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心不遠
——范斌書法篆刻藝術簡論
□ 馬青云
范斌: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師從樂泉、陳振濂、韓天衡先生,現為浙江省文聯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州市文聯副主席,湖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湖州文史研究館館員,九三學社浙江文瀾書畫院副院長,湖州文瀾書畫院院長。曾被提名為“浙江省十大青年書法家”“浙江省青年書法二十家”。
主持省部級課題四項,在核心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專著(主編)八種。書法篆刻作品入展全國、省市專業展事并獲獎。獲得湖州市宣傳文化“五個一批”優秀人才、湖州市宣傳文化優秀創新團隊帶頭人、南太湖本土特支計劃高層次人才等榮譽稱號。2022年被湖州市委市政府授予“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奮斗者”稱號和“最美湖州人”稱號。
范斌先生六十初度。古人講六十稱翁,藝術上有齊白石“衰年變法”。現在的六十歲稱不上“翁”與“衰”,但年值六十畢竟是一個甲子,是人生的一個節點,是生命后半場的開始。值此機會,范斌舉辦個人書法展,其中寓意,不言自明。范斌長期從事書法創作、研究和教學,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和榮譽,此次展覽是他在書法經典的研究學習和借鑒活用中提高自己藝術水平的軌跡和見證。
范斌書法廣泛汲取傳統精華,以扎實的功力創作出獨具一格的精品,令人矚目。他的書法創作顯示出點畫線條超強的掌控力,筆法變化豐富,墨色醇厚響亮。整體上既有淋漓酣暢令人回腸蕩氣的一面,又有微妙、細膩、精準的一面,浪漫而溫馨,飽含生命的活力。
人生只合住湖州(附邊款)
會心不遠(附邊款)
作為書法家的范斌非常注重書法的法度,從這次展出的楷書作品中可窺其端倪。其中有兩點表現得比較突出:一是楷書的用筆強調逆入回收,每一筆的收筆都是下一筆的開始,每一筆的開始都是上一筆的延續。這就是蔡邕在《九勢》中所說的“上皆覆下,下以承上,無使勢背”。古人論書,以勢為先,這個勢就是連續書寫,筆斷意連,這樣的書寫節奏感非常豐富而且協調。二是疾澀。古人云,“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看范斌楷書,寫橫寫豎,澀勢行筆,寫起來沉穩一點,緩慢一點;寫撇寫捺,寫起來就快一點。快慢結合,書寫過程就有了輕重緩急、快慢疾澀的對比變化,于是書法就有了律動,有了氣韻。書法里最微妙的東西就是疾澀變化,這一點范斌做得很到位,很精彩。
楷書四條屏 江淹《蓮花賦》
楷書中堂 趙孟頫詩
范斌的楷書體樣眾多,有褚遂良,有顏真卿,有趙孟頫等。他對顏體用功頗深,幾十年的學習和領悟,一日有一日的境界。這次展出的顏體五字聯,一任縱筆,無意于工拙,寫出了顏體的渾厚郁勃,磅礴大氣,其中用筆的厚重,結體的寬綽,字體的挺拔,神氣灑脫,直抵顏真卿書法的真髓。蘇東坡評顏真卿書“字間櫛比不失清遠”,清遠是湖州人文地理的特征,為宦湖州的顏真卿、蘇東坡對湖州的清遠有特別深刻的感受,并內化成了他們的藝術。范斌作為當代湖州人,對此有感于心,領會良多。在他的這幅顏體書法中,其櫛比鱗次的布白折射出一種氣韻清遠,一種地地道道的湖州意味。在他寫的褚遂良楷書中,突出表現出褚體清朗秀勁、英俊灑落的風格,用筆起伏多姿,跌宕有致,表現出力與美、骨與韻的神采。
范斌寫的趙孟頫楷書吸收了趙體用筆之精,轉折之妙,技巧純熟長處,用筆藏露交錯,運筆爽健分明,寫得輕松自然,看似率意為之,卻絲絲入扣。而且他還很好地把握了趙孟頫書法意態閑適、雅和平順的風格特征,而這種閑適、雅和、平順正是湖州人“百坦”這一日常生活習性的表現。湖州富足安寧的生活,養成了優游蕭散、閑適從容的“百坦”心態,為書法創作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這一點來看,范斌的書法意蘊是富有湖州文化特征的,而且范斌的書法教學多用趙書法帖作為范本,一則可以領略趙孟頫書法的筆精墨妙,再則也是對湖州文脈的一種傳承與弘揚。
行書橫幅 黃庭堅詩
行書條幅 倪瓚詩
行書條幅 鄭板橋詩
