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葉之后,盛澤屬于嘉興之澄源鄉。后梁開平三年(909),吳越王錢鏐割吳縣南地松陵及嘉興北境之綺川、平望、震澤、澄源、范隅、久詠六鄉,設置吳江縣,盛澤自此開始歸屬于吳江縣。
明嘉靖年間(1522—1566),盛澤絲綢業日漸繁榮且形成綢市,遂稱盛澤市;清順治四年(1647)建鎮制;至乾隆年間(1736—1795)“居民百倍與昔”,成為“邑中諸鎮之第一”,于是吳江縣丞署于乾隆五年(1740)移置盛澤,直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實行城鄉自治制度,盛澤又改稱為市。
清乾隆年間的盛澤地圖
盛澤自建鎮以來,所轄區域屢有變更。
清代,縣以下行政區劃分為鄉、都、圖、圩等幾個層級,圩是最基層的一級。據清同治《盛湖志》記載,盛澤鎮駐防輪委千把總所轄區域(盛澤汛)包括范隅上鄉二十三都、澄源上鄉十八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二都的36個圖、107個圩。盛澤的東域為前姚、下姚,東南域為三家、程林、新杭,南域為前莊、茅塔,西南域為東王、西王、中王、南王,西域為五牛、車溪,北域為蘇家埭、謝天港。
盛澤汛所轄107圩圖
民國之初,吳江縣劃為6市12鄉,盛澤為6市之一。
民國初年吳江縣六市十二鄉區劃圖
民國十八年(1929)全縣改劃為10個區,區以下設鎮、鄉,鎮、鄉以下設閭、鄰,五戶為鄰,五鄰為閭。盛澤為第三區,下轄盛東、盛南、盛西、盛北、盛中等5個鎮和桃源、澄溪、茅塔、溪南、溪北、大謝、北王、大鐘、長甸、鶯南、婁下、耽字、謝溪、南昆、黃溪、五牛、北角等17個鄉,共537閭,2587鄰。
1929年盛澤區5鎮17鄉圖
民國二十三年(1934)廢閭鄰為保甲制,鎮、鄉以下設保、甲,盛澤區轄5鎮14鄉,共106保,1345甲。
民國三十五年(1946),鎮區的5個鎮合并為盛南、盛北兩個鎮,農村改劃為8個鄉。翌年再度調整,盛南、盛北兩鎮合并為盛澤鎮,農村合并為洪福、新杭、忠介、謝圣等4個鄉。
新中國成立之時,行政區劃暫未變動。1950年,盛澤鎮升格為縣直屬鎮,下設1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盛澤區下設圣塘、茅塔、北王、澄溪、北角、謝天、大古、南宵、大謝、南心、郎中等11個鄉。1954年,盛澤區與壇丘區合并為盛壇區,下轄盛澤鎮和14個鄉。1956年,盛壇區與平望區合并為盛澤區,下轄9個鄉;盛澤鎮恢復為縣屬鎮。1957年,吳江全縣實行撤區并鄉,撤銷盛澤區,劃分為盛南、盛北、壇丘、平望、梅堰等5個鄉,南麻鄉并入壇丘鄉。
1958年,盛南、盛北鄉合并,成立盛澤人民公社,到1983年又恢復盛澤鄉體制。1988年盛澤鎮與盛澤鄉合并為盛澤鎮,實行鎮管村體制。2000年壇丘鎮并入盛澤鎮,2003年南麻鎮又與盛澤鎮合并。
如今的盛澤鎮總面積149.5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3萬余人,下轄紅洲、茅塔、圣塘、楊扇、興橋、群鐵、東港、前躍、幸福、黃家溪、北角、勝天、荷花、永和、盛虹、漁業、壇丘、人福、龍橋、郎中、雙溪、南塘、壩里、大謝、龍旺、橋南、莊平、寺西漾、永平、沈家等30個行政村和目瀾、山塘、鏡湖、衡悅、橋北、舜湖、壇丘、南麻等8個社區。
現在的盛澤鎮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