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藝520深度系列 | 設計學院:日常中的不尋常
      2022-05-30 11:20:00  來源:新華鑒藏微信公眾號  作者:楊爽  
      1
      聽新聞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南藝設計)的前身,可以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設置的工藝圖案科,百年歷史,學脈清晰。由陳之佛、張道一、羅尗子、吳山、保彬、馮健親、奚傳績、呂文強等名師、名家奠定的設計教育理念與學術研究基礎,是南藝設計之根本。全國藝術院校的知名學者、設計學學科帶頭人大多與南藝有緣。“南藝特色、國內一流、世界同步”12字簡明扼要概括了南藝設計學院的發展目標,朝著這個方向無數師生在追求設計的發展與創新道路上,樂此不疲。今年,南京藝術學院即將迎來110周年校慶,設計學院通過“日常+”畢業設計大展,為母校獻禮,為青春喝彩!

        甲骨文廣場

        美術館周邊

        閎約深美,設計刻進骨子里

        校史系列《劉海粟:夢遇但丁與德拉克洛瓦》 壁畫

        作者:向歡 [本科]

        指導老師:鄔烈炎 | 張彬彬 | 曹斌華

        設計說明:劉海粟現代杰出畫家、美術教育家。1912年參與創辦上海圖畫美術院,南京藝術學院首任校長。畫面拆分、重構了德拉克洛瓦的繪畫作品《但丁與維吉爾共渡冥河》,使橫跨兩個時代的浪漫主義大師劉海粟、德拉克洛瓦與畫中人物在盧浮宮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與以往自由、開放的碎片化主題不同,今年設計學院以“110周年校慶、紅色校史、藝術與科學、文學之都、和平城市、藝術鄉建、環南藝、城市更新、數字非遺”9個單元,匯集成“日常+”畢設主題。

        設計學院院長蔣杰教授用三大版塊歸納這些單元,“為南藝而設計,為南京而設計,為中國而設計。我們按主題跨專業來展現過去、當下與未來。”對于“日常+”,南京藝術學院實驗藝術中心主任鄔烈炎教授這么解釋,“以往是叫‘實驗+’,實驗久了自然就變成了日常。從另一個角度說,基本每一門課程結束我們都會舉辦展覽,學生平時的作業也會經常參加比賽并獲得榮譽。我們不會為了特定的節點而創作,把畢設當作日常,在常態下保持著高要求的水準,這已是一種習慣。”

        六大專業四百余件作品,呈現師生對新日常的微觀理解,對個人、群體、社會的總體思辨。這已不再是畢業展的概念,而是以完整的設計展形式進行策展與呈現,運用線上線下聯展較為簡練的方式述說成果。

        不息變動,交叉跨界更自然

        “歷史傳承與改革創新同步,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融匯,現代設計與手工藝術并重,教學實踐與服務社會結合”是設計學院的辦學特色,各方位、多渠道的融合創新更是大勢所趨。這次的畢設作品在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其中“藝術與科學”是設計學院、實驗藝術中心聯合中國科技大學共同參與的單元,借助畢設的流程與模式,創作上做出一系列的探索,把合作推向了新的維度。實驗藝術中心鄔烈炎主任選取幾件成果向我們作了介紹,《數學之美》運用多媒體技術,選擇數學史上10個公式,用數字媒體的方式進行動態的、形象的演示。《粒子顯形》是選用物理學中的基本粒子作為原型,把它做成參數化的立體造型,將原先不可知的東西表達了出來。《顯微》系列則是通過顯微切片設計,利用生物學的抽象圖形做出一系列的文創產品。這些作品的完成,是不同學科之間的碰撞,也是不同領域間的創新融合。

        《粒子顯形》

        作者:鄭旭楚/繆孝杭/吳凡 [研究生] | 顧盈/劉詩雨/申瑤李陽[本科]

        指導老師:朱軼靈 | 鄔烈炎 | 姬益波

        設計說明:此次“‘粒子顯形’藝術與科技工作坊”以理論物理學中62個基本粒子為原型,進行藝術化的創新表達,通過建模渲染并使用3D打印實體模型與盤扣式腳手架所構建的空間裝置相結合。希望用這樣的藝術表現方式體現出微觀的基本粒子在宏觀空間中的可視化。

