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是一影響巨大的歷史人物。他一生雖然短暫,不過52歲就黯然辭世。但他一生傳奇,波瀾壯闊,極大地改變了歷史進程,形塑了歐洲,留下了《拿破侖法典》,成為后人無法忽視的重大歷史遺產。就拿破侖的詮釋、解讀,還有他的傳記,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德國人埃米爾·路德維希關于拿破侖的傳記暢銷不衰,獲得好評。而最近好萊塢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傳記電影《拿破侖》聚焦拿破侖波瀾壯闊的一生,通過他與約瑟芬之間復雜糾葛的傳奇情史,揭露其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引發熱議,讓似乎塵封已久的這一歷史人物因目前波譎云詭的世界形勢而再度引人注目。
有人說,傳記是人物肖像;也有人說,傳記是尸檢報告。埃米爾·路德維希筆下的拿破侖兼具肖像與報告之間,資料翔實,文字生動,他的篇章結構并不復雜,以島、溪、江、海、巖五個章節來講述拿破侖的一生傳奇,每一篇章的題記都是歌德的話,精當準確,令人省思。埃米爾·路德維希文字開篇,先說拿破侖的母親父親與他的八個兄妹,還有他與意大利、科西嘉島的關系:
一個少婦身裹毯子坐在帳篷里,一邊給孩子喂奶,一邊聽著遠處的轟隆聲。太陽都下山了,難道還在交火?會不會只是秋天的雷雨聲在這布滿巖石的荒山里回蕩?或者是風吹過四周狐貍和野豬棲身的原始森林,使冬青櫟和松樹發出陣陣濤聲?她坐在繚繞的煙霧中,披肩半掩著白皙的胸脯,看上去像是一個吉普賽女人。今天外面的戰況如何?她猜測著,卻無法作出明確的判斷。突然,一陣“得得”的馬蹄聲向帳篷靠近。是他嗎?他說過要來的,可是這兒離戰場那么遠,而且現在霧氣彌漫。
拿破侖就讀的是軍校,他在學校的表現可圈可點,而成績單上的評語卻透露出他未來的人生走向:他內向,勤奮,不愛娛樂,喜歡各種類型的鉆研,喜歡優秀的作家······他沉默寡言,獨來獨往,比較情緒化,高傲,十分自私。回答問題時,他總是簡潔有力;參加辯論時,他表現得機智敏捷、胸有成竹。他很自我,在各方面都爭強好勝。拿破侖是特別喜歡閱讀的人物,他竟然在一家書店租下一個空間而經常到此讀書。各種書籍都在發出吶喊。閱讀就像呼吸一樣不必付錢。在讀完了租書店里的書后,他還可以偶爾用省下的兩個法郎買本新書。雖然隔壁房間打臺球的聲音很煩人,因為他住在一家咖啡館里,但搬家比這更煩人。在生活習慣方面他比較保守,不喜歡變化。他的情感方面怎樣呢?可想而知。因為他與同時代所有其他青年一樣,沒有什么比國家和社會更能令他激動的了。他孤獨地坐在臺球室的隔壁,面色蒼白,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同事們在結束短暫的執勤后紛紛外出尋歡作樂,有的去賭場,有的找女人,這個貧窮的少尉卻坐在陋室里,憑著堅定的直覺研讀并且只研讀那些將來對他有用的東西:炮兵的原理和歷史,攻堅戰的法則,柏拉圖的《理想國》,波斯、雅典和斯巴達人的憲法,英國歷史,腓特烈大帝的征戰,法國的財政,韃靼人和土耳其人的國家與風俗,埃及和迦太基的歷史,印度概況,英國人關于當代法國的報告,米拉波、布豐和馬基雅維利,瑞士的歷史與憲法,中國、印度和印加帝國的歷史與憲法,貴族的歷史,貴族的罪行,天文、地理和氣象學,繁殖規律,死亡率統計。