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剛解放,打入《中央日報》社的地下黨員們,奉地下黨市委指示,依托原《中央日報》設施,創辦地下黨市委機關報《解放新聞》。1949年4月26日,《解放新聞》出版,頭版刊發新華社發出的《慶賀南京解放》社論,而第二版,則是南京各界歡慶南京解放和群眾歡迎解放軍的消息,報紙還及時發布了《人民解放軍總部對全國人民的約法八章》,安定民心。《解放新聞》只出了四期。4月29日后,《解放新聞》編輯部的全體人員加入《新華日報》,參加《新華日報》的創刊工作。
南京解放的前幾天,整個城市彌漫著一股緊張而又慌亂的氣氛:許多商店半開半閉,路上行人行色匆匆,偌大的一個南京城顯得空空蕩蕩的,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那時,我在國民黨的《中央日報》 (即后來的《新華日報》社社址)印刷廠當工人。當時的《中央日報》社已處在半真空的狀態,上層人士早已逃離南京,只有少數幾個編輯在維持局面,報紙以刊登廣告為主,偶有幾條社會新聞填充其間,再不見“共軍敗北”的謊言了。那時,城內的居民已隱約可聞長江以北的隆隆炮聲,南京解放指日可待。果不其然,沒有幾天,也就是1949年的4月23日,人們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街面上到處是穿黃色土布軍裝的解放軍戰士。作為國民黨政府的首都——南京,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南京市民在新街口歡迎入城的人民解放軍(新華日報記者 鄒健東攝)
南京解放前夕,人們正在迎接新生活的到來。這時,編輯部的一位戴眼睛的瘦長年輕人特別活躍(我后來知道,他就是打入 《中央日報》的地下黨員李廉同志),他穿梭于工人和編輯之間,在中共南京地下市委的批準下,籌備出版臨時報紙,以迎接解放的到來。《解放新聞》就在人民解放軍已進城,軍管會還沒有來得及成立時,應運而生。出報的那天,印著套紅刊頭的《解放新聞》就成捆地堆在發行組的柜臺上。問題接著就來了:誰去發行?!那時,郵政部門基本處于半癱瘓狀態,只有少數幾個報販在報社門口轉悠。靠如此單薄的力量,怎么能把歡慶解放的喜訊及時傳播到人民的心中呢!于是,編輯部動員報社全體員工: 自己動手,上街賣報!
我也手捧數十份《解放新聞》,懷著一種神秘的喜悅,走街串巷,去賣這些還散發著油墨氣味的《解放新聞》了。“請看《解放新聞》!”我叫不出更多的詞匯,但就這幾個字,就吸引了不少過路的行人。他們悄悄地走過來,匆忙地翻看著我手中的報紙,然后倉促地付了錢,拿著一份報紙就急急地離開了。我當時很有一種做地下工作的感覺,特新鮮。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種政治氣氛的反映吧!本來嘛,形勢變化如此之快,許多人還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哩!盡管如此,數十份報紙不大一會功夫就賣個精光。我有一種“不辱使命”的快慰。
《解放新聞》只出了四期,很快,解放軍的軍代表就進駐了報社,作為南京市委機關報的《新華日報》正式出版。但《解放新聞》作為南京第一張人民報紙,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印。
解放初期的新華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