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詩導航|杜牧《清明》新解
      2025-04-07 11:42:00  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陳柏華  
      1
      聽新聞

      清 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01

      這首《清明》,顯然是一首人生失意、漂泊不定的游子思鄉之歌。一般認為是唐人杜牧所寫。

      02

      我們不必追問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誰,也不必追問這首詩到底寫在何時,作于何地,這些都是那些專門家研究的問題。作為普通的讀者,只需要根據作品的語言文字,提供給我們的或顯或隱的信息,去生發想象和聯想,探求詩人在“這一”作品里所傳遞的思想感情,品賞其美好的妙趣深味。抓住語言文字進行剖析,按照一定的理路走進作品內部,探求作者所反映的真實情境和表達的真實情意,即“披文以入情”,是我們鑒賞古代詩歌的不二妙法。倘若有具體的所謂的“背景”知識的支撐,固然好。而沒有相關的“背景”知識,我們只需要依據文本,抓住文字,緊扣意象,遵從人情、事理,揣摩其中的蘊含,探求契合我心的存在,獲得自己的情感慰藉與審美享受,這就是“有根有據”的“個性化”的閱讀所需要完成的任務。

      03

      “清明時節雨紛紛”交代時節與天氣,為下文的展開鋪墊。“路上行人欲斷魂”緊承上一句而來,寫“路上行人”的神情狀態。“欲斷魂”就是魂魄即將離散之意,其意近同于今天的“要斷氣”。這是以夸張的手法極言“行人”傷心程度之深。

      “欲斷魂”是這首詩的關鍵所在,可算是這首詩的“詩眼”,或其主題詞。這樣看來,前一句表面上是交代了清明時節的天氣狀況,其實更有借此渲染營造感傷氣氛的作用。“紛紛”明是對連綿細密的春雨狀寫,實則是詩人紛亂如麻的心緒呈現。

      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既沒有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的興致,也沒有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喜悅,而是滿心灰暗潮濕的傷悲色彩和氣氛。任何優秀詩歌作品里的物象,都應該是詩人具體境況之下心跡的外顯。因此同樣的春雨,在不同境遇之下的詩人的筆下,就會被染上不同的色彩。

      閱讀時需知將前后兩句合觀并參,必須看到“雨紛紛”與“欲斷魂”彼此映襯的關系。

      04

      詩人特地把“行人”放置在“清明時節”這一特定的環境之下,其目的就是暗示其“欲斷魂”的因由。

      “行人”不同于我們今天語義下的“游客”“游人”。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路上行走的人”,這里是特指遠離故土求取功名或謀求財利的“客人”。但這種“客人”又分兩類:一類是客居他鄉的人。盡管遠離故土,但已經在他鄉定居,有了安身之所。一類是到處漂泊,居無定處。“路上”二字顯然告訴我們這里的“行人”屬于第二類,而這種四處漂泊、到處漂泊的“行人”,大多是求有不得,事無所成,靠無所依,其是否落魄不知道,但很不得意,卻是肯定的。

      在和平的年代卻遠離故土,象秋天的飛蓬一樣,不是求功名,就謀財利。求取功名可以光宗耀祖,謀取財利可以供養雙親、福澤妻子。這里的“行人”估計不是謀求財利的商賈,而應該是刻苦讀書謀求功名的士子。他滿懷理想四處游走,經年累月,卻依然徒自勞碌,卻事與愿違。上愧父母,下欠妻子,不談,在這一年一度祭掃祖宗墳墓的時節,卻只能身在異鄉,既未能光宗耀祖,卻還不能到祖宗的墳頭添一把土,上一炷香。“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節節倍思親”,這樣的情感,是所有不得意卻又良知未泯的游子共通的。因此身處“清明時節”的漂泊他鄉的失意游子,又如何不懷愧傷心呢?