對這些書籍及其他許多資料,他并非一目十行地匆匆瀏覽,而是深入研讀,并用幾乎無法辨認的字體在筆記本里作了詳細的摘錄,其中僅后來在報刊上登載的就達四百頁。這些筆記的內容有英國七個撒克遜王國的完整手繪地圖及三個世紀中的各位國王、古代克里特島的賽跑形式、古希臘在小亞細亞的要塞一覽以及二十七個哈里發的基本資料,如他們的騎兵數量及嬪妃們的惡行。最多的摘錄是關于埃及和印度的,其中包括大金字塔的尺寸和婆羅門的各個教派。例如他曾摘抄了雷納爾的一段話:“看到埃及的地理位置在兩海之間,名副其實地位于東西方交界處,亞歷山大大帝產生了一個計劃,要把其世界帝國的首都放到埃及,使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這位最開明的征服者意識到,如果有什么東西能把他所有的占領地聯合為一個國家,那么這只可能是埃及,它能把亞非兩洲與歐洲連接在一起。”三十年后,拿破侖還清清楚出地記得這段話。
拿破侖飛黃騰達之后,身邊聚集了不少各路英豪,在這些人當中,塔列朗是一個非常特別而重要的人物。塔列朗究竟是一位怎樣的人?他不是做統治者的料,但善于談判,除了貪婪什么熱情都沒有,冷漠,奸詐,從來沒有自然和坦率的時候,總是努力表現得與他眼下利用的人一樣。他那尖尖的鼻子不停地嗅來嗅去,以便盡早發現什么風吹草動。他那狡猾的、玩世不恭的腦袋立于飾有金色穗帶的共和國衣領上方,以后這顆腦袋還將先后架在帝國和王室的制服上;第四次換裝時,這顆腦袋下面的標志是平民國王路易·菲利普的金色藤蔓。在長達四十年的時間里,政權數次更迭,而塔列朗一直都是掌權者的左右手。他從不全身心依附于主人,因而從來不會缺少關系。他是個瘸子,所以他的父親無法讓他穿上軍裝,他只好穿天主教的長袍,當年黎塞留大主教就是穿著長袍幫路易十三治理國家。從現在起,只有塔列朗才能與波拿巴匹敵,波拿巴這個命運的主人再也擺脫不了他,即使他對他已感到憎恨。當他終于讓塔列朗下臺時,對后者來說這正是時候:他笑瞇瞇地跨過被他扳倒的主子的身體,一瘸一拐地走進敵人的內閣。塔列朗是推翻拿破侖的人,但從根本上看,拿破侖是被自己推翻的。目前,塔列朗寬廣的視野和對一切原則的漠視,給遠方的波拿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德國人在私人信件中如此刻畫拿破侖:一個矮個子男人,不比腓特烈大帝高,身材勻稱、柔弱、瘦削,但是肌肉結實,大腦袋,高額頭,深灰色的眼睛,濃密的、深褐色的頭發,希臘式的鼻子,鼻子下端幾乎要觸及上唇,優雅的、富有人情味的嘴,厚實的、有些前突的下巴。他的舉止總是活潑而優雅。您可以看到他五六步就走下高高的臺階,但到了下面后姿態依然極為優雅。不打量特定的目標時,他的眼睛幾乎總在往上看。那是一雙漂亮、深邃、充滿感情的眼睛,與腓特烈大帝的眼睛一樣,既嚴厲又和善。每次望著這雙眼睛,我都感到一種真正的享受。
埃米爾·路德維希說,自己筆下的拿破侖,“除了內心獨白,本書沒有一個句子是虛構的”。他還引用歌德評價布里昂《回憶錄》的話來自我期許:記者、史學家和詩人帶給拿破侖的種種光環和幻像,在此書揭示的可怕事實前統統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變得渺小,反而顯得更高大了。我們從中看到,真實的事物擁有多么強大的優勢,如果你敢于把它說出來的話。
