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深藏在蘇杭的山水之間,周邊有澄湖、白蜆湖、淀山湖和南湖等群湖環抱,“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彰顯了典型的水鄉風貌,“咫尺往來,皆須舟楫”還原了曾經的水鄉生活,“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基本的水鄉格局。
打開周莊的方式確實有多種多樣,沒有是非之分,也沒有好壞之別,更沒有高低之差,這完全取決于自己的喜好和選擇。周莊有史以來就是一個漂在水上的古鎮,到處充滿著濃郁的水鄉氣息。水鄉的特色不在氣勢而在氣韻,水鄉的氣韻不在意蘊而在于意境。這里有彎彎曲曲的河道,玲瓏剔透的小橋,青色磚石的窄窄小巷,鱗次櫛比的老店鋪,幽謐的街巷,古樸的民房,彎彎的河道,排排的廊柱,重重的券門,靈空的水閣,粼粼的倒影等,面對流水撩撥的璀璨清新,彰顯出炙熱中的豪邁,大氣中帶著飄逸,溫柔中帶著優雅,在樸實無華中超凡脫俗,在超凡脫俗中返璞歸真,讓我們感到這些風景背后的意義,不僅僅是美麗,還有溫暖、踏實、真誠和平常。臨窗清茶,看清麗婉約的水鄉神采,聽吳儂軟語的民俗風情,品委婉纏綿的江南小調,但最讓人上癮的,還是尋找一個僻靜的角落,讓“野渡無人舟自橫”自然入畫,詩畫依偎,有剛有柔、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形有神,一切都有了,只是缺點雨水,如果天隨人愿,細雨忽然飄空,那就更有江南的味道了。隨著“雨一直下”,“你漸漸感到心在變化”,也許為了這一刻你等得太久了。雨絲欲說還休,雨點欲罷不能。錯綜復雜的點線結構在從容中蘊含著激情,在恣肆中潛藏著秩序,看似凌亂的圖像背后有著嚴謹的形式邏輯,那感覺絕對就是一幅令人難忘的極品水墨畫。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們對似曾相識但又不太熟悉的特別感興趣,對過度陌生或過于熟悉的事物不感興趣。許多人到周莊,都是奔著石板弄堂、飛檐翹角、水巷交錯、粉黛相映這些景象而去的。這是沒錯的,但光有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走近周莊就必須走進生活,不走進生活,就不了解周莊,不了解周莊,就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周莊。古鎮的裊裊煙火,古鎮的世事人情,古鎮的人生百態,古鎮的細水長流,一定會有你不熟悉而感興趣的真實、真誠和真諦。能夠從許多日常樸實細碎的畫面切入,可能畫風不同,卻能夠在世事紛擾中找到原始的本真和最好的慰藉。走在沿河的兩岸,可以去看看兩位老翁爭吵不休地下棋,如果有興致,也可以參與到他們的殺伐博弈之中;可以去看看老大娘們邊喝阿婆茶,邊做針線活,邊嘮家常的生動情景;可以找當地的知情人了解古鎮的前世今生,只管傾聽古鎮里說不完的故事。只有深入到周莊的深處,你才能發現那些充滿煙火氣的詩意和美好,進而能夠感受到這里原來是一片裝滿閑情逸致的世外桃源。
提到周莊的古橋,就不得不提最為著名的“雙橋”。雙橋名為世德橋和永安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世德橋,拱形單孔,東西走向;永安橋,梁式單孔,南北走向。雙橋一拱一直,縱橫相接,形似古代的鑰匙,因此又俗稱為“鑰匙橋”。雙橋無縫銜接,非常別致,咬合精準,巧奪天工,聯袂出場就是它們與生俱來的宿命,出雙入對也是它們與時俱進的魅力。如果把鏡頭從特寫拉成遠景,就可以發現橋下的河水,居然是一個巨大的鏡面。能夠把世德橋隆起的拱背拼合成一個完整的圓形,也能夠把永安橋的梁式橋洞塑造成一個完整的方形,方圓呼應,鉚定乾坤,這是天圓地方的天地之道,也是外圓內方的人格之理,更是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雙橋融通著古今文化,溝通著兩岸人家,更連通著繪畫精品。1984年,旅美大畫家陳逸飛以周莊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引起轟動,他因此聲名鵲起,周莊也因此蜚聲中外。
富安橋雖不像雙橋那么久負盛名,卻地處古鎮中心地帶,位于周莊中市街東端,橫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是江南水鄉僅存的立體型橋樓合璧建筑。該橋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原名總管橋,大概是因為以前旁邊有個總管廟而得名。因為年久失修,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就主動出資,將此橋修葺一新,改名為富安橋,表達自己在富足之后祈求安康的美好心愿。整個橋長17.4米,寬3.8米,跨度6.6米,花崗石質地,秀水拱橋,石欄環洞,云賞絕色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與其他石橋不同的是,橋身四角有橋樓,飛檐朱欄,雕梁畫棟,它們是富安橋的陪伴者和守護者,擔當著維護尊嚴的使命和佑護安全的責任。走在橋面上,到處都彌漫著滄桑歲月的斑駁痕跡,左右眺望,視野開闊,一條筆直的河水從橋下潺潺流過,就像是一張漸次展開的細長宣紙,任憑搖櫓在上面揮灑巨擘,筆酣墨飽,龍飛鳳舞,那一道道水紋就是一行行草書,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兩邊的石駁岸仿佛豐厚雍容的精致邊框,把這幅墨繪樓橋的佳作,裝裱得豐筋多力、文采炳煥,觀之生情,過目難忘。因為富安橋處于古鎮統攬全局的位置,盡得天時地利之人氣,當年的這一帶,曾生動地描繪過兩岸濃厚的生活情調和熱鬧非凡的場面,攤點林立,熙熙攘攘,人聲鼎沸,人來人往。隨著周莊成為商貿重鎮,這里也就水漲船高地變成了手工業、糧食和絲綢集散地和交易中心,銷往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江南地區各種特產都源源不斷地發自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