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根據《江蘇省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2》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省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22.15%,高于全國3.25個百分點,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為此,無錫司法行政系統緊緊圍繞“蘇適養老”服務要求,深入推進老年群體法律服務供給高質量、普惠高水平,助力實現老有所安、老有所依、老有所為。
暖心解紛 保障再就業權益
“我都60多歲了,想著身體還行就再打打工,可工廠欠我工資不給,怎么辦呀。”近日,一位柏姓老人急匆匆走進東港司法所的接待大廳,向接待人員訴說起自己的煩惱。
2022年年初,柏某來到無錫某五金廠工作,雙方商定月工資六千元,工作一年后,工廠仍拖欠一月工資未結清,多次交涉無果后,雙方矛盾逐漸激化。
了解情況后,人民調解員孟晟當場聯系了工廠負責人,并組織現場溝通調解,雙方最終確認根據工作時長支付柏某剩下的工資,“滴~你有一筆錢款已到賬”,看著微信轉賬短信,柏某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其實像柏某一樣為減輕子女養老負擔,貼補家庭日常開支,走上再就業道路的老年人并不在少數。據了解,為幫助老年人解決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錫山區創新探索、主動作為,依托核酸小屋,打造就業法律服務咨詢點,同時實現了養老機構法律援助站點在全市率先覆蓋,為再就業老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
“讓老年人再就業無后顧之憂是我們始終堅持的目標!我們將充分發揮服務民生福祉的職能作用,深入開展‘法潤錫山 2023年春風行動’,持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適老化。”錫山區司法局局長錢軍表示。
盡心公證 提供上門式服務
尊老敬老擔當社會責任。近年來,無錫公證行業始終秉持為民、便民、利民的工作宗旨,不斷提升公證服務質效,借助“學雷鋒”“敬老月”等活動節點,開展面向老年人的各類公益服務活動,主動開辟綠色通道,細致入微詮釋愛老助老工作準則。
此前,陳阿婆的孫子馮某向江陰公證處申請辦理其父親的遺產繼承事宜,根據法律規定,陳阿婆也屬于第一順位繼承人。若要將馮某父親的財產轉移到馮某名下,需要陳阿婆辦理放棄繼承的公證。
“我們已經到小區門口了,馬上就能辦理公證。”公證員考慮到陳阿婆年事已高,不適合來回奔波,特地上門提供公證服務。當天雖然下著傾盆大雨,但沒有阻擋公證員上門服務的腳步,最終順利解決此事,彰顯了“公證為民”的赤子之心。
不僅是上門服務,為更好滿足了群眾少跑腿、零等待的服務需求,無錫還在多個鄉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試點投放遠程公證系統終端,實現“不出門能辦事”,切實解決了子女與老人分隔兩地時的委托公證等各類急事、難事。
“我們始終將老年人列為重點服務對象,不斷優化公證大廳環境、提供適老化設施設備、減免公證服務費用,堅持以實際行動關愛老年人群體。”無錫市公證和司法鑒定管理處處長周敏表示。
攜手普法 共建志愿者團隊
“一筆一劃盡顯鄉土本色、一勾一提滿是法治情懷。”春暖花開之際,宜城司法所正在法治廣場開展“民法典”普法活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達人、宜興民間刻紙藝人孫老師的現場刻畫引來了周邊居民駐足圍觀。
在這里,我們欣賞到非遺傳承與法治文化的巧妙碰撞,也見證了銀發力量與青春風貌的攜手共創。活動現場,宜城司法所所長錢錫龍向居民朋友們介紹道“孫老師可是我們“法潤陶都”普法志愿隊伍的一員,別看已經年過60,活力不減年輕人。”
“以前參加普法活動的時候,宣傳手冊上的字都很小,我們年紀大的看起來特別費勁,現在可以看孫老師的刻畫了,不僅好看還能學到法律知識,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多多舉辦。”參加活動的黃大爺向現場的工作人員豎起大拇指。
如今,和孫老師一樣的學法帶頭人已成為宜城司法所一道靚麗的風景,他們中有揮毫潑墨寫下“法安天下 德潤宜城”的書法愛好者,也有能言善道巧編“守法順口溜”的法律明白人。越來越多的“銀發力量”參與到普法活動中,活躍在無錫各個普法陣地。
“我們將緊緊圍繞司法行政高質量發展的‘十大項目’,推進普法依法治理,將惠老實事項目列入民生工程,在人民調解、法律援助、普法宣傳等各項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中綿綿用力,讓幸福成為“銀發生活”的靚麗底色。”無錫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謝海華表示。
無錫市司法局 張永明 劉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