不好說雷德利·斯科特完全依照埃米爾·路德維希的文本來編劇塑造展現拿破侖,他講述拿破侖從他在巴黎目睹法國大革命開始,一閃而過之后是拿破侖一戰成名的土倫之戰。土倫之戰中的拿破侖,緊張,急促,忐忑,恐懼,他的坐騎中彈倒下,他的小腿肚被英軍的長矛刺中。大火,死亡,戰斗。在這個烈火熊熊的十二月之夜,透過濃煙和慘叫,在成堆的尸體上方,在即將溺死的市民的咒罵和趁火打劫的士兵的狂呼聲中,拿破侖一舉成名,像一顆新星升上天空。此后是拿破侖進入巴黎與約瑟芬這位貴族寡婦的纏綿結緣,雷德利采用了埃米爾·路德維希的描寫且表現得淋漓盡致:
上任不久,這位新司令就下令禁止民間私藏武器,并實施了全面的搜查,將查到的武器全部沒收。一天,一個舉止優雅的十二歲男孩走進他的辦公室,請求歸還從他母親那里沒收的一把劍,因為那是他父親的遺物。波拿巴同意了。沒過多久,男孩的母親約瑟芬前來向他道謝。這是個多么迷人的少婦啊!任性、優雅,應該已過三十歲,卻看不出是三十幾。與其說她美貌,不如說她令人傾倒。她未穿緊身胸衣,身材苗條,舉止高貴,棕色的面部肌膚顯示出一種異國風情,因為她是在巴黎長大的克里奧爾人。在恐怖的年代里,她學會了用嫵媚作為取勝的武器。將軍到她位于偏僻郊區的小屋拜訪她。他那因貧窮而變得銳利的眼睛清楚地看出,她屋子里的擺設在竭力掩飾家境的貧寒,但他并不在意。這位二十七歲的軍官剛剛過上體面、自由的生活,他在乎錢,但并不敬重有錢人。平時,在男人身上他看重的是才能而不是別的。同樣,對于女人,他喜歡的也是她們的才能,外表、性格,以及對此的利用。
雷德利就此開始了約瑟芬與拿破侖彼此交錯的視角來講述拿破侖的征戰、婚變、流放到他最后的滑鐵盧、最終的圣赫勒拿島的猝然離世。戰爭場面的宏大壯觀逼真慘烈,拿破侖自信滿滿而又頑皮促狹的豐富多彩,當年歐洲各國彼此之間的博弈爭斗朝秦暮楚,各種人物的粉墨登場縱橫捭闔,拿破侖加冕之時的駭人舉止,都被雷德利一一呈現。拿破侖在加冕法國皇帝之后,親率軍隊迎戰俄皇與奧皇率領的反法聯軍。在兵力處于劣勢的境況之下,他調動步兵、騎兵、炮兵三方協同,誘敵深入,一舉擊潰對手,此即歷史上著名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也被稱作“三皇會戰”。為拍攝這場戰役,雷德利·斯科特調用了數百位演員、上百匹戰馬,以及11臺攝像機同時拍攝,戰場橫跨數百英畝,360度全景式展現,俄奧聯軍無數士兵與戰馬墜入刺骨冰湖的場景,更是驚心動魄。雷德利堅持實景拍攝,不用電腦特效,他花費5天時間拍攝滑鐵盧戰役,還原了當時英國軍隊為了嚇跑法國騎兵所組成的刺刀朝外的人形方陣。
電影最后畫面是空鏡頭上的字幕:拿破侖去世前說了三個詞,法國,軍隊,約瑟芬。約瑟芬被當作撬動拿破侖神話的支點,作為女人的她和隱喻著法國的她,都是拿破侖欲望的對象。電影中的約瑟芬和拿破侖正式相識之前,她是被裹在披風里的劫后余生的美麗女子形象走在滿目瘡痍的巴黎街頭。這個畫面既描繪一個具體的女人,又不無隱喻大革命后陷于動蕩中的法國。他在遠征意大利途中給約瑟芬寫過醋海波瀾的情書,也在埃及戰事中途秘密返回法國發動霧月政變,電影對此移花接木,仿佛拿破侖回國肅清保皇黨和回家捉奸是一個錢幣的兩面。電影似乎給觀眾欲蓋彌彰的暗示,這位偉人的閨房趣味和他的軍政決策互為表里:他走到權力巔峰時,對約瑟芬說“到你的主人身邊來”;他四方征戰時在家書里寫著,“縱然你放蕩不貞,我依然被你的優雅所吸引,要回到你的懷抱”;他和約瑟芬在宮殿的每個角落歡愛,仍無法得到一個“繼承人”,離異后的約瑟芬抱著拿破侖的私生子說:“為了你,我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拿破侖和約瑟芬之間無法孕育孩子,就如他的政治野心在法國后繼無人。斯科特特別例舉了拿破侖發動與參與的戰爭以及傷亡人數,意有所指,傾向明顯。
