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之中,錦溪人算是最會吃魚的了。
平日里,在飯店吃飯,若一起的有人對桌上的魚挑三撿四的,基本上是錦溪人。因為,他們只一眼,基本就能斷定,這魚新鮮程度,肉質如何。沒辦法,誰讓錦溪人,從小吃著魚長大的呢
別以為,從小會吃魚算不什么本事。事實上,吃魚,還真是一門技術活。越是鮮美的魚(專指河鮮),魚刺特別多,且細。若沒有技術,那是要被魚刺哽在喉嚨的,這一哽的事,說小是小,說大可大了。
之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不敢吃魚,有的人甚至一輩不敢對魚動筷子,就是怕魚刺哽了喉嚨。但錦溪人不怕,那怕魚刺再多,舌頭一滾,便妥妥地把魚刺吐得一干兩凈。
這門功夫,若不是從小練就,長大后未必就能學會。也許,錦溪人一代一代都這樣,所以,父母們對于孩子吃魚,從不因為擔心魚刺哽了喉嚨,而決不讓他們動筷子的。
在錦溪,至今還有一個傳統,小孩子開葷,必須買一條桂魚,吃魚肚里面的“桂花”。
錦溪人會吃魚還體現在,對各種魚的吃法上。他們知道,什么季節吃什么魚,比如,春天吃桂魚,秋天吃鯽魚,夏天吃偏魚,冬天吃鯉魚。知道什么魚一年四季都能吃,什么魚什么樣的人吃適合。比如女人做月子,吃鯽魚湯,易產奶。
由此,錦溪人即使普通的家庭主婦,別的菜可以做不像,但只要烹飪魚,個個都是好手。
比如一條鯽魚,可以做成,紅燒、清蒸,還可以肚子里塞肉,也可以放豆腐燉湯。比如,把鯉魚切成小塊,用淡鹽水淖一夜,第二天做成清湯。比如,把多刺的小魚,與咸菜一起燒,多放點水成湯后,讓其結凍后,第二天早上當粥菜。等等。
錦溪人招待親朋好友時,都會用心準備一條魚,客氣的,大多是偏魚,紅燒后放在大盆里,頓時高端大氣上檔次,關鍵主人烹飪它時,皮是不會破的。且一定會把頭部較近的背上的肉夾給客人吃,這部位的肉,魚刺相對少一些,肉嫩而鮮美。
若常來常往之人,那雜魚一鍋鮮,尤其是喜歡喝點老酒的,把筷子往碗里伸一下,再放到嘴里含一含,就能下酒了。
錦溪人會吃魚,還得感謝錦溪的水。錦溪的水廣,水清。所謂五湖三蕩,那是實實在在圍著整個錦溪的。據了解,錦溪的水產,有記載的多達108種,而至今常見的還有40多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錦溪人在其它方面都很低調,獨獨說起魚來,沒有一個能保持低調的。錦溪的魚鮮美到實在沒辦法讓錦溪人低調。
所以,錦溪人走親訪友,常常會帶著魚上門。雖不貴,但收的人,似乎沒一個不開心的。錦溪人臨走時一定還會關照他人怎么個做法,生怕人家把錦溪的魚糟塌了。
江南時報行走江南工作室 袁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