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閑暇到鄉下領略鄉村風情,一路上經過濱江長廊、“網紅橋”等諸多景點,沿江兩岸,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訴說著城市發展的種種印記。可是每當我抬頭仰望高高的樓房,我的心里總是難免浮現出矮矮的屋檐,那是潮州鄉村的老屋,是我內心平日里閑適的精神所在。當我放下城市的繁華,走入鄉間的寧靜,凝視著破落的老屋,老屋那陳舊的斑痕總會引起我心中的悸動。
老屋藏在阡陌縱橫的小巷中,像歲月遺留的瑰寶,等待人們去探尋。走在迷宮似的路上,到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門前,那就是爺爺的老屋。老屋并沒有什么出奇的地方,比起鄉鎮中那些突然冒出的小洋樓顯得十分簡陋。門上是一道道斑駁的劃痕,地面上原本光滑的大石塊出現了幾道裂縫,后來又砌上了一層水泥,顯得粗糙不平。
我慢慢推開了生銹的大門,大門發出“吱呀”的嘆息。進屋看看老舊的窗框、角落的暖水瓶和掉漆的大木椅……一切家具都散發著沉穩的氣息,都有年代的印記,然而卻那么熟悉,它們都曾經陪伴著幾代人成長,看著他們從這老屋里走出去。
彼時,每到春天,從窗口往外望去,小院里郁郁蔥蔥,小竹架上蜿蜒著瓜藤,小小的瓜苗一點一點攀爬著,向著光生長,那樣倔強不息,帶來生命的希望;小小田埔里的菜葉子茂盛蔥綠,上面的水滴折射著星星微光;花架上的杜鵑花開了,粉的,紅的,白的,爭奇斗艷,都是春天的信使……深吸一口氣,仿佛空氣中都帶著清新的甜香,是在城市里感受不到的自然,好像無形中有一只手,能將人胸中的濁氣全都掏出來,把人從里到外重新洗滌一番。
家人曾經不止一次請求爺爺奶奶搬到城里,得到的回應卻永遠都是那一聲堅定的“不”。那時候還小的我經常想,明明城里的一切都比鄉下好,為什么爺爺奶奶就是不來呢?我漸漸長大后,經歷了世間浮華,在燈紅酒綠的車水馬龍間,在不絕于耳的噪聲嘈擾間,在城市的家家戶戶門庭緊閉的禮貌冷漠間,我終于明白了爺爺奶奶的答案。鄉下的老屋雖老,這是二老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那里有他們熟悉的親朋,有熱情的鄰里,有他們放不下的瓜果田園、鳥獸蟲魚……記得從前每次去老屋看望爺爺奶奶時,家里的椅子、床上都坐滿了人,大家喝一杯粗茶,說說笑笑,散發著來自心里的喜悅。
在爺爺奶奶心里,城市的空調比不上鄉間夜晚的涼風,汽車的快捷比不上小路步行的舒適,新房的寬敞比不上老屋生活的自然。一直是我們愚鈍,以為他們不會享樂,其實不然,是因為他們深知,老屋自有樂!
夏日的太陽照在庭院里,窗的縫隙透過點點陽光,空氣中有淡淡漂浮的塵埃,一切好像夢中仙境,不似蓬萊,卻似至簡的心之所向。
輕輕合上門,我信步走出。碧綠清澈的池塘、回折蜿蜒的小橋、雪白墻壁上的二十四孝圖構成清新的畫卷,不遠處“社會主義新農村”幾個鮮紅大字奪目耀眼,昭示著農村發展的最新成果。身后的老屋依然沉默,就像以往數十年的光陰從它身邊流過,它也不曾開口述說。它只是永遠在那里鎮守,永遠在潮州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