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泉廣韻——張廣明中國畫習作展將于6月10日在新華全媒體藝術館開幕,將展出張廣明山水、花鳥作品50余幅。中國現代詩人、小說家黃梵為展覽撰寫前言。
前言
張廣明的青綠山水畫,能讓人看出,那個名揚四海的新金陵畫派,已幽居其中。當然,他的畫還試圖與傳統和當代,建立更特殊的聯系。
首先,他提供的山水形象,攜帶著“新金陵”追慕的嶄新和雄偉。比如,《明月出天山 蒼茫雪海留》中的水壩,就是以新物入畫,造成繪畫之舊眼的新奇。他還試圖更準確地呈現今人之眼,試圖掙脫“新金陵”的倫理束縛,以季節之眼,來更改色彩的倫理象征。比如,《深山幽禪》《蘇子赤壁泛舟圖》等會讓人想起,“新金陵”喜用的紅色譜系,但這些畫已將之轉為,與季節更嚴格相投的用色。他似乎發現了把紅色投向古代,令《蘇子赤壁泛舟圖》變得嶄新的秘密。這樣一來,色彩就有了轉向個人象征的時機。比如《家山入夢》《明月出天山 蒼茫雪海留》中,對藍色的調用,與“新金陵”把紅色轉為集體象征,如出一轍,只是藍色已變成他個人象征的譜系之一,甚至給人現代畫的用色之感,這是他把古今中外視為共同體的收益。比如,在《獨釣寒江雪》的古老題材中,我們看到傳統雪花,變成了波洛克用筆滴、灑出的白斑,他試圖把繪畫的當代性,鑲嵌在傳統構圖中。
說到傳統,他畫作的背后,有一個廣大的譜系。比如,《山水有清音》《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風煙俱凈 天山共色》等外露的火氣,會讓人想起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有時甚至可以把某些山,視作朝天的“烈焰”。他對山巒輪廓的處理,又讓他退回到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卻竭力剔除拙氣,令之成為秀麗的幫襯。《溪山高逸》會讓人看出,有時他也避諱皴法,試圖回到唐代的雙勾填彩。當然,他更多的畫還是喜用皴法,只是他對披麻皴、折帶皴、荷葉皴、點子皴等的使用,時而有黃公望那樣的考量,即如何少用而仍有體積感,時而又攜帶吳鎮的濃重墨氣,時而還呈現浙派的剛柔相濟。
我以為,在張廣明頗具廣度的博采中,他已發展出一種技能,即通過強調輪廓線,來成全體積感。這一做法,是朝著歷史深處的逆行。南京恰是董源向輪廓線的宣戰之地,他一舉用披麻皴化解了輪廓線,使中國畫享有真實和體積感。現在,張廣明反其道而行之,從《今日雲景好 水綠秋山明》《歸山深淺去 獨釣一溪水》《蘇子赤壁泛舟圖》等畫作看,已具說服力。他的以退為進,何嘗不是在創造類似現代畫的技法?
觀張廣明之畫,最深切的感受是,不管他的博采來自何處,他能讓古今中外,皆為他的新“打工”。他的新,是承襲自新金陵畫派的新,也是“搬前挪后”產生的新,他似乎借此,要給今人之眼重下定義。
作品欣賞
《春山景色新》 紙本 69cm×70cm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飾》 紙本 137cm×69cm
《風煙俱凈 天山共色》 紙本 69cm×137cm
《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 紙本 44.5cm×71cm
《雲海聼泉》 紙本 180cm×96cm
《獨釣寒江雪》 紙本 55cm×65cm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紙本 69cm×137cm
荷(窮款)辛丑 紙本 46cm×48cm
《春色》 紙本 68cm×60cm
《荷趣》 癸卯 紙本 70cm×70cm
個人簡介
張廣明,字晉松,號居正,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學會會員,現工作于南京工業大學,長期從事自動化領域和藝術審美等教學科研。主持或參與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0多項、橫向科研50多項。在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0多篇,主編專著4部,參編《控制工程手冊》(第四屆政府出版獎圖書獎),獲發明專利授權90多件。主持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學成果二等獎各1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先后入選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333工程、省六大人才高峰項目、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曾獲南京工業大學校優秀共產黨員、校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校師德十佳、工大精英九思獎等榮譽。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電氣類專業教指委委員、省工業裝備數字制造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任中國過程控制學會常委、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氣工程教育專委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自動化學會過控專委會主任、《控制工程》期刊編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