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曾深深影響著幾代人,多少人年輕時曾萌生過仗劍走天涯的武俠夢。即便不再年少,但耳邊響起武俠片中的配樂,那些經典場景就會立馬浮現(xiàn)。演奏這些配樂,自然少不了音色歡快的竹笛。
如《刀劍如夢》仿佛看到江湖中人歷經風浪,追尋“武林至尊”;一聽《市集》,就會想起黃飛鴻去買菜的情景;《碧海潮生曲》不禁想起“東邪”黃藥師的道骨仙風;一曲《生生世世愛》,囊括了對仙劍奇?zhèn)b“御劍飛行”的瀟灑想象……
可以說,一聽到這些武俠笛子曲,就有一種江湖上快意恩仇、意氣風發(fā)的感覺。笛子,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音樂史上樂調最全、吹奏最難、技巧最多的樂器之一。
然而說到制笛,也許很多人并沒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就在杭州市余杭區(qū),一個叫中泰街道紫荊村的地方,人口規(guī)模不到3000,一年卻可以生產300多萬支竹笛,占了全球竹笛市場80%以上的份額,撬動了年總產值3.5億元的竹笛產業(yè),被譽為“中國竹笛之鄉(xiāng)”。
值得思考的是,這個小鄉(xiāng)村何以盛產竹笛,竹笛如何“撬動”鄉(xiāng)村振興?
一
中泰竹笛之所以能“獨步天下”,原材料是最大優(yōu)勢。
這個距離杭州市區(qū)近30公里的小鄉(xiāng)村,擁有約1.2萬畝苦竹林,不僅量大,而且質優(yōu),竹節(jié)長、竹身圓,兩頭比較均勻,可以說天生是這塊料。
苦竹良好的“天賦”得益于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據(jù)監(jiān)測,紫荊村土壤的含銅量比較高,所以長出來的苦竹就非常結實而富有彈性,就更能在“烘烤”和“校直”環(huán)節(jié),經受住高溫的“考驗”,不容易斷裂。
中泰苦竹被“相中”為制笛的原材料,并不是近幾年的事,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
據(jù)說,元、明、清歷代皇室都曾派樂匠到中泰伐竹制笛。自明代洪武年間起,中泰苦竹就被制成笛子,供奉朝廷。宋代詩人范成大,游余杭天柱峰時曾作詩句“疆場決勝飛鳴鏑,詩話文章賴爾傳”,贊美中泰竹笛。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上海和蘇州樂器廠家的制笛師,去全國各地采集制笛原料,經過比較,大家一致認為中泰苦竹最適宜做笛子。
然而在當時,紫荊村雖有漫山遍野的苦竹,但村民們沒有制笛技藝,一支苦竹只能以幾毛幾分錢的價格賣到外地的民族樂器廠。從原材料供應地,到竹笛的“小鎮(zhèn)做題家”,離不開村子里把握住了一次偶然的機遇。
1984年的冬天,上海民族樂器廠制笛師周林生,赴中泰選竹制笛時,不慎跌入山崖,幸得村民相救。康復后的周林生用自己的制笛技術報答村民,“授人以漁”。在當?shù)兀嘀褚仓饾u從最初做扁擔、魚竿的原材料,開始“變身”為做竹笛的原材料,價格也翻了幾十倍。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語》專欄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建設新農村要體現(xiàn)因地制宜原則》的文章,文中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以點帶面、典型示范,民主決策、規(guī)范運作。”
在中泰,滿山的苦竹就是村里發(fā)家致富的源泉。可以說,要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因地制宜、立足特色資源,遵循鄉(xiāng)村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是基本前提。
二
有人說,“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是急不來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時區(qū)。”對于一個地方來說,亦是如此。
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小鄉(xiāng)村很快得到了發(fā)展。1985年,成立了第一家制笛廠——銅嶺橋工藝竹笛廠,第一家笛簫社——“靈聲”笛簫社。1987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到中泰鄉(xiāng)開辦聯(lián)營廠。1992年,17位當?shù)厍嗄旮吧虾W習,歸來后辦起了10余家笛簫加工廠。如今,這里已有制笛企業(yè)160余家,從業(yè)人員1500余人。
可以說,政策的支持是鄉(xiāng)村振興必不可少的動力。
同時,人才也非常關鍵。從竹子到竹笛,還需要制笛師的精雕細琢。
據(jù)當?shù)貛煾到榻B,制笛共有大大小小70余道工序,包括晾干、烤干、壓直、刮皮、去衣、定調、打孔、試音、接頭、打磨、上漆等,有的環(huán)節(jié)可以用半自動設備輔助,但大部分環(huán)節(jié)需要手工完成。而且每棵竹子的生長狀況都不一樣,粗細厚薄均不同,原材料的千差百異注定了竹笛無法批量生產,依賴于師傅的“慢工出細活”。比如,在打磨吹好孔之后,師傅需要對著調音器反復校對音準,有的笛子甚至要花幾年的時間調音。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寫到,其實美學的本質或許是孤獨。制笛亦是如此,正是制笛師們這份“孤獨的堅持”,為一支支竹笛注入了獨一無二的匠心。
