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蔥拌豆腐是道家常菜,作者以此作為書名,尋常之中透露出大氣象。通覽全書,用“腹有詩書氣自豪”來形容作者恐不過份。豪門深宅往往高懸煌煌扁額,往往著書立說亦如是,作者則反其道,識見非常人可度揣,可知作者既自謙又豪氣干云,文如其人,詩如其人。書寫家鄉,刻畫身邊的人身邊的事物,記錄人生足跡,不獨是中國特有的精神文化現象,放眼世界皆然。從實踐認識論的角度來看,這種認知往往來源于多個方面的人生感悟,這個感悟是很個體的,油然而生,百轉千回,逐漸升華。曾經讀過俞平伯先生早年著作《雜拌兒》,是一部文體、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集,精妙地闡述了“文學的游離與其獨在”,滋味淳厚。《小蔥拌豆腐》也是部文體、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集,類似個人生活經歷、精神升華的文學呈現,可讀性強,文學品位亦不低。讀者可以通過感性的文字,跟隨作者以另外一種眼光關注現實生活,品閱滾滾紅塵中躍動的鮮活而豐富的故事與詩歌。
全書體現了作者在文學創作上的探索與努力,無論是語言、結構,還是風物呈現上,都令人耳目一新。敘述形式不拘一格,或娓娓道來,或踏歌而行。樸素的描述,好似帶有磁性的男中音,試圖以不一樣的視角還原歷史,掃描現實生活。
作者的家鄉地處里下河地區,是豐饒的魚米之鄉,民以食為天是亙古真理,這里有許多本地美食,口味獨特,比如家鄉的長魚面,猶是當地風味的完美結合,一碗濃湯青蒜的長魚面總是令人意猶未盡;再比如茨菇、核桃烏、呆子魚、沙塘鱧等等,每一口都“滾燙”都回味無窮;作者的“家鄉味道”是里下河味道,也是第二故鄉南京味道,色香味俱全,讀來齒舌生津。作者寫美食主要是寫故事,寫人性,甚至,只是濃濃的回憶……;及至從軍戍邊、客居南京,雪泥鴻爪,空間和時間跨度極大,看似零散,但形散神不散,氣韻貫通,考驗了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
作者在書中寫道:“父親在世的時候,曾經告訴我:每到清明節,他的父親總會托夢給他?,F在,輪到他托夢給我了?!?/p>
作者沒有明確寫出父親對自己的寄望,但是從書中呈現出來的作者的人生足印,堪可告慰夢中父親凝視的目光。全書充滿了真情實感和詩情畫意,富有濃郁的懷舊情結,帶著濃濃的相思和清涼甜潤的芬芳??此破匠5娜松适?,因為是作者的回憶和自己所見所感,生活氣息、畫面感十足:“我出生的那個村子叫‘大李莊’,村子的標志是村口的一棵大柳樹,爬上柳樹的梢頭向西眺望,可以看見‘里運河’中長長的船隊?!镞\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北起淮安,南抵揚州,寶應縣城介于之間?!?/p>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人稱道或欣賞,很多是作者自身的體驗和心靈感受,因為他能夠把讀者帶進“現場”,帶進生活原生態,或可讓讀者對作者的文學表達有了更直觀和立體的了解和感悟,這種源于生活的創作最能使人產生共鳴。
《小蔥拌豆腐》寫得很真切,很有生活質感,文字也清新自然,看得出作者有著相當的文化底蘊和學養。體現在文中對鄉村生態的自然描寫很有詩意,一些細節描寫得細膩生動,對人物的刻畫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在文中提到的細節,有生活經驗的人,都會為之怦然心動。你有這樣的經驗,我也有這樣的經驗,這些都被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了:“現在,我和老南京人一樣,不經意間會冒出一句口頭禪“多大的事”。這句口頭禪,有“南京大蘿卜”的實心眼,也有六朝的煙水氣,就像我第一故鄉寶應的“小蔥拌豆腐”,清清爽爽,簡單實在,自由散漫?!?/p>
寫散文或隨筆,無論是命題或非命題,那種從文化、從歷史、從物理角度上的山河坐標里邊尋找散文的經緯度,尋找散文的切入點,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它常常會以一種激情裹挾的力量,不自覺就把你包在里面,通過散文的書寫和敘述,接受著一種激情,情不自禁就跟著它的意境跑。而散文更多的寫法,是貼著大地的,現在叫“接地氣”,它是一種匍匐在大地上的很低的姿態,在那些最不起眼兒的生活細節處去發現生活的真諦,去挖掘和歌詠生活的真、善、美。這種源于生活的寫作,也會接受宏大力量的引領,與之映照,顯示出生活最本質那一面和心靈的真誠召喚。讀者更希望看到的是這樣的作品,離他們的生活不遠,離他們的內心很近。這是時代對文學的要求,顯然作者在多個篇章中灑脫地做到了這一點,讀來不禁拈花微笑。
概而言之,《小蔥拌豆腐》通篇透出的濃郁生活氣息,透露出作者對人生的探索和感恩。這是一部感人的,也是一部接地氣的優美佳作。作者在不經意中編纂了一部自己的履歷書,時代滄桑盡顯筆下,散發開來,令讀者又有很強的代入感,這何嘗不是很多人的人生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