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地上的奇跡
王慧騏
去年12月19日曾去渭塘看蔣坤元,他當時送了我一摞共五本新書,其中四本是硬殼精裝,拎在手上沉甸甸的。今年10月2日在他老同學徐建平那兒,又得坤元贈送的兩本新著。前后加起來共七本,總字數當在120萬字上下。我稱之為“來勢洶洶的坤元風暴”。
這七部書中的三部是由他故鄉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其中兩部是中長篇小說(一部叫《蛇島》,寫陽澄湖上的一個當代傳奇;一部叫《吞》,寫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則歷史故事),還有一部是寫個人奮斗創業史的,書名喚作《四十才是青春》。出版的時間分別為2018年12月、2019年6月、2020年8月。一個出版社如此密集地推一個作家的作品,這種情況似不多見。從商業的角度看,這個作家的書在市場上銷售的業績出版社至少是滿意的。而作為一個本土作家,當地的出版社愿意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舉你,也證明你在這方地盤上已較為沉穩地站住了腳根。作為一個大半輩子從事出版工作的老編輯,同時也是坤元的老朋友,我為他感到高興和驕傲。
七部中的另外四部分別由設在北京的三家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文化發展出版社、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為其出版并推廣發行。這當中得益于一位重要的幕后人物:凌翔先生。這些年里凌翔先生成功地策劃并主編了全國范圍內的多套以大中學生為主要讀者對象的名家閱讀文叢,諸如“當代著名作家美文典藏”“當代著名作家美文自選集”“新時代精品朗誦詩選”等,在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讀者)中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印象中凌翔和坤元應當差不多的年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畢業于海軍工程大學的凌翔在《人民海軍報》所屬的《水兵》雜志任編輯,其時我在《風流一代》雜志工作,他主持的相關欄目發過我不少的作品,與我有過多次書信往來。記得九十年代曾在北京與他有過一面之晤,生得很帥氣的一個小伙子。凌翔后來在《解放軍報》任職。之前還曾在軍隊的一家出版社有過較長時期領導崗位上的歷練。這些豐富的經歷使得他在當下較為不易的圖書市場仍能游刃有余地拋出一些雙效益兼收的大手筆。坤元得以與凌翔相遇,應當說是生命中的一件幸事,可謂得貴人之助也。凌翔所搭建的這個平臺,給了坤元的作品更多上升和輻射的空間。原本只是盤旋于江南田野的一只麗鳥,如今被引入了無限開闊的海洋與天空之間。坤元的這四部書分別進入凌翔所主編的相關文叢,書名也都取得空靈而雋永,饒具意韻。諸君不妨體會一下這些書名:《沉到河底就能采到珍珠》(一部以寫個人經歷為主線的散文集)《水車轉啊轉》(寫父親、老家和童年的散文集)《我就是那一只墻外的蘋果》(尋覓人生百味的散文集)《有一朵花開在湖邊》(寫陽澄湖也寫自己心湖萬種風情的一部詩集),我以為這幾個書名一定程度地透出了凌氏選稿風格,切合了當今圖書市場的一種審美趨向。
從七部書各自的版權上可以獲知,書的出版集中在短短的20個月里,對于一個目前主要精力還投放在經營自己企業的企業主而言,這可說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江南大地上的奇跡。出生于1963年的蔣坤元,身體確實很棒,有著過人的精力,他告訴我每天始終保持不少于五千字的寫作量,這的確讓人欽佩不已。據說他在簡書寫作平臺上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咖,獲贊數高達二十七萬多,粉絲有一萬四千多。尤其是近幾年他的寫作和出書均呈井噴之勢(迄今已出版多類型作品四十部)。
(作家蔣坤元近影)
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受邀給坤元當時出版的《憨憨泉》一書寫序,題目叫《看好蔣坤元》。后來這些年他多次對我說起:你的這句話真的是我寫作的一種內在動力,我一直都記著哩。沒想到一篇小文對朋友能有這樣的影響,這是我初始未曾料及的。感謝時間給出了最有力的證明——蔣坤元沒有辜負生他養他的父老鄉親,他以自己的虔誠與執著,寫就其人生足以令人為之驚嘆的輝煌。
2020年10月4日夜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