蟲來詮釋吉祥與富貴,有著魚米之鄉的特色。“民間工藝有著強烈的地方特色。”張鈞說。
《百花圖(花開富貴)》 張鈞
打造多元平臺
古新融合讓文化延伸
如今,傳統技藝面臨著創新性發展,年輕的傳承人正不斷開拓與努力。自2015年起,張鈞就有了版權保護意識。截至目前,他已帶領剪紙工作室陸續申請了近2000個作品的知識產權。拿到證書的同時,他們也大膽地幫助新老藝人帶著傳統文化“走出去”,與游戲、茶飲等時下流行的各類領域展開跨界合作。
2022年春節,《使命召喚》手游攜手南京剪紙推出了“虎嘯行動 新春盛宴”主題視覺藝術活動。張方林以高超的技法設計完成了游戲中角色艾本的剪紙形象,同時還設計制作了艾本半身像、虎年定制圖標、Q版艾本等作品,深受年輕玩家的喜愛。
從事剪紙工作60年的張方林,不僅將傳統銘刻于心,也懂得結合時代將古與新同時融進這小小的紙張中。在他看來,傳統技藝的繼續發揚與創新傳承還得依靠更多年輕人。
“南京剪紙是我們家族代代相傳的技藝,我是第四代傳承人,十分希望我的子孫們將這項傳統技藝長久地傳承下去。同時,更加希望年輕人通過自己的本事去進一步創新發展,讓南京剪紙不僅僅在我們家族內傳承,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不斷拓展向四面八方,讓更多人了解非遺,喜歡南京剪紙。”張方林表示。
“但真正讓年輕人把剪紙作為事業,還需要一個過程。”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傳承人,張鈞深知其中的不易。他告訴記者,從了解這門技藝到喜歡上剪紙,從開始學習剪紙到真正掌握這門技藝,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如今,張氏家族的剪紙工作室門庭若市,來此學習剪紙的學員絡繹不絕。他們有的是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希望通過學習剪紙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也有已經在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領域從業的設計師,希望通過進一步學習加強自己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和感知。“所以學習剪紙的目的不僅僅是做一個剪紙藝術家,更多的是參與到傳承隊伍中來,并且將這項藝術衍生至相關領域,我想這也是創新傳承的一個重要手段。”張鈞表示。
在得知2025長三角“超級環線”高鐵掛春聯活動將把眾多傳統文化元素在高鐵上集中展示后,張方林、張鈞父子倍感欣慰。“這是對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有力推廣,不僅能讓更多人近距離看到中國優秀的剪紙藝術,而且通過這種貼近市民、貼近百姓的展示方式,能為更多沒有機會到展館去的趕路人提供品味藝術的便利途徑。”張方林說。
張鈞也認為,該活動不僅讓媒體宣傳更加多元化,還創新性地把傳統文化中的春節轉換成一個新的傳播平臺,讓公眾通過這個平臺更好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江南時報記者 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