英國歷史學家、《拿破侖大帝》作者安德魯·羅伯茨說,“這部電影重現在史學界早被駁斥的拿破侖形象,且雷德利·斯科特還進一步增加他自身的偏見。在斯科特眼中,拿破侖除了戰場上的戰術意識外沒有任何成就......這部電影沒有提及拿破侖的諸多改革與正面作為......假如斯科特閱讀過數百本拿破侖傳記中的一本,那么電影中的幾百個基本錯誤本可以避免。”但,雷德利·斯科特卻毫不掩飾他對拿破侖的“厭憎”,他說拍攝《拿破侖》,不是出于熱愛,而是為了表達憤怒,他并不想再去拍一部歌頌歷史人物的電影,《拿破侖》也不是一部傳記片,不會把這位歷史人物的生平完全呈現,其表現重點,在于這位戰場上的軍事天才為何會對約瑟芬如此執迷不悟,死心塌地。斯科特讓拿破侖在桌布下爬向約瑟芬,把他塑造成匍匐于權欲膝蓋下的小丑一枚。一位英國影評人調侃“雷德利·斯科特是電影界的威靈頓”,威靈頓在滑鐵盧擊潰了拿破侖,斯科特用電影瓦解拿破侖死后的威名。
歌德曾說,拿破侖未能找到道德,卻獲得了權力。102年前,在拿破侖去世整整百年,法國藝術史學者艾利·福爾發表《拿破侖論》,他無法否認拿破侖掀起的戰爭,“他的事業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打破了一個時代所有的社會習俗,它使整個世界陷入戰爭、榮譽、苦難和幻想的深淵。”但他又說:“他以自己的方式達到其權力的極限,走向一個他所看不見,我們也看不見的目標。”在拿破侖去世106年之后,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執導的長達330分鐘的默片電影《拿破侖》被認為是關于拿破侖最好的傳記片。岡斯以大量篇幅描繪拿破侖的少年時代,側重于他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經歷,試圖解釋“一個一無所有的赤子為什么主動選擇追逐權力”。電影結束在拿破侖遠征凱旋、即將登頂權力巔峰之時,在衣衫襤褸的法國軍隊行伍之中,他被視為“人民的英雄”。岡斯讓拿破侖面對歐洲的群山豪邁地說道:“這樣,歐洲就只有一個民族,并且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旅行,總是覺得自己是在共同的祖國里。”1966年,俄羅斯導演邦達爾丘克把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改編成電影,獲得巨大聲譽。幾年之后,邦達爾丘克又拍攝《滑鐵盧戰役》延續了托爾斯泰對拿破侖的評述:“人們個別意志的總和,造成了革命和拿破侖,只是這些意志的總和,先容忍了他們,后來又毀滅了他們。”
已經86歲的雷德利·斯科特成名甚早,他執導的《異形》《銀翼殺手》《末路狂花》,素有口碑。近年來,他的《角斗士》《天國王朝》《普羅米修斯》《火星救援》《最后的決斗》等,也都影響不小。
眾說紛紜的拿破侖,一言難盡的拿破侖。(王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