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宣布,即將恢復校園預約參觀,并提醒公眾參觀不收取任何費用。越來越多的高校正有序漸進向社會開放。
自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以來,社會面管控已全面放開,但不少高校仍把疫情下的“例外”當成管理上的“常態”,這在各類公共場所全面開放的當下,顯得尤為突兀。從性質上講,我國多數高校都是公立的,其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各類設施和資源理應與社會共享;同時,大學自帶開放基因,游歷大學校園,對不少游客來說也是一種別樣的精神滋養和文化熏陶。越來越多的高校恢復開放,正是回應公眾期待、凸顯“大學之大”的應有舉動。
不可否認,一些高校延續封閉半封閉狀態,是“心墻”在作怪。甚至,一些學校管理層錯誤認為封閉狀態更有利于管理,不容易“出亂子”。的確,侵擾教學秩序、占用學校資源、過度商業化、滋生安全問題……這些都是學校開放之后可能會面對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的產生,根本上是管理不善、管理粗放帶來的,不能用封閉校園來簡單應對。以秩序和安全為由拒絕校園開放,這是管理低效、無能的表現。
當前,公眾對高校開放期待頗高。開放校園會讓高校和公眾雙向受益,反之,則可能雙向受損。事實上,一“閉”了之、躺在封閉半封閉管理的“舒適區”,既不利于大學構建開放型校園,對學生社交、實習就業和教師生活、科研交流等,也會造成不必要的阻礙,還不可避免地會“拖累”學校的聲譽。
現在,愿意敞開懷抱、開放校園的高校越來越多,這種趨勢與大學基因和社會需求相契合,值得鼓勵。可以預見,大學開放會帶來一定的管理問題,這需要學校提高其精細化管理能力。比如,對游客過多可能造成的影響教學秩序、過度占用學校資源等問題,可以采取參觀前預約、高峰限流、黑名單制度、劃分開放區等措施,進行精細管控。
相信,一個個開放的校園,在擁抱參觀者的同時,也在擁抱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學術精神,彰顯“大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