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現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時間穿越到另外一個偉大節點: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與中國共產黨“不當李自成”的政治自覺緊密相關、卓有淵源的郭沫若史學名篇《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首發于《新華日報》。從延安整風到迎接勝利之前“兩個務必”的提出,《甲申三百年祭》如警鐘一般被毛澤東譽為“整風文件”,保持著長久的生命力,迄今不息。
“《甲申三百年祭》堪稱二十世紀留給后人的‘醒世恒言’。”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政治工作系教授王建國說:“報刊上首發的史學論文,歷經半個多世紀,至今仍不斷有學者研究,并引起執政黨的強烈共鳴,這是《新華日報》的驕傲。”
1944年是明朝滅亡后的第五個“甲申”年,3月19日至22日,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撰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在《新華日報》連載4日。文章敘述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明王朝、進入北京以后,一些首領因為勝利而驕傲起來,貪圖享受、生活腐化,建立的大順政權僅僅存在短短的43天便灰飛煙滅,總結了歷史教訓,重申得民心者得天下、貪賄必然亡國的道理。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見報后,朝野震動。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親國民黨的《商務日報》急于對號入座,迅速發表《糾正一種思想》《論赫爾的名言》《論責任心》等社論,迫不及待地向郭沫若開炮,指責文章“鼓吹戰敗主義和亡國思想”,甚至不惜進行人身攻擊,稱郭沫若為“郭沫諾夫”,理由是所謂的郭沫若是蘇俄人,有一顆附屬蘇俄的心。
郭沫若(資料圖)
1938年郭沫若在武漢參加群眾集會,圖片來源:《郭沫若年譜 1892-1978》作者:龔繼民、方仁念
“他們加于《甲申三百年祭》的罪名并不成立。”王建國認為,郭沫若寫作《甲申三百年祭》的出發點還是希望國共兩黨團結起來,為了人民的利益,堅持抗戰。
“《甲申三百年祭》是文以載道的典范,它深刻剖析了明朝滅亡的社會原因就是明政權自身的極端專制和腐敗。”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理事張娟告訴記者。
《甲申三百年祭》和《甲申事變——明末亡國的歷史》
除了《甲申三百年祭》,《新華日報》同時刊載了《三百年前》《甲申事變——明末亡國的歷史》,重申《甲申三百年祭》闡釋的道理,勸誡國民黨以史為鏡,警惕重蹈明朝政權倒臺的覆轍,敦促國民黨改革,否則只能葬身于革命風暴。
張娟說,面對《新華日報》這組文章的勸誡,國民黨如鯁在喉,說明文章確實戳到了國民黨政權的痛處。
“《甲申三百年祭》的主旨是多維的,除了對國民黨提出忠告,也提醒共產黨不忘初心。”王建國告訴記者,郭沫若對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推翻明朝政權的李自成有同情,有抱怨,也有譴責。進入北京后,李自成建立的農民政權迅速向封建政權轉化,李自成迅速由農民起義領袖向封建皇帝轉化,并由此導致最終的失敗。郭沫若對此痛心不已。“假使李自成不忘初心該有多好”,郭沫若真誠期待李自成那樣的革命者牢記宗旨,不忘初心。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祭明朝,亦祭明末農民起義,但盛贊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的重要將領謀士李巖,認為李巖對于宣傳工作做得特別高妙,與人民打成了一片。郭沫若特地強調:“他一定是一位懷抱著人民思想的人,須知他是主張‘均田’的。”王建國介紹,郭沫若歌頌李巖,根本原因就是他要倡導“人民本位”,歌頌“人民思想”。
同樣是勸誡,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張娟介紹,國民黨報刊對《甲申三百年祭》高調批判,身處延安的毛澤東卻如獲至寶。
從1942年春天起,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展開了一次整風運動,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甲申三百年祭》緊密貼合延安整風運動的任務,毛澤東立刻批示延安《解放日報》轉載,并要求各解放區印發單行本。1944年4月18日,《解放日報》全文轉載,并加“編者按”,指出:反對派對作者的抨擊,就是“蚍蜉撼大樹”。同年11月,毛澤東還特意致信郭沫若:“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作整風文件看待。”
“經過毛澤東的鼎力推薦,《甲申三百年祭》從歷史學家的學術論文,轉變為幾乎可以和《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文章媲美的‘黨的文獻’。”王建國說。
毛澤東 《改造我們的學習》
毛澤東為何如此重視《甲申三百年祭》?回歸毛澤東著作文本本身,王建國發現,《甲申三百年祭》警醒毛澤東深刻反思黨史上驕傲所導致的挫折。
在《學習和時局》的報告中,毛澤東談到:“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1944年5月20日,毛澤東即明確指出:翻印《甲申三百年祭》,“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汲取戒驕戒躁的歷史教訓,也是當時中國共產黨黨內的現實需求。毛澤東敏銳地發現,抗日戰爭勝利在即,但很多人過早地忘乎所以。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和總政治部聯合下發關于學習《甲申三百年祭》的通知,提醒全黨學習明末農民革命失敗的教訓,警示全黨:越是臨近勝利,越要小心謹慎,越要掌握好政策,越要密切和群眾的關系。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政治工作系教授王建國接受專訪 張琦 攝
“通過《甲申三百年祭》的學習,全黨上下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王建國說,與此同時《甲申三百年祭》擊碎了國民黨強加在中國共產黨身上的污名化標簽。
