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受邀參加,黃異庵先生誕辰110周年書法篆刻展座談會,我真正體會到了主辦方的真誠和眼光,以及對挖掘地方書法篆刻資源,傳承中國書法篆刻文化的那一份奉獻精神。說實話,書法展覽特別是當代個人書法展覽,要舉辦座談會還是不容易的,主要原因是單調,缺少厚度和廣度,沒有豐富的內容可研討。而今天,在這里舉辦已故蘇州評彈大家黃異庵先生的書法篆刻展及座談會,我認為還是有內容可談的,還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黃先生不僅有屬于自己的評彈事業,還有豐富、坎坷的藝術人生,更有屬于自己的傳統書法篆刻,并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平,特別是與當代書法篆刻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差異,給我們有許多的啟發。我們從黃先生的書法篆刻中看到了古今之別,看到了書法這百年來所發生的變化,看到了黃先生這一輩藝人的書畫篆刻,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書畫篆刻的差異。
需要說明的是,我想盡量客觀、理性的將這種古與今的區別,事實、公正地表達出來,很想在引起大家的思考,去探討黃先生書法的風格、價值的同時,給當代書法發展帶來一些啟示,為書法未來的發展尋找一個傳統與現代轉化的方向。當然,作這樣的比較是要有典型意義的,顯然,黃先生是具備的,不管是他的人生經歷,個人身份,專業藝術水平,還是書法篆刻所達到的高度等,都具有可比較的典型意義。特別是黃先生生活在新舊交替之際,做這樣的古今之別的比較,就更有了典型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我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區別。
一是業余和專業之別。黃先生那個年代的書法篆刻家大都是業余的,當時不但沒有書法專業,更沒有現代意義上的一級學科。他們學書法大多是為了實用,把字寫好,相信字是人的另一張面孔。在寫好字的基礎上拜師、臨帖,提升書法的水平,并旁涉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知識,以便書法的創作和人文素養的提升,并相信這些人文素質對自己的專業、做人,如黃先生所從事的評彈藝術有莫大的幫助。而當代已經不用毛筆,甚至已經不再寫字了,所從事書法篆刻的主流群體大多是為了書法而書法,有的則專業從事書法藝術這個行業,把書法看作自己的事業、專業,目前書法已經成為一級學科,全國有書法專業的高校已經超過100家,這種業余和專業之別是書法古今的最大區別之一。
二是傳統與現代之別。黃先生書法不管從形式、材料、內容、創作的理念等都是傳統的,紙大多為白宣紙,形式也不外乎斗方、條幅、扇面、楹聯、冊頁等,將更多的思想寄托于書寫的本生和過程,以達到精神的寄托。而現代書法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形式多樣、色紙成為主流,為了入展、獲獎,各種形式無所不用其極,拼貼、染色、設計等制作極為精美、手段多樣,將更多的精力用于書寫之外,以引得評委、觀眾的關注,產生視覺的沖擊,具有強烈的現代感。
三是形式與尺幅之別。當代書法為了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在書法形式上追求變化,在現代展示場地的引導下,作品尺寸越來越大,這樣不但會占用更多的空間,而且更能引起大家的關注。我們看到黃先生的作品大尺幅的很少,都是小的扇面、斗方和條幅,基本上延續了幾千年中國傳統書畫的尺幅,沒有過多的形式感。這將作者和觀者的精力和目光多關注于作品的本身,而不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從本質上也增強了作品的內在質量,使他具有了更大的可讀性和時間性。不過,這樣的作品樣式往往顯得陳舊、不夠美觀,甚至與周圍的裝飾、環境有寒儉、違和之感。
四是風格與流行之別。黃先生的書法取法傳統主流書風,以二王帖派為主,雖然也旁涉篆書、隸書和楷書,但以行草書為主體,水平也最高。這是繼承了千余年來中國書法的主脈,雖然不能說黃先生的書法已經形成了個人的風格,但他是繼承了屬于二王帖派的書法風格,其書法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仍沒有“過期”之感。而當代書法作品,特別是展覽、比賽獲獎之作,雖然過去的時間不長,不少作品已經有“過時”之感,他們雖然也是取法各種古代書家、書體,由于強調技巧、形式等外在制作,這類書法大多是當時流行書體、展覽體的代表,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就不再流行。
五是修養與功利之別。我們看到書法篆刻對于黃先生來說純粹是一種愛好,一種綜合能力的提高,是為自己的主業評彈服務的,書法篆刻沒有功利性。黃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他還能自己撰寫、改編劇本,并且達到相當的高度,這不能不說與他善寫詩詞、專研書畫篆刻有關。再環顧當今書壇,大多書家從事書法創作目的性很強,要么是為了考試加分,要么則是為了考學,為了比賽的入選、獲獎,入協會,進入市場等。總之,學習書法的功利性很強,而黃先生他們學習書法篆刻大多為愛好,是為了自我修養的提升。
以上的古今之別,不知是中國書法之幸,還是中國書法之不幸,恐怕現在還難作定論,所論古、今之別的內容,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價值,不過,我們相信中國幾千年所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書法精神,應該不能在我們手中失去。在黃先生的身上和他的書法所表現出來的傳統精神特征,是一種向內的、為己的、自我精神的修為和熏陶,這應該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或許,千年的傳統離我們已經很遠,難以感覺到它在場的溫暖,然而,在黃先生身上所表現出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還沒有完全褪去。在他生存之本的評彈之外,書法,篆刻,詩詞,繪畫等,或許才是一個真正傳統藝術家最可寄托之地。
作者介紹:衡正安,第十一屆全國文代會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委宣傳部首批紫金文化藝術英才。現工作于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擔任副主席兼秘書長,一級美術師。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理事,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協會理事,中國書協會員。
主要從事文藝評論、書法理論研究和書法創作。出版專著8部,發表論文150余篇。獲第二屆“蘭亭獎”、第九屆中國文藝評論獎、第二屆江蘇文藝評論獎、首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