        《數字之美》

        作者:(數字媒體)丁新宸、房祥龍、戈嘉宸、李雅、賴燕萍、倪梓軒、施嘉雯、鄔芊起[本科] | (公共藝術)陳奕帆/向歡/計淑琰 [本科] | (公共藝術)楊婧易/李何健[研究生]

        指導老師:盧毅 | 鄔烈炎 | 朱軼靈

        設計說明:系列作品聚焦于藝術與科學融合,以“最美公式”為題,通過數字媒體藝術、裝置藝術、互動藝術等形式綜合表達數學科學的原理、規律、現象等,尋找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間的交融點,嘗試以設計語言尋找數學抽象與藝術抽象的交匯處。作品以設計學院車間外集裝箱及周邊環境為預定展示空間,借助于數字媒體技術營造可觀看、可體驗、可交互的復合型展示,結合豐富的聲光電形式在白天與晚間營造不同的觀看體驗。

        因為畢設主題的體量較大,有些選題涉及不同的學科知識,這反倒促成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方位合作模式。以“藝術鄉建”單元為例,蔣杰院長列舉浦口區響堂村的案例作了解釋,由于鄉建主題不單是建筑與平面,還包含了策劃的概念,因此藝術設計學、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師生均加入到這個主題創作中來,漸漸地不同學科師生之間產生了主動和被動的合作,這樣的狀態和結果便達到了當初設定該單元的初衷。

        此外,教學上的融合發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設計學院副院長周慶教授說:“設計專業在整個藝術學科中是受社會影響最大,也是匯聚社會發展多方面改革成果的學科,通過設計專業的畢業展覽,最能夠看出社會的進步。多年以來,設計學院一直倡導實踐性教學,經過多方面努力,所有的課程越來越走向綜合。到了畢設階段,不同專業的教師自行組合,學生也會根據自身的喜好和愿望選擇教師與主題。這樣的方式創作出的作品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多元的狀態。”

        《古漆橋逸游記——一封來自古寧驛站的邀請函》

        作者:孫涵文 陸雅羲 高云珂 [本科]

        指導老師:湯子馨

        設計說明:在此次南京市高淳區漆橋村的改造中,小組以劇本的敘事線索作為設計依據,劇幕貫穿整個游覽路線,并結合相應的功能節點。故事中,久居城市的作家小T意外獲得一封前往漆橋古村落的邀請函,開啟別開生面的游歷。“入夢”、“行夢”、“閑夢”、“出夢”四幕,情節推進中也表達小組對于鄉村改造的愿景。

        “疫”起面對,雙線變革“新”日常

        過去的兩年,疫情已然成為“新常態”,設計學院在教學方式上不斷嘗試新的突破,以積極的態度克服困難。通過備課內容的重新設計,調整對學生的要求、作業的安排等,經過三個學期的磨合目前已經基本穩定新的日常教學狀態。此外,設計學院推廣好幾輪微課大賽,“一流課程”的評選內容必須包括視頻講授部分,該舉措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線上教學的普及。

        令蔣杰院長感到欣慰的是,在疫情下今年的畢業設計間接促成了數字化呈現的手段,很多學生為了完成效果圖反倒主動學習了平時不太愿意接觸的高難度軟件,用更多新的技能表達思路,展現審美的狀態。數字化手法是大勢所趨,學生們在這兩三年內迅速地掌握了這種表達方式,盡管這可能不是專業本體最直觀的表達。

        《繁花·簇結》

        作者:查鈺珂 [本科]

        指導老師:吳映月 | 蔣妍俠(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設計說明:金陵繩結是南京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自古以來被人們寄予吉祥含義,在傳承文化的同時表達人們的生活情感。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態傳承的倡導。本作品從繩結文化的歷史、結式、寓意、配色出發,基于數字化輔助連綴進行繩結創新壁飾設計實踐,與金陵繩結代表性非遺傳承人蔣妍俠老師合作,融入當代流行元素,為傳統非遺現代創新、活態傳承尋找到一條新的思路。

        “今年陶藝專業的作品挺讓我吃驚。原以為受到疫情影響,考慮安全因素窯的使用會受到限制,但沒想到畢設上展出好幾件高質量的作品,令我印象深刻。這和學生平時提前動手準備,對材料以及各方面性能掌握較好有關,一旦有條件恢復車間使用,不錯的效果就會立馬呈現。設計學院的車間里,各種各樣的材料堆積,使用的痕跡非常明顯,工具設備的使用也很高效。由此看來線上教學并沒有影響學生線下實踐的積極性,反倒讓他們更主動學習,化不尋常為日常。”副院長周慶說道。