國民黨高度贊揚崇禎皇帝,污蔑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中國共產黨為“流寇”。“《甲申三百年祭》對‘流寇’的重新解讀深得毛澤東喜愛。”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張加華說。
“所謂‘流寇’,是以旱災為近因而發生的……‘流寇’都是鋌而走險的饑民……”“無論是饑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甲申三百年祭》強有力地證明農民革命的合理性,是苛政倒逼農民發動正義的、自保的起義。
毛澤東早就在為農民起義正名。1940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分館印發的毛澤東著作《新民主主義論》,嚴正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現在的抗日,實質上是農民的抗日。”
值得一提的是,《甲申三百年祭》作為“黨的文獻”,在普通民眾中亦有強大傳播力,把整風思想傳播到人民心中。各根據地結合地方特色,又將《甲申三百年祭》改編成地方劇目,其中代表性的有話劇《李闖王》、京劇《闖王進京》《甲申記》。
在毛澤東的指導下,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在延安舉行擴大的六屆七中全會,原則通過了《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對黨內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出正確的結論。至此,整風運動勝利結束。
“整風運動是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收到巨大成效。”張加華介紹,通過整風運動,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在全黨范圍內深入人心,實現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全黨的新的團結和統一,為勝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礎。
《甲申三百年祭》的影響并未結束。1949年3月5日至13日,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掌全國政權前的最后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在全會上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會議結束10天后,中共中央進京“趕考”。
1942年12月31日,《新華日報》發表題為《歲暮感言》的社論,總結國內外反法西斯戰爭時局:“黎明之前總是有一段黑暗的時光”,要求“發揚我們在更困難的條件下,愈益發奮自強的意志”。
1943年至1944年間,正處于中國共產黨整風的高潮期。黎明的前夜,黨面臨的政治、國際環境也暗流涌動。
“1944年《新華日報》連載《甲申三百年祭》時。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到了決戰階段,國內蔣介石正在蓄謀第三次‘反共高潮’。”張加華說,沖破黑暗,就是黎明,就是中國抗日戰爭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此時《甲申三百年祭》傳達出的主旨對于推動整風運動尤為重要。
在刊登被毛澤東列為延安整風運動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前后,《新華日報》始終配合整風運動在國統區發聲,將自己轉化成利刺之刃,誓要擊破黎明前的黑暗。
“1942年春,全黨剛剛開展整風運動,《新華日報》就緊鑼密鼓地進行宣傳。”張加華介紹,《新華日報》用報道在國統區表達了對整風運動的擁護態度。
4月19日第二版刊登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怎樣辦黨報 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
4月26日第二版刊登《怎樣辦黨報 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
5月17日第二版、第三版刊登毛澤東的《整頓學風黨風文風》,即作為延安整風運動的基本學習文獻之一的《整頓黨的作風》;
毛澤東《整頓學風黨風文風》
7月12日在第二版、第三版刊登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央出版局召開的宣傳干部工作會議上的講演《反對黨八股》,全文約9900字。
黨的報紙在傳遞黨的意志、報道整風運動成果的同時,其本身也是整風運動的一部分。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龍偉介紹,廢除黨八股,建立新文風,是《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在整風運動中的改進工作的重點。
《新華日報》整風改版第一日
1942年,毛澤東領導延安《解放日報》改版,使其成為一張“完全的黨報”。3月14日,毛澤東打電報給在重慶的周恩來,特別指出:“關于改進《解放日報》已有討論,使之增強黨性與反映群眾。《新華日報》亦宜有所改進。”毛澤東為《新華日報》的整風改版指明了方向。
社論《警告本報讀者》
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新華日報》進行整風改版。1942年5月23日,《新華日報》發表整風改版征求批判的社論《警告本報讀者——請予本報以全面的批判》,認為整風“最重要的辦法,就是傾聽各黨友人,各界先進和廣大讀者的批判。”次日又在顯著版面刊登《本報特別啟事》,列舉八個方面征求讀者批判意見。
1942年5月24日《本報特別啟事》
同年9月18日,《新華日報》正式改版,開始創辦副刊,同時在頭版聲明增設《團結》副刊。9月19日,《團結》第一期出版,周恩來撰寫副刊發刊詞《團結的旨趣》,系統闡明整風和報紙改版的重要意義。
《團結》第一期,周恩來撰寫副刊發刊詞《團結的旨趣》
“經過整風和改版,《新華日報》言論的黨性、思想性和戰斗性增強了,冗長空乏的文章減少了,更系統更有針對性地報道解放區的新聞。新聞內容和文風也更加口語化、群眾化。”龍偉說,《新華日報》改版成為整風運動的一部分,也為《甲申三百年祭》這樣的名篇警鐘發表創造輿論環境。
“歷經半個多世紀,延安整風運動積累的經驗至今對黨的建設以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和警醒作用。”張加華說。
總策劃:雙傳學 顧雷鳴
執行策劃:王曉映
記者:劉春 劉玉琴
視頻: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