      我們只有聯系中國有關“清明時節”的民俗風情和古代士子普遍的價值取向進行思考,才能走進詩人的心田,破譯“欲斷魂”的內在含義。明白“路上行人欲斷魂”根本緣由。

      05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行人”并非泛指路上的過客,而是詩人自指。也就是說這首詩不是寫詩人所見,而是寫詩人自己所感。但這卻往往被誤會。《千家詩》曾有評語云:“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濕,行倦而興敗矣。神魂散亂,思入酒家暫息而未能也。故見牧童而同酒家,遙望杏花深處而指示之也。”

      首先將“行人”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游人”。其次將“欲斷魂”歸因于途中遇雨“行倦而興敗矣”。其三將下文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理解成“思入酒家暫息”……這些議論,完全未得詩人之匠心,不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膚淺。究其原因,就是未能知曉這里的“路上行人”并非泛指路上一般的過客,而是特指詩人自己。整首詩并非寫一般游人遇雨被淋的困頓,而是寫詩人自己清明時節的內心所感。

      《千家詩》的這段評說,估計也是今天很多鑒賞成文,把這首詩當成“寫清明春雨中所見”(搜狐百科、百度百科)的由來。這不僅誤解了“行人”的角色具體所指,也沒有注意到“路上”二字特有的暗示功能,更輕忽了詩人“清明時節”這一特殊環境設置的用心。好像“欲斷魂”只是因為遇雨而敗了出游觀光的雅興,且這“欲斷魂”的情態似乎也與詩人絕無關聯。這樣的解讀之下,詩人就成了一個身在事外的旁觀者和記錄者而已。

      由此可見,熟讀成誦容易,深思細品,識得古人好詩之精微妙趣,也并非易事。

      06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詩句)。以酒澆愁,這是古人常有的情形,也是古代詩歌常有的內容。因此順著“欲斷魂”就有了下文“酒家何處有”的發問。

      “借問酒家何處有”無非是告訴我們詩人愁苦太深,想要借酒澆愁,這并不新奇。新奇絕妙的是詩人借助這一句引帶出來的“牧童遙指杏花村”。

      首先“杏花村”我們不必把它當做一個生硬冰冷的專有名詞。更不必去考究“杏花村”究竟具體地在何處,是在山西汾陽,還是在湖北黃州;是在江蘇南京,還是在安徽池州……從詩文鑒賞閱讀的層面看,對這種考據性的知識模糊,無傷大雅。

      關鍵在我們看到“杏花村”這三字,能否被有效地激發起有關的美好想象與合理聯想,能否在我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立體可感的生活畫面來。煙花三月,遠望繁花似錦,一片明亮。走近了空氣里到處彌漫著甜蜜的花香,甚至還有成群的蜜蜂嗡嗡飛鳴和成群的彩色蝴蝶在上下翻飛……由這樣的居處環境,可以進一步推想生活在這里的村民的精神狀貌:衣冠簡樸,古風猶存,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也多沒有什么濟蒼生、建功名的念想。他們一輩子守著故土,生活在這酒香四溢、杏花燦爛的村子里。老老小小,朝朝暮暮,相依相守,過著妻子兒女熱炕頭的日子,只求溫飽,不求大富大貴。終日無憂,四季不愁,充分地享受著天倫之樂……如此之類的景象,才是我們見到“杏花村”所應該有的心理反應。

      07

      至于那個“遙指杏花村”的“牧童”,他不只是回答問路的指引者,他還應該是那“杏花村”農人的后人。他騎跨牛背,橫吹竹笛,不求他人欣賞,只求自己快樂。日子過得不可謂不逍遙,不可謂不自在。顯然“牧童”這一形象,是出于詩人精心刻意的安排。這個不讀書、少理想,卻極其安樂自在的“牧童”與丟家棄子、遠離故土,到處顛沛的“行人”之間,顯然就是一組鮮明的對比。“牧童”的天真、活潑、開朗與純凈的樣貌,詩人沮喪、失落、疲倦與傷感的神情,都會同時呈現在我們讀者面前。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你就是清明時節身在路上的“行人”,面對這樣的“牧童”,你的心里難道不會生發一些想法來么?你會不會想: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遠離故土,犧牲親情,四處追尋,真的很值嗎?僅就詩人個體而言,這一對比帶來的反差,反映的是他那時那地的內心矛盾。同時也把這個問題留給了我們這些“有心有肺”的讀者,必然會引發我們的深思,尤其會激發身在近同境況之下的讀者的共鳴。這就把清明時節詩人自己一時的個人情緒,轉化成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思考題。

      “牧童”應該是“杏花村”村民的縮影。“牧童遙指杏花村”字面上是對上一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的回應,其實是詩人刻意將“牧童”與隱藏在字里的詩人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在作對比。這是詩中“牧童”與詩人問答這一環節的真正意圖所在。詩人沒有給出答案,他也無法做出孰是孰非的答案。但卻把問題留給了讀者。

