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博士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小樓聽雨》詩詞平臺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鐘振振教授陪您讀古詩詞(72)
終南山
【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五言律詩,是王維吟詠山水的名篇。
“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中段,位于今陜西境內。西起寶雞市的眉縣,東至西安市的藍田縣。其東端在西安的南郊。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高屋建瓴,總寫終南山的地理形勢。
“太乙”,從廣義上說,是終南山的別稱;從狹義上說,是終南山主峰的專名。
“天都”,可指天國仙界的都城,亦可指人間皇朝的都城。
在古人的觀念里,當朝首都所在地的上空,便是天界的仙都,兩者有對應關系。故首句云云,一語雙關,既夸張形容終南山主峰的高接云天,又客觀交代它與大唐帝都長安近在咫尺,突出其地位之優越,可謂先聲奪人。
“海隅”,海邊。
終南山與海尚有一定距離,次句云云,并不屬實。但其層巒疊嶂,數百里綿延不斷,一眼望不到頭,又確能給人以東連滄海的感覺。詩,只忠實于詩人的眼睛與心靈,本無須受科學常識的羈勒。
頷聯“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變換角度,寫自己游終南山時印象最深的體驗。
“白云”“青靄”,都是山嵐,不過因離人遠近而有濃淡厚薄的區別。
登山前行,人如刀片劃破云層而向上;回望身后,被劃破的白云重又愈合成一片鴻蒙。
近看身前,似被山中草木染綠了的云氣薄如輕紗;步入紗幔之中,則身邊的景物一一呈現,云氣又淡得好像不復存在。
這樣的體驗,凡登覽過高山的人都不陌生,但在王維之前,還沒有人用凝煉的詩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過。“能狀難寫之景見于目前”(歐陽修《六一詩話》引宋梅堯臣語),王維不愧是大詩人!
頸聯掉轉筆鋒,回過頭來再寫終南山的宏大氣象。
古人將天上的星空區域(十二星次、二十八宿)與人間的地理區域互相對應,稱作“分野”。
“分野中峰變”,謂終南山的山脊是不同行政大區的分界線。
“殊”,異。“陰晴眾壑殊”,謂終南山溝壑縱橫,眾多的山谷或陰或晴,氣候不盡一致。
如果說首二句凸現了終南山的“高”與“長”,那么這兩句則意在刻畫終南山的“廣”和“大”。
這二聯遙相呼應,筆酣墨飽,全方位地寫足了終南山的形勝。
尾聯“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重新跳轉到自己的游山之旅。
只說想找個有人家的地方投宿過夜,故隔著澗水向砍柴的樵夫問路,則終南山雖高深莫測卻不陰森荒涼,山里有村落,有人勞作、生活,終南山景致萬千,令人流連忘返等意,自在言外。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評語中透露,有人以為此二句“似與通體不配”。
實則王維不但是詩人,而且是著名的畫家。畫家都明白,畫山水如不安置人物點綴其間,未免呆板而少了一點靈氣。
前文用正筆寫山,已極厚重,得此結尾用側筆紀事,主客二人,隔水問答,富有生活情趣,則整幅畫面都靈動了起來。
是啊,祖國的大好河山,怎么可以沒有人“詩意地棲居”([德]荷爾格林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