        《時間的器物》

        作者:蘭祥啟 [研究生]

        指導老師:陸斌

        設計說明:《時間的器物》是一組材料實驗的器皿類作品。在創作選材上,選用飽受歲月風霜的朽木,代表著各種時間的沉淀,經受了許多內因外的疊加,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直至下一階段的升華過程。

        《TABOO》

        作者:王東航 [本科]

        指導老師:陸斌 | 祁吉

        設計說明:“禁忌”椅子的造型由一塊經優化的人類女性盆骨造型椅面與三根帶有分支結構的椅腿構成。座椅結構進行了拓撲優化,通過荷載、支撐、進化率、體積分數等參數的設置,消除了冗余部件。同時,相較于傳統桌椅,這款椅子對材料的結構組成和抗拉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探索了這種結構的極限。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又一個如約而至的520,再一次不期而遇的別樣展覽。正如鄔烈炎主任在對畢業生寄語中所說:“這屆同學特別不容易,經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完美的、比任何一年不差的,甚至出現更多新作品的畢業設計展圓滿完成,這是特別值得祝賀的!我想正是有了這樣一次特殊的經歷,特殊的磨煉,今后才會更有信心與能力迎接更大的挑戰!”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楊爽

        畢設作品案例

        《金陵十二時——“元宇宙”社區十五分鐘生活圈更新設計》

        作者:滕冬月 阮雨辰 劉鐘慧

        指導老師:劉譙

        設計說明(300字左右):選取南京老城南部分片區作為研究改造對象,對片區進行整體保護、有機更新,以城市漫游與生活體驗相結合的新方式,加以“元宇宙”的新概念,打造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線上線下相呼應的新型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游客與居民帶來全新的體驗,成為展現老南京城最具文化韻味的、既能使游人感受文化內涵,又能使居民生活舒適的元宇宙文化區域。

        《空間·記憶》

        作者:王千濛 [本科]

        指導老師:莊紓

        設計說明:《空間·記憶》是一個將現在的北京西路校區的空間特點,以及人對空間的感受作為紀念對象的記憶空間。空間的構建方式則是對空間記憶和信息繭房兩個概念的結合。我對北京西路校區內地形的高低差進行研究,運用谷歌地圖對校內地形圖進行提取放大,并在作品中加入了可供攀爬的樓梯。在材料上,我對“信息繭房”這一概念的特征進行分析歸納,利用鐵絲網、玻璃、鏡子等材質的特性,來實現了這一概念的空間化。

        《文學之都——南京·文學·意象》

        作者:莊詩睿 [本科]

        指導老師:陳皓

        設計說明: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南京自六朝文化至今,已有1800年的文學傳統,文脈綿延是這座城市獨有的偉大氣質。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將其豐富多樣的歷史點綴在無數文學作品中,“文學地圖”板塊運用系統組織性圖表與地圖相結合,連接作品、人物、地點,將這些信息立足于南京歷史文化城市風貌中,展現一個別樣的“文都南京”。此次畢業設計旨在通過信息可視化設計分析和展現與南京有關的文學因素,進一步探討南京成為文學之都的原因,以對南京深遠歷史文化及文學底蘊進行傳播和宣傳。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nua-d.com)

      標簽:設計;設計學院;甲骨文
      責編:daimw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视频在线免费| 日本视频免费观看| 好看的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老阿姨| 中文字幕の友人北条麻妃| 真实男女动态无遮挡图|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亚洲乱人伦在线| 色天天天综合色天天碰| 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高清社区|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对白受不了了| 久久的精品99精品66|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好看的国产精彩视频| 久久国产色av免费看| 真实乱视频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 看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caoporn成人| 明星换脸高清一区二区| 午夜爽爽性刺激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在线|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最新版资源在线天堂| 公的大龟慢慢挺进我的体内视频| 24小时日本电影免费看| 日本xx18护土|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丁香六月综合网| 小说都市欧美亚洲|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按摩店| 男人j放进女人p动态图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一本大道无香蕉综合在线| 欧美XXXX做受欧美1314| 午夜爽爽爽视频| 韩国三级理论在线电影网| 天天爽天天爽夜夜爽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