如今,第一代制笛師們已邁入花甲之年,竹笛技藝的傳承非常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而伴著笛聲長大的“笛二代”們,帶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對民族樂器的熱愛,回到家鄉(xiāng),接上了老一輩的班。
比如,中泰竹笛省級非遺傳承人黃衛(wèi)東的女兒黃毓,從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畢業(yè)后,加入了家里的竹笛廠,從事竹笛生產銷售、文化傳播、研學培訓等工作。
像她一樣從國內專業(yè)音樂院校畢業(yè)的“笛二代”就有30多位,他們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不僅能陪在父母身邊,又能獲得相對不錯的經濟收入,玩音樂和建設家鄉(xiāng)“兩不誤”,可謂“一舉多得”。
有了“笛二代”的“加盟”,村子里的產業(yè)發(fā)展越來越旺,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相比20多年前,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造起了小別墅,開上了小汽車。據(jù)統(tǒng)計,有80%的村民在這里工作和生活,紫荊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實心村”。
三
作為“中國竹笛之鄉(xiāng)”,中泰竹笛產量大、產值高,也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但著眼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xiàn)產業(yè)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帶動村民實現(xiàn)共同富裕、精神富有,并不是沒有憂慮。
比如,這里原材料雖多,但是苦竹從生長到制笛,至少需要5年,周期較長,可用原料供不應求。又如,目前的竹笛企業(yè),大多是家庭作坊式存在,也缺乏統(tǒng)一品牌。再如,玩樂器的人就這些,“天花板”不可避免存在,那么在做存量的同時,如何拓展增量,闖出“新賽道”?從長遠來看,這些都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就原材料而言,做笛子必須要研究苦竹,只有苦竹好了,才可以生產出好的竹笛。為此,20多年前,中泰就建了一個國內品種最全、規(guī)模最大的苦竹“種質資源基因庫”。通過培育,將國內其他地區(qū)的苦竹與當?shù)氐目嘀襁M行對比,看看哪個品種的苦竹更適合做竹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產業(yè)鏈如流水,原材料就是源頭,只有呵護好苦竹,培育更多纖維密度好的苦竹,才能不辜負大自然的這份饋贈,從而源源不斷地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
在經營模式方面,關鍵在于如何提高生產質量和效率。比如,可以規(guī)劃一個產業(yè)協(xié)作、管理協(xié)同的園區(qū),推動制笛企業(yè)加強分工合作,降低生產成本,使每家企業(yè)都能在各自的環(huán)節(jié)上,不斷精進,保持深耕,擁有別人不可比擬的技術,把自己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程度。
更為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打響中泰竹笛品牌。竹笛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文化產品。如何由“賣產品”向“賣文化”升級,讓民族樂器真正“變身”文化產品,以文化賦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比如,中國民族樂器第一品牌“敦煌”樂器,在民族樂器制造中注入竹刻留青、木雕、貝雕、景泰藍、漆器、古典文學、名人書畫等工藝和元素,不僅是品質優(yōu)異的樂器,更是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工藝品,其出品的限量版樂器,成了收藏界的新寵。
有人說,“一個鄉(xiāng)村有沒有活力,就看年輕人愿不愿意來。他們來了,什么事都好辦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喜歡國潮、武俠、游戲等,就可以將竹笛與他們熱愛的東西、更加時尚的元素,做更緊密的結合,促生一些新的互動載體,比如livehouse、音樂節(jié)、露營等等,讓農文旅相輔相成、相互成就,從而更多地跨界、破圈,用傳統(tǒng)音樂的魅力感染更多的年輕人。
此外,還可考慮推出街頭竹笛音樂會,讓當?shù)氐闹竦蜒葑嗾邚泥l(xiāng)村走進城市,讓笛子聲不僅僅存在于仙俠片中,更多地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生活中,讓悠揚的笛聲給人以更多的精神力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喜歡民樂。比如,中國首位竹笛系女博士孟曉潔,曾用竹笛翻奏《mojito》《芒種》等歌曲,歡快的節(jié)奏,加上斗志昂揚的渲染力,讓屏幕前的無數(shù)網友都嗨了起來。
面向未來,我們期待中泰這方人杰地靈的熱土,乘著它的“玉笛”,“散入春風滿洛城”,讓更多的人為民樂排隊送上“膝蓋”,同時也期待更多小鄉(xiāng)村能夠因地制宜,以文賦能,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