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9月21日,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海事法院、南京江北新區人民法院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媒體和社會公眾發布《服務保障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片區實施提升戰略的司法舉措》及關于服務保障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典型案例。
發布會上,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馮馳介紹了《十五條舉措》的出臺背景及具體內容,南京海事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楊昌順發布了十大典型案例。發布會由南京江北新區人民法院分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周建飛主持。
馮馳介紹《十五條舉措》的出臺背景及具體內容
南京自貿片區自 2019 年 8 月 27 日掛牌成立以來,緊扣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示范區和對外開放合作重要平臺的功能定位,積極作為先行先試,制度創新成效顯著。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海事法院認真落實黨中央、省市委關于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各項要求,不斷完善司法保障布局,2021 年 2 月 26 日南京江北新區人民法院自貿區法庭掛牌;2023 年 4 月 6 日南京國際商事法庭掛牌成立;南京海事法院也于當天設立了南京自貿片區巡回審判點,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基礎更加夯實、氛圍更加濃厚。
今年是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十周年、南京自貿片區掛牌四周年,也是省市委實施自貿區提升戰略的開局起步之年,為了讓司法服務再升級,保障南京自貿片區更好擔當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服務業開放新高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的職責使命,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海事法院集聚專業力量,聯合制定了服務保障南京自貿片區提升戰略的司法舉措。
具體內容:
一是以政治站位和司法理念雙提升,強化司法保障責任擔當。
提高政治站位,主動融入南京自貿片區建設大局。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海事法院、南京江北新區人民法院共同將護航自貿區發展作為服務大局的重要工作主線,以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保障南京自貿片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更新司法理念,服務南京自貿片區高質量提升發展。確立與自貿區提升戰略相適應的司法理念,嚴格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通過公正、高效、便捷的國際商事海事審判工作,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二是以司法聯動和多元解紛雙賦能,強化協同保護服務效能。
搭建聯動平臺,實現司法職能協同貫通。通過搭建涉自貿區商事海事案件聯動平臺,建立涉自貿區案件跨域立案和快捷移送機制。依托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國際商事法庭和南京江北新區人民法院自貿區法庭雙層集中管轄機制加強對涉自貿區國際商事案件的聯動化解,南京海事法院對涉南京自貿片區海事案件開展巡回審判、就地調解,實現“海地合作”深度發展。
加強專業交流,提升國際商事海事司法能力。建立三家法院人才交流、資源共享機制。通過互派青年干警跟班學習,共享學習平臺,發揮各自專家委員會的智識支撐作用,提升國際商事海事審判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司法服務保障自貿區建設經驗。
集成智審系統,推動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共建共享。對標國際公認的宜商環境評價指標,共同推進智慧法院、數字法庭建設,打造集域外法查明、中英互譯、在線身份認證及授權代理見證、網上立案、在線調解、在線庭審于一體的一站式、融合式訴訟服務平臺。
擴容解紛平臺,完善國際商事海事多元解紛體系。整合三家法院專業調解資源,構建“產業鏈 + 法律服務”模式,推動引入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航運物流等與南京自貿片區產業布局相匹配、產業體系相融合的調解機構、仲裁機構,推動南京自貿片區形成具有國際水準的商事海事仲裁體系。
完善流程規范,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紛平臺效能。制定完善訴非對接流程規范,依托“江蘇微法院”“法護海江河”等“一站式”解紛平臺,實現訴前委派調解、訴中委托調解在線移送,實現調解協議一鍵式在線司法確認功能,實現訴訟與非訴訟機制協同聯動、有機銜接。
創新審判機制,打造國際商事海事糾紛解決優選地。以民事訴訟法修訂為契機,深化三家法院在管轄制度、涉外送達、司法協助等方面的融合創新。依法辦理外國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承認和執行,探索跨境破產案件的承認與協作。加強涉自貿區案件的司法大數據分析,增強應對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
三是以專門法院和專業審判雙疊加,增強多維司法保護力度。
發揮海事審判職能,助力“開放自貿區”建設。高效審理海上貨物運輸、貨運代理以及江海河聯運等多式聯運海事海商糾紛,服務保障南京加快建設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妥善化解涉長江南京段港口碼頭建設、運營、作業等領域矛盾糾紛,服務保障南京“關聯港”“無水港”聯動發展。加強對涉國際船舶登記、郵輪游艇等新類型案件的調查研究,以精品案例、精品調研成果等形式延伸海事司法供給。
貫徹知產全鏈條保護,助力“創新自貿區”建設。完善數字化知識產權財產權益保護制度,加強對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區塊鏈等核心技術和前沿領域技術成果的保護,保障南京自貿片區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建立海外知識產權糾紛預警防范和協調解決機制,建立全過程、多維度、全方位法律服務鏈,保障自主創新先導區建設。
依法穩妥化解金融糾紛,助力“創業自貿區”建設。根據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的建設需求,加強金融審判專業化建設,形成與重要金融中心相適應的專業金融審判服務體系。大力推進金融司法協同,全面建設金融糾紛訴源治理南京樣本。打造寧融智訴工作品牌,推動完善區塊鏈存證的標準和規則,打造金融司法科技應用新高地。
加強人才權益保障,助力“宜業自貿區”建設。妥善審理平等就業糾紛等案件,加強跨境用工司法保護,依法認定海外人才、具有境外職業資格的專業人才的勞動者身份,促進勞動力要素在南京自貿片區自由、有序、便捷流動。
促進數據有序流動,助力“數字自貿區”建設。依法審理與數據有關的各類糾紛案件,促進大數據與新技術、新領域、新業態深度融合,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創新發展,依法服務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
及時兌現勝訴權益,助力“誠信自貿區”建設。推動構建“黨委領導、政法委協調、人大監督、政府支持、法院主辦、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綜合治理執行難工作格局,破解執行難困境。在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被執行人生產經營的影響,積極構建被執行人信用保護及信用修復激勵機制。
延伸司法服務,激活先行先試司法指引功能。常態化開展“雙百”活動,對接企業在創新外貿發展方式、開拓服務業國際市場、發展數字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中的司法需求,為其防范化解“引進來”“走出去”風險提供法律指引。
江南時報記者 許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