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是我熟悉的老朋友,三十六年的交往里,我這是第四次寫關于他的文字。為便于讀者對他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容我先對其人生歷程作一大致的回顧。
陳建國
他是蘇州人,出生于1956年。1970年隨父母下放,去了鹽城所轄射陽縣的一處鄉村,那年他15歲還不到。在鄉下待了六年,較多時間都在隊里干農活,甚至做過生產組長。有一年年終結算,村干部都傻眼了,居然有三千七百多個工分,成了全隊數一數二的強勞力。倒也不是生得有多強壯,十六七歲的城里娃瘦瘦條條的能有多大力氣?!應當說,一個不服輸的“拼”字在陳建國少年的身軀里便已撒了種子落了根。讀書他也一樣“拼”。下放之前在蘇州,正碰上“文革”,初中沒能好好讀,下放一年后,他自己跑到一所農中找校長,苦苦哀求要讀書,校長被他感化了,同意他插班讀。從他住的那個村里每天要趟四條河來回九里地,他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最后全縣高中畢業統考,這個21歲的蘇州知青竟獲得了讓許多老師都驚詫的數學第四名、語文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他考上了南京工學院(即后來的東南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書的時候他或許并未想到此生會與建筑、建設結下不解之緣。畢業后他重返故鄉蘇州,工作的第一站是蘇州新型建筑材料廠。從技術員開始干起,參與和承擔了一系列的產品創新與技術改造;第一線的實踐他又及時轉化為科研論文,拿到《中國建筑》等專業刊物上發表。隨后的兩三年里,在企業面臨的幾次重大困難面前,他表現出的膽識與魄力令他在這個虧損了十幾年的企業嶄露頭角,逐漸為大家所認可,而走上一廠之長的領導崗位。其后不長的時間里,他果斷作出決策,產品打了翻身仗,使企業扭虧為盈。
參加國際合作會議
他的業績與才能引起了市委組織部有關領導的重視與賞識,1983年2月,27歲的陳建國被任命為共青團蘇州市委書記。在這個崗位上他風風火火干了六年,帶領蘇州團員青年創下了團工作歷史上的若干個敢為人先的“第一”——八十年代蘇州第一家引進柯達彩擴設備的攝影圖片社在他手上成立;當時為海內外所注目的蘇州青年旅行社在他手上啟動;設施先進的蘇州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在他手上建成;培養團干部人才的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蘇州分院在其任期內遷址創建;以團辦實體所獲效益發展團的事業,在推廣種植青年林、建造便民候車亭、舉辦讀書活動、科技創新、青年文化節等多方面都走在了全國的前列,被團中央樹為典型。團中央為此在蘇州召開了全國性的現場交流會,陳建國在會上做主題發言……1988年全國舉行首屆“五四”獎章評選,陳建國作為團干部破例獲獎受到表彰;時任團中央主要領導點名讓他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集會上發言;他很榮幸地從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習仲勛手上接過獎章。
在省委黨校學習
挾著一股共青團干部特有的青春活力,1989年,33歲的陳建國調任蘇州市建工局(后改制為蘇州市建筑管理局和蘇州建筑控股集團)局長、黨組書記。他所面對的是一支極其龐大的隊伍:國有企事業單位有40多家,建筑行業管理單位近800家,人員近200萬的建筑大軍。其特點是點多線長,流動分散,面廣量大。他帶領全系統員工篳路藍縷,苦戰三年,使行業全面止虧;進入第五年,實現了“行業形象好、企業實力強、職工收入高”的目標。針對當時的市場狀況,他大膽提出了富有創新精神的工作思路:“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重塑建筑業形象;以發展外向型經濟壯大建筑業綜合實力;以提高資金、智力密集度來提高建筑業整體素質。”在全國范圍內,他率先籌建公開公平公正的大市場,率先推行企業重組、股份制改造、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等多項措施,進而很快形成了“大進大出大循環,大聯大協大發展”的可喜局面。當時的建設部主要領導來蘇考察后,對他們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并邀請陳建國在全國建筑行業管理會上做經驗交流;還請他去建設部給司局長們上了一堂“蘇州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的專題黨課。
1996年兼蘇州會議中心、市政府大院建設總指揮
