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醉螺滋味長
□ 黃海
站在家鄉東臺弶港的灘涂上,黃海熟悉的咸濕海風撲面而來。遠處,退潮后的灘涂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澤,成片的黃泥螺養殖區整齊劃一,宛如一幅精心繪制的工筆畫。這片曾經靠天吃飯的灘涂,如今已成為漁民們精心耕耘的“藍色糧倉”。
記得兒時跟隨祖父和父親趕海,灘涂上密密麻麻的黃泥螺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那時的漁民駕著舢板,在風浪中討生活,黃泥螺不過是眾多海獲中的一種。隨著海洋資源的日漸枯竭,漁民開始思考:如何與大海和諧共處?退捕為養,科學用海,成為必然的選擇。
弶港沿海有著綿長的海岸線,長江、黃河兩大水系在此交匯,不僅有大量泥沙在這里沉積,形成淤漲型灘涂,而且帶來大量的藻類、浮游生物在這里集聚,長年累月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油性涂泥,為黃泥螺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漁民像呵護孩子一般精心照料這些灘涂精靈,從育苗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智慧與汗水。養殖區的劃分、水質的監測、餌料的投放,無不體現著現代漁業科技與傳統經驗的完美融合。
醉螺的制作更是一門藝術。七十多歲的王美鳳,是東臺市海達食品公司的老廠長,有著二十多年醉螺加工經驗,一提起制作醉螺的技藝便如數家珍: 首先選螺要精,必須是體大殼薄,腹足肥厚;其次吐沙要凈,泥螺必須是在適溫的澄清海水中充分吐沙;最后醉制要恰到好處,就是把控好漬制的配方比例,制作醉螺的過程,可謂是一場時間和耐心的對話。漁民世代相傳的秘方,經過現代工藝的改良,既保留了傳統風味,又確保了食品安全。前不久,這一獨特的技藝入選江蘇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成品的醉螺,清香脆嫩,咸甜適口,無論是就著白粥,還是作為餐桌上的一道小菜,都會讓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據《東臺風物志》記載,弶港醉螺還有補肝腎、潤肺、明目、開胃生津之功效,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珍貴禮物。巴斗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醉螺。走進村子,空氣中彌漫的醉螺香氣,也許是鄉愁最動人的注腳。
如今的弶港,一幢幢小樓鱗次櫛比,漁民們的笑臉比陽光還要燦爛。弶港醉螺聲名鵲起,暢銷大江南北,借助互聯網平臺,更是走出了國門,成為家鄉的一張亮麗名片。昔日小醉螺,今朝大產業,不僅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更讓這片土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從靠海吃海到養海護海,從傳統捕撈到現代養殖,從簡單加工到成為非遺技藝,黃泥螺的蛻變,正是家鄉發展的縮影。
每次回到家鄉,我總會迫不及待地品嘗醉螺,那獨特的鮮香總讓我想起爺爺布滿皺紋的笑臉,想起漁民在灘涂上忙碌的身影,想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蛻變。醉螺的滋味,是鄉愁的味道,是奮斗的味道,更是希望的味道。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灘涂上,我看到了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看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更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