      面對這一問題,讀者當然也會以仁智各見,猶如我們今天閱讀屈原的《漁父》一樣,你是愿意效法屈原,還是心想學習漁父,每個讀者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這種余地的留置,才是這首詩藝術生命力超強的因素所在。

      所以,杜牧這首《清明》之所以膾炙人口,其實不只是其文辭簡明,語言流暢,明白易曉,而是在這個基礎上,其意深味遠,耐人尋繹。

      08

      據說古時清明,除了掃墓祭祖追思,還踏青遠足賞春。前文所引《千家詩》選者對杜牧這首《清明》的評說,正是基于清明踏春這一民俗而生發出來的認識。因此,把杜牧的這首《清明》,說成是寫漂泊他鄉的游子,思念故土而傷心,和把這首詩說成是寫游人春游遇雨受阻而生而犯愁,都可以說得通。你以為那種解說更好一些,就可以選擇哪一種,因為古詩的“鑒賞”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當然,這兩種說法,很有可能與作者當初寫作的本意并不相符。

      作者自己當初寫作這首詩的真實因由,和他自己本身所要表達的本意,則需要專家采用考據的手段,才有可能獲得比較確切的結論。這屬于以“求真”為目的科學研究,是專家們的任務,與我們普通讀者以“審美”為目的的鑒賞性閱讀不同。

      求其“本真”的研究,以尊重作者的客觀性為主體。而求其意趣的“鑒賞”,則以尊重讀者的主觀性為主體。研究的最終的正確結論,只能是“唯一”的。而鑒賞的最終結果,卻可以是“多向”的。研究以事實為依據,鑒賞以事理為依據。研究以邏輯思維為主要工具,而鑒賞則以形象思維為主要工具。

      當然,不是說古詩“鑒賞”不需要邏輯思維,好的“古詩鑒賞”是需要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共同參與的。從這個角度看,對古詩的鑒賞要比對古詩的研究更困難一些。古詩鑒賞是對古詩的再創造,需要具有一定的個性化色彩。而對古詩的研究功夫,則主要表現在對材料的占和分析歸納上,原則上不需要研究者的主觀性摻入,越客觀越“近真”,而越主觀則越“近偽”。

      因此純粹的古詩“鑒賞”,面對絕大多數的作品,無需要“知人論世”。“詩三百”之所以魅力無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絕大多數的詩篇不知道其作者與具體的寫作背景,于是說“詩”者少了很多顧忌,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生活實際情境的需要,對“詩”進行詮釋賦能致用,正是這種“詩無達詁”的共識形成,才讓《詩經》最大程度地釋放出了它們的生命活力。

      當然,那些打上作者私人生活特殊印記的詩篇,對它們的解讀,則又另當別論。

      09

      《清明》這首到底有多好,其措辭的巧拙,立意的高下,到底如何,我們不妨把它與下面附錄的兩首詩,分別對比著閱讀揣摩,這樣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領會到杜牧《清明》的思想蘊含及藝術奧妙。

      五言詩《清明》為筆者壓縮改寫,七言詩則是宋人黃庭堅所作。

      一、清明

      清明雨紛紛,

      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二、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

      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

      機關用盡不如君。

      前者分別刪去原作每句中的前兩個字,后者則純粹是詩人作為旁觀者的冷靜觀察與理性思考的記錄。

      立意之高下,構思之巧拙,韻味之濃淡,措辭之精粗,到底孰高孰低,兩廂比較,自會有鮮明的感覺,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

      將近似的作品,試作比較閱讀,是我們訓練自己古詩閱讀能力,提高自己古詩鑒賞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標簽:詩人;斷魂;清明時節
      責編:江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好看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美国十次啦导航网| 夜夜爱夜夜做夜夜爽|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波多野结衣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你懂的视频在线播放| 女人与狥交下配a级正在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免费| 欧美亚洲第一区| 人人添人人妻人人爽夜欢视av|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99爱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9| 手机在线色视频| 久青草国产手机在线观| 欧美色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性福利视频| 青青青青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免费a级毛片高清在钱|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2021在线观看| xxxxx做受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 成人18在线观看| 久久强奷乱码老熟女网站| 欧美成人a人片| 人妻少妇伦在线无码|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俺去了| 人人揉人人爽五月天视频|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国产dvd毛片在线视频|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99久在线精品99re6视频|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影视下载 |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884aa四虎在线| 天堂а√在线官网| 一本大道香一蕉久在线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