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前的9月2日,
東京灣的
美軍“密蘇里”號戰艦上,
日本政府
向盟國投降簽字儀式正式舉行。
9月3日《新華日報》
刊載毛澤東的題詞:
“慶祝抗日勝利
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14年的浴血奮戰,
3500萬人以上的傷亡,
中國人民終于以頑強的意志
和英勇的斗爭,
同世界人民一道
徹底打敗了法西斯主義,
取得彪炳史冊的偉大勝利!
1945年9月3日《新華日報》二版
右側大標題十分醒目,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日本昨日簽訂降書
日皇發表詔書率領全國投降》。
版面正中位置刊載了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的題詞,
十四個大字加上落款
筆力遒勁,騰挪頓挫,
飽含著
對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喜悅
與建設和平民主新中國的決心。
絕版木刻《勝利的那一天》 作者 陳超
(新華日報報史館藏)
小貼士:
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8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通告》。《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于投降條約以后。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1951年8月15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登《政務院通告規定九月三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將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一決定是首次以立法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集中反映中國人民的意志。
2014年2月28日《新華日報》頭版刊登《中國最高立法機關通過決定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今天是我國首個法定抗戰勝利紀念日,人民日報發表任仲平文章-——讓歷史照亮人類的明天》
歷史雖然屬于過去,但同樣可以昭示未來。
69年前的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投降文件,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力量的最終勝利。今天,中國迎來第一個寫進國家法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以國之名向勝利致敬,為的是告慰在日本侵華戰爭中慘遭殺戮的千萬同胞和為國捐軀的抗戰英烈。以國之名向勝利致敬,為的是捍衛戰后國際秩序、守護世界和平之光。以國之名向勝利致敬,為的是弘揚抗戰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回望想要獲得和平,必須了解戰爭
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1945年9月2日,泊于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隨軍記者朱啟平目睹了這一幕。簽字完畢,一看表,時間正是9點18分。
從“九一八”那個悲慘的時候,到9月2日的勝利時刻,戰敗者乘船遠去的“落日”余暉中,英勇悲壯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9月3日,四萬萬中國人民舉國同慶,慶祝屬于自己的勝利。
有人說,短暫的20世紀也是“戰爭的世紀”。在這個充滿苦難的百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席卷歐、亞、非三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4年烽火,吞噬了上千萬人的生命。時隔21年,傷口還未愈合,更大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波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人口4/5被卷入,1.9億人因戰火而傷亡。
法西斯主義給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給人類文明造成空前浩劫。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自由與專制的人類命運大決戰。從法國的諾曼底海灘到太平洋上的中途島,從蘇聯的庫爾斯克到美國的珍珠港,從埃及的阿拉曼到中國的臺兒莊,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刻,世界人民能如此緊密地團結在反法西斯的大旗下,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與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徹底改變了世界的走向,成為人類歷史上的關鍵一步。
這關鍵的一步,是人類文明價值的彰顯。經過兩次戰火的洗禮,更多人意識到,狹隘和極端只會將人類拖入災難。從二戰開始,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等基本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這關鍵的一步,是世界進步力量的興起。抗日戰爭的勝利,才讓拿破侖所說的“東方睡獅”睜開了雙眼,開啟民族復興的序篇,最終完成“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歷史轉折。古老中國的命運,折射的是戰爭勝利對舊時代列強爭霸國際體系的強烈沖擊,展現的是亞非拉各國謀求民族解放、獨立發展的廣闊道路,彰顯的是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塑造人類共同未來的巨大能量。
銘記八年抗戰八年淚,一寸山河一寸血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一首《松花江上》,滿是山河淪陷的痛楚,更飽含億萬中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正如毛澤東在二戰尚未全面爆發前的判斷:“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持續時間最長,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總兵力,中國戰場殲敵占日軍二戰期間傷亡人數的70%,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歐洲和太平洋及亞洲其他地區的反法西斯戰爭。
194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表示,美國“忘不了中國人民在7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蘇聯著名將領崔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中感慨:“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
沒有誰能否認,如果沒有中國的浴血奮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將是另一種寫法。在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不甘屈辱的中華兒女共赴國難,中國的命運與亞洲的命運,與世界和平的希望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從氣貫長虹的平型關大捷到浩氣凜然的臺兒莊會戰,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中華民族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在盧溝橋畔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幕時,習近平總書記如此評價抗日戰爭的重要意義。
警惕不尊重歷史的人,注定重犯歷史錯誤
二戰后近70年來,整個世界都在努力避免一次新的世界大戰。但一些國家卻總是想給戰爭的記憶貼上封條,突破戰后的各種國際規則和制度,在隱瞞、遺忘與歪曲中,重新走上歷史的老路。
今天的和平,不是在一片空地上構建的大廈,而是在戰后秩序這個基本框架中建設起來的。離開這一框架,突破這一框架,得來的不會是和平而只能是戰爭危險。
然而,近年來,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屢屢制造事端,引來國際社會強烈不滿。所謂“釣魚島國有化”,挑戰的是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美化的是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侵略歷史;妄圖修改和平憲法、強行解禁集體自衛權,威脅的是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
《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構建二戰后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礎。根據這兩個文件,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作為“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因此,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不僅是島嶼的歸屬問題,更關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成果還要不要捍衛,二戰后的國際秩序還要不要堅持,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還要不要遵守?這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原則問題。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與日本較量,堅持要求歸還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為的就是要確保戰后秩序,不給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任何可乘之機。
國際社會對日本的危險傾向已經有所警覺。美國《時代》周刊指出,日本正擴張自己的軍事影響,夢想建立一種“新的世界格局”;《華爾街日報》則將安倍稱為“亞洲最危險的人物”。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看到,對日本右翼勢力的縱容和綏靖只會放虎歸山、自食其果。
69年前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在伴著電波雜音播出的《終戰詔書》中,并未出現“投降”的字眼。直到今天,日本政府和媒體仍將“8?15”稱為“終戰日”,而非“戰敗日”和悔罪的日子。究其實質,軍國主義是政治的,更是思想的、文化的以及社會心理的。戰后的日本沒有完成清理的任務,這是亞洲的真正危險所在。
思索發展合作共贏,人類的持久和平之道
回望歷史,20世紀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值得紀念的一個百年。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又飛速跨進信息社會;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進化”,在這個短短的百年里完成了,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領域,人類文明都達到了空前的輝煌頂點。然而,也就是在這個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接踵而至,人類陷入前所未有的分裂與殺戮之中,文明的燈火一度被戰爭風暴吹得七零八落。
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讓人類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找到持久和平之道。國際社會開始嘗試通過和平的手段實現和平,通過用國際秩序與規則的約束來限制戰爭的沖動,通過合作共贏的制度設計來制約戰爭。
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同舟共濟、和衷共濟。
十八大以來,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多個國際場合闡述了“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這一理念,反映了中國政府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國與國關系的新認識,也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同世界并肩前行、攜手共進的堅強信念。中國夢與非洲夢、亞洲夢、美洲夢息息相通,中國是全球化的獲益者,更是推動者。
鄧小平在三十年前就說過,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和平力量、制約戰爭的力量的話,現在這個力量還小。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隨著更多發展中國家走上國際政治舞臺,人們相信,國際社會將確立一個更加廣泛地體現共同利益的原則,引導人類走向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歷史不應是記憶的負擔,而應是理智的啟迪。今天的人類越來越堅定地認為:光明每前進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清除軍國主義泛濫的根源,人類能夠擁有改變戰爭與和平“交替循環”的智慧和力量。據新華社電
一一摘自2014年9月3日《新華日報》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