行書是適用范圍最廣的一種書體,也最適宜表現書家的個性和情感,范斌于此用功很深。從范斌行書的取法和嘗試來看,是在多家博涉的基礎上進行突破,有王羲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趙孟頫,在多家之間游刃有余,兼容出新,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書法語言。此次展出的行書作品,一如既往地保留了原有的激越灑脫、真情浪漫的風格,充滿了個人情感和個性張揚,又多了一些凝煉內涵,剛柔并濟:在峻拔英挺的線條點畫中帶有沉穩,在欹側偏斜的字節中帶有端莊,變化多端,逸態橫出,具有詩性化的文人氣韻。而且范斌行書行筆大多中鋒用筆,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書寫出來的線條凝重飽滿又有立體感,但為了書寫暢達和筆法的表現更豐富,有時也用側鋒進行書寫,筆鋒在紙面上提按頓挫擒縱,筆畫也隨之出現豐富的變化,墨色枯澀潤澤相間,十分耐看。范斌的行書寫得神閑意濃,元氣內含,帶有篆意。
篆隸二體是范斌書法的強項。看范斌的篆隸作品,總有一種篆隸一體的感覺,篆中有隸,隸中有篆,亦篆亦隸,篆隸融合,究其原因是基于金石筆意的書寫。范斌是篆刻勝手,他將篆刻的手段運用于篆隸書寫,豐富了其篆隸書法的表現力。范斌寫的篆隸書作品,具有古代金屬器皿和碑版刻石的凝勁沉澀、樸拙老辣、渾厚蒼茫的審美意境,具有質感、澀感、韻律感、力度感的金石氣。篆隸的金石文字,因為契刻的爆裂,澆鑄的黏并和風化的剝蝕,使得筆畫變得模糊和毛糙,這種模糊、黏并和毛糙使筆畫與筆畫之間產生血脈交融的緊密關系。范斌在書寫時非常注重表現這個特征,用筆強調逆入回收,在起筆收筆和轉折處寫得重一些,慢一些,讓墨汁略有滲化。在筆畫與筆畫的相交處,把它滲成塊面,產生蒼潤的感覺。運筆澀進,積點成線,使筆如使刀,借用了刻印刀口頂著石面朝前運行的道理,將筆桿往筆畫運動的相反方向傾斜,筆鋒始終頂著紙面逆行,使鋪毫受壓之后張開,在線條兩邊劃過,形成毛糙,具有渾厚粗獷的審美效果。石刻文字線條深淺不一,這種效果給人以虛虛實實、靈動活潑的感覺。充分利用毛筆的適當彈性,增加運筆時的提按動作,按下去行筆部分的線條就實,提起來行筆部分的線條就虛,再則就是增加行筆的阻力,竭力與爭,不期顫而顫。這樣就會因書寫速度的變化而產生墨色枯濕濃淡變化,表現出金石線條虛實相間、靈動活躍的藝術效果,也更有書寫意味。就這樣,范斌的篆隸用筆在節律變化中既有了金石氣息,又賦予了生命之感。范斌篆隸書的結體疏朗開張,內部筆畫劃分疏密有致,排列緊而不亂,外框結構舒展豪邁。其筆畫排列緊密的字,仍留有足夠的疏通空間,與筆畫少留白多的字交相輝映。有時用墨盡而呈現枯筆飛白,增添了別樣的美感,更顯整體章法布白蒼勁拙樸,自然靈動。
石鼓文對聯
滿院繁花紅隱蝶 盈庭細柳綠藏鶯
范斌書法有深厚的哲學專業背景,也有書法美學的學術聲援,又有自身對自然和生命的敏銳感悟,因而,他的書法藝術有較高的著力點和支撐點。書法藝術有兩條最基本的規律,一則書者法象也,一則書者心畫也。法象者,是會意于自然萬物的生命勢能;心畫者,是人的生命意志所寄的節奏韻律。簡言之,就是書法表現的生命力。關于這一點,范斌有明確的追求和自覺的表現。
在范斌的書法創作中,注入了生命的節律,筆隨意轉,韻從筆出。從點橫撇捺,到間架結構,到通篇的分行布白,無論是細到具體的一個筆畫,還是一個字的完整結體,甚至通篇的行筆貫氣,其中,生命的完滿意味,無不恰到好處地被表現出來。在用筆的藏鋒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正變側,參差奇崛,起伏跌宕中,自然的形象,心境的變化,都寓于線條點畫的變幻之中,得自然生命之妙。范斌曾經說過,“書法唯有通過用筆來傳達生命而已”,確哉斯言。范斌在對書法和生命的相互融通中得到了豐厚的收獲,在點橫撇捺中顯現出生命的活力,在筆畫的動勢中洋溢著激越的真情,在線條的起落移動中灌注一腔豪情,在櫛比鱗次的布白中映射出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范斌的篆刻作品,承續自己一貫的戰國璽印和漢印的風格,用刀更加純熟,風格日趨嚴正典雅,文字欹側恣放,布局疏密錯綜,形式紛繁多樣,天真古質,抒情寫意,具備了既傳統又現代的古雅之美。
六十初度,會心不遠。范斌通過自己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實踐,在書法的臨摹與創作,繼承與創新,法度與性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書法語言。他的努力為湖州當代書法作出了特殊的奉獻,并帶來一股清新的風,引領湖州書法登上一個新的制高點。
(作者馬青云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著名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