當時間來到1997年的秋天,陳建國的個人歷史發生了一次重要轉折。干了八年建工局局長的他被當時國家建設部領導看中,動員他去北京工作。他接受了這一建議,拿著蘇州市委組織部的介紹信去往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報到。一年多以后,他受建設部領導委托,充分利用蘇州在長三角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在蘇州籌創了建設部建筑業信息咨詢中心,意在為全國建筑業提供政策、技術、法規、培訓、管理等方面的服務。陳建國被提名任這個中心的理事長,當時在他旗下擁有數十位國內建筑界享有較高聲望的高級專家。從那以后,他帶領著這支專家隊伍走南闖北,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他們對多座城市、多個經濟開發區或一些規模較大的工程項目,從前期規劃開始介入,參與設計和總體預算,幫助立項、引資和優選工程施工隊伍,同時幫助解決開發建設進程中的一些重大難題,在促進企業管理升級、上臺階創效益等諸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看起來這個中心只有幾十號人,但他們的身后有千軍萬馬,其能量在于,可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做成別人想干而又力不能逮的事情。與方方面面打交道,他們憑的是開放的設計理念、不落俗套的規劃方案,還有全方位協調的能力、與時俱進的專業知識以及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由于這個中心落地蘇州,這些年蘇州的城市發展和經濟建設也近水樓臺地得到了許多實質性的幫助和推進。太倉港的啟動與開發,石化城、矽谷城等多個巨額投資項目的引進,蘇州工業園區高教園環境的打造和西交利物浦、港大思培等教育機構相繼入駐,蘇州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等等,許多世人矚目的工程項目上都有著陳建國和他那支專家團隊若干的心血與智慧的投入。
1997年去國家住建部報到
對陳建國一路所歷風雨征程,我所以能如數家珍般地給出一個基本的展示,是因為作為一名媒體人,對這位在我年輕時代即采寫過的人物一直未曾中斷對他的關注。最早的一次采訪是1988年的夏天,受當時共青團江蘇省委書記室的指派,我花了一周多的時間,在高溫下的蘇州,跟隨陳建國的腳步跑了相關區縣和一些工廠鄉村,接觸了一大批基層團干部和團辦實體的員工,所得文章《前方沒有岸》,在1988年第9期《風流一代》雜志上刊登,文章發表后在省內外團組織中引起較大反響。相隔七年后,彼時我已調任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并兼任一本發行全國的文化月刊《東方明星》雜志主編,我再下蘇州,對當時已擔任了蘇州建工局局長、黨組書記的陳建國和下屬幾家建筑公司的負責人做了深入采訪,寫出了一篇八千余字的長文《無愧無悔燃放生命的光熱》,發表于1995年第12期《東方明星》雜志。又隔十年,2005年11月我第三次走近陳建國,重點采寫了他在建設部建筑業信息咨詢中心理事長這個位置上所進行的相關工作及其人生故事。這篇專訪題為《活出一種生命的大氣與從容》,文章發表在此時我任職的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傳媒觀察?城市與人》特刊上。
又過去了十八個年頭,2023年底,恰逢江蘇青年雜志創刊70周年,我向《風流一代》的現任領導提出再度回訪陳建國的想法,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于是有了不久前的一次與陳建國的近距離接觸。他已走過了67歲的年華,頭上也有了白發,但生命之神依然眷顧他。和我的交流中,他的思維乃至語速仍如當年一般快捷、精彩。雖已退出工作崗位,但時常還會為諸如政府招商引資、開發方案論證報批、企業資質升級和承攬項目等方面的工作,義務地幫助相關單位和部門出主意、想辦法,或親自出面在一些關鍵點上使把勁。談到在共青團工作的那段歲月,那些過往的戰友和親身參與的一些事情,我發現他的臉上不時掠過激動與歡欣的神情。他對我說,一個人的一生中能有一段從事共青團工作的經歷,那是非常幸運的。年輕,不保守,想干事,渾身有使不完的勁,那樣的一種生命狀態,帶到以后所有的日子里,你會覺得自己一直就不會老。他的這番話深深感染了我。我為此生得遇這樣一個激情充沛、一直努力向上、不斷創造輝煌的朋友而驕傲和自豪。
記得在幾次老團干聚會的場合,陳建國最愛唱的一首歌是李劫夫作詞作曲的《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我感覺,他正是用自己勤勉而奮斗的一生,為這首經典老歌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2024年2月9日(除夕)夜初稿,2月19日夜修訂于南京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