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法國巴黎舉辦,中國運動健兒爭金奪銀捷報頻傳之際,廣州大學成功申報并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立項資助的“續啟華章——廣州十三行工藝美術作品國外巡展”(以下簡稱“續啟華章”),即將在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舉辦。此次巡展實現數字+交流、傳統+文創、基因+譜系等創新理念與手段,讓廣州十三行外銷工藝品活起來、會“說話”,其中VR、AR交互的3D數字展品,將豐富永不落幕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庫。
“續啟華章”展覽英國站海報
國家藝術基金是由國家設立,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培養藝術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今年3月,“續啟華章”作品國外巡展項目獲得立項批復。
“續啟華章”3國巡展,由廣州大學、廣州大學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實驗室主辦;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英國絲綢之路公益基金會、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威尼斯元宇宙藝術年度展組委會承辦;廣州迪士普博物館、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協辦;廣東萬品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孫延明任總策劃,劉菲菲為策展人,王元林為學術主持,王滿四、張延平、張謖、徐志偉、李瓊波為策展委員,張一帥、曾科斯、王冉然、陳史軍為展覽執行。
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導演馬里奧?戈東尼來到中國,拍攝電視劇《馬可?波羅》。幾十年后,輝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工藝美術精品,漂洋過海來到英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展示東方藝術之美,必將形成一幕幕浪漫的風景。
庭院人物紋蓋瓶 廣彩 乾隆
銀壺 銀器 光緒
26層象牙球 象牙雕 近代
本次國外巡展的數字展覽板塊部分,將“續啟華章”的敘事線展開為3章,每一章以不同的主題與科技手段呈現數字化美術工藝品的創新展陳。3章內容各不相同,承上啟下,不斷升華;其內容跨越時空、超越國度,以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為基礎,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將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予以生動傳播。
數字化展品中包括銀器茶壺、粉彩瓷蓋罐、廣彩人物紋大瓶、粉彩花鳥紋瓷瓶、清代雕漆描金盒等,還有掐絲琺瑯盤(景泰藍盤)、雕花木架、粉彩花卉紋扁瓶、粉彩花鳥紋蓋罐、銀質茶壺、象牙雕刻的盒子和架子、銀制龍舟擺件、雕刻折扇、繪畫團扇、粉彩瓷筆架、青花瓷盤等50余件。
描金人物紋漆扇 漆器 道光
象牙貼面檀香扇 象牙雕 道光
畫琺瑯蓋碗 琺瑯彩 道光
在第一章《數智之物》中,運用“數智之物”講述數字化采集技術高度還原海上絲綢之路的美術工藝品的故事,并且通過創意3D展陳的方式呈現在屏幕上,讓觀眾可以觀看作品的微小細節與基本信息,還原作品原本之物性。
針線盒 漆器
在第二章《技藝之道》中,“技藝之道”深入到美術工藝品的制作流程與加工方法,精選出琺瑯彩、廣繡與折扇;并且深入到其誕生之本源,通過數字化動畫與實體空間中的3D增強現實予以現代化的展現手法。該科技展現手法意圖重現美術工藝品制作細節,在時間線中抽絲剝繭般使這一過程歷歷在目,并且活化藝術內容,在高度還原的基礎上一步升華作品所蘊藏的主旨,讓觀眾回溯歷史之流,感受技藝之道。
垂釣圖 通草畫(使用同時期廣東木雕框再裝裱)
在第三章《融合之路》中,“載物還原”通過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讓觀眾親臨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航線,在歷史敘事中緩慢游移,觀賞歷史的偉大征程。本章的故事敘事取自《漢書?地理志》的第6個階段,晚清的帷幕時期,回溯歷史,我們將創造出3個不同場景的沉浸式體驗。
“融合之路”沉浸式體驗以明清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第一步則是還原通航的載物:船舶。根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中共有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今天看來約有150米長可分數層,容納數百人。據歷史可考,主辦方將通過數字化建模技術還原最核心的通商船舶外觀,并將其層層解構,創新性地設計出具有展廳效果船艙與甲板。
一套五幅微型通草畫(使用同時期廣東木雕框再裝裱)
追溯歷史,廣州十三行是清朝唯一通商口岸,中西融合的世界工藝之都,對外貿易遍及世界各大洲,是當時清政府的天子南庫。早在200多年前,中國就通過廣州十三行向世界輸出了一大批精謹細膩、影響當時西方審美的工藝品。它見證了中西方的文化互融,文明互鑒。通過這次巡展,再次啟航,傳承海絲友誼,擴大文化傳播。
江上的船舶圖 通草畫
據悉,本次巡展分別于8月6日在英國麥克爾斯菲爾德絲綢之路公益基金會——絲路會客廳開幕,展至8月27日;8月10日在瓦倫西亞阿特尼奧商會斯托爾茲展廳開幕,展至8月25日;8月13日在意大利威尼斯布拉加丁?卡拉巴宮開幕,展至25日。
撰文/梁平 (展會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