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是王維為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所題寫的組詩之一。共五首,統一名為“皇甫岳云溪雜題”。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于風景寫生。《鳥鳴澗》側重于表現春山夜間的靜謐幽美和詩人內心的寧靜閑適。
“人閑桂花落”是說因為內心的寧靜而察覺到“桂花落”的情形。詩人本意不在表現“桂花落”這一事實,而是借用詩人發現了“桂花落”這一事實,表現詩人那時獨有的“清閑”與“寧靜”。人只有在沒有任何身外雜事的影響,內心又一片祥和寧靜的情形下,才會注意到身邊那些細微的存在,并能夠感受到其美好。
這個“落”是指花開,而不是飄落、凋落的意思。比如杜甫的“落花時節又逢君”,就是在百花盛開的春天,又遇到了好友李龜年。“落”的這個語義是從其“開始”義引申出來的。《詩經?周頌?訪落》“訪予落止,率時昭考”當中的“落”,《毛傳》注說:“落,始也。”就詩歌所展示的情境看,在“月出驚山鳥”之前,詩人所以能夠察覺到“桂花”的存在,一定是因為桂花隨風散發出來的香氣,從而判斷出“桂花開始發花”了。而絕對不可能是因為桂花凋落的聲響,更不可能是因為桂花飄落的樣態。那時的春山里,除了一片寂靜就是一片黑暗,除了嗅覺而外,憑聽覺或視覺無法感知到桂花的存在。
“詩人能發現這種‘落’,或僅憑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觸覺,或憑聲響,或憑花瓣飄墜時所發出的一絲絲芬芳”(上海辭書出版社《唐詩鑒賞辭典》),這幾乎成了所有賞析這首詩的成文統一的說辭。顯然是不知“落”可訓作“始”而帶來的誤解。
“夜靜春山空”并非因為“夜靜”春山才“空”,而是“人閑”加“夜靜”才領略到春山空寂虛無的無聲天籟。寧靜的夜晚,空寂的春山,與詩人寧靜的內心世界,共同構建了一個物我和諧共振的無尚妙境。清人黃叔燦評此兩句說:“閑事閑情,妙以閑人領此閑趣。”(《唐詩箋注》)
“月出”是讓山鳥受驚的客觀原因。月亮未曾出來之前,整個春山一片黑暗,群鳥棲息,皆已安眠。當月亮越過東山,升上天空,把銀輝灑向大地的時候,幽深黑暗的山林一下明亮了起來,讓鳥兒誤以為天光大亮,于是有了相應的反應——或鳴或飛……
詩人借用“月出驚山鳥”這個意象,不僅營造了春山夜晚的靜謐氛圍,還暗示了那一段時間春山的光線由黑暗到朦朧,由朦朧到明亮的變化過程,這正是古詩常有的“在有形的呈現中暗示字面上未曾呈現之情景”的手法……這除了展示了春山夜晚景色變化的層次性之外,還暗示我們詩人在這美好靜謐的春山里逗留的時間之長,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山夜晚之美景的喜愛之情。
“時鳴春澗中”則是山鳥被驚動的反應或表現。山鳥只是對月亮升上東山之后的一時誤認,這樣的鳥兒只是偶爾發出幾聲鳴叫,很快就會又深睡過去,整個春山也就會又歸于沉寂。而不會像天光放亮之后,次第醒來而漸趨繁喧的晨鳥,嘰嘰喳喳,沒完沒了。山深夜靜,驚鳥時鳴,春澗會不會猶如一個大的共鳴器,因為驚鳥的鳴叫而生回響呢?月出驚鳥,鳥鳴澗應,清風徐來,桂香四溢,月色如水,春山蓊郁,人在其中,優游從容。這種境界用清人徐增的話說“純是化工,非人為可及也”(《而庵說唐詩》)。
盡管詩人這里選用了一個“驚”字,狀寫山鳥對月亮升高之時的反應,但這里的“山鳥”絕對不是曹操筆下那種“繞樹三匝,無枝可依”的鳥,而應該是類似于辛棄疾筆下那“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鳥。
如果說“月出驚山鳥”引帶了春山由暗而明的光線變化,那“時鳴春澗中”則引帶了春山由寧靜到有聲響,繼而又歸于寧靜的聲響變化。
這首詩與其說是詩人對春山夜景的描繪,不如說是詩人對自己春山夜景感受的書寫。作為一個真正“閑”且“靜”的詩人,他全身心地沉浸在這清爽明凈的夜色里春山中,他什么也不用想,也什么都不會想,只是充分地享受著這份紅塵俗世中難得的寧靜和空寂。
這首詩欣賞到此,本也就該結束了,不過假如我們聯系詩題“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而聯想到這是王維為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別墅所題寫詩時,你會不會感到這首詩,也隱含有幾分對友人居處環境的羨慕或恭維的意思呢?假如有,那這恭維又該是何等的高妙呀!說有又無,說無又有,了不經意,全無痕跡,自然而然。因此我們說往淺處看,這首詩是寫春山之靜美;往深處看,是寫詩人自己的閑情。若往更深處求,說這首詩也含有對友人居所的恭維,以及對友人之人品的贊美,恐怕也不算很牽強。
至于詩人所營造出來的春山夜晚的美妙境界,給我們帶來的美好感受,所謂“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明人胡應麟《詩藪》),則又是另外一層美好“意趣”的存在。正因為此,才會讓如此簡單的短詩,一代代感染者不同的讀者,讓人們深愛不已。
從整首詩的結構來看,這首的前兩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是主體,后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是輔句。也就是說后兩句是對“夜靜春山空”的申足。而在前兩句中,“人閑”又是主體,唯有“人閑”,才能充分領略桂花飄香、夜色沈靜、春山空寂所帶來的特有美感與奇妙意趣。佛家說“相由心生”,從理趣這個角度看,這首詩所展示出來的一切純凈美妙的境界,與其說是大自然所固有的,不如說是詩人寧靜如水的心鏡映射出來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慢慢走啊,欣賞!王維則以身示法,告訴我們:閑下來啊,感受!
(202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