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江蘇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成為支柱產業。根據省委宣傳部等13個部門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高 質量發展的意見》,“十四五”期間,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達到6%,成為全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從5%到6%,雖然 只是一個百分點的變化,卻是文化產業的一大步!專家認為,這既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提升,意味著江蘇文化產業即將迎來一次巨大的躍遷。”
切換“新賽道” “文化+”賦能產業化
徐工集團的調試廠內,有“世界第一吊”之稱的XGC88000履帶式起重機正等待交貨。
“這是世界上最大、最強的起重機,極限吊重4500噸,可以對石化反應器、核電穹頂等進行毫米級精度的裝配。”徐工機械建設機械分公司產品技術研究一所所長助理韓雷說,“它是徐工生產的第四臺XGC88000,代表了起重領域的世界高度。”
“世界第一吊”是設計團隊歷時4年鑄就的成功,也是江蘇文化產業的經典案例——包括工業設計在內的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正是文化產業涵蓋的九大領域之一,即使在經歷新冠疫情的2020年,全省創意設計仍然驚人地實現了規上營收同比增長20.1%,是文化產業增長最快的門類。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全省,會發現文化產業不僅塑造著江蘇制造業的未來形態,而且正在構建新的發展模式和綜合競爭力。我省共有南京、常州、無錫、蘇州等4個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累計入駐文化企業超2000家;全省布局建設了南京紫東國際創意園等32家省級文化科技產業園,推動文化科技產業集聚發展;2020 年新批騰訊文創空間、微視界創意空間等13家省級眾創空間,培育新型業態,最終形成由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產業園、示范基地等組成的創新創業孵化鏈條。
東京奧運會,馬術三項團體賽,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的包英鳳、孫華東與名將華天組成的中國隊獲得第九名,斬獲該項目亞洲最好成績。海瀾是中國服裝業的領軍企業,很多人并不知道,公司在體育與旅游融合領域已悄然成為中國馬術的“頂流”。
海瀾集團媒體中心總監寇沙告訴記者:“江蘇省馬術隊就落戶在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這里擁有國內最好的馬術訓練、表演、運動基地,并由此建成了占地千畝的馬文化主題旅游景區——飛馬水城,你可以把它看作馬術版的迪士尼樂園。”
在海瀾這樣的傳統行業進軍文化產業的同時,數字技術正在不斷孕育文化產業的新業態。南京的WebEye網眼是中國最大的游戲發行商之一,已助力150多款精品游戲落地至100多個國家和市場。公司CTO任翔接受采訪時說“:如何在互聯網的汪洋大海中精準推送,實現用戶增長和客戶變現,這是行業痛點,也是市場藍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WebEye網眼實現了這個突破,推廣一款產品時可以精準感知APP的打開率、使用時間、用戶付費意愿等數據,從而優化下一步的廣告投放和產品升級,最終實現商業化運營的閉環。記者從省委宣傳部文化產業處了解到,數字化將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的重大戰略方向,主要內容包括壯大數字創意、數字出版、數字娛樂和動漫網游等產業,培育數字經濟、在線經濟等新增長點,發展基于文化大數據的新產品、新服務等。常州靈通會展,是中國會展企業的先鋒型企業。公司對文化賦能的體驗可謂“深入靈魂”——打贏與國際巨頭的知識產權官司,靈通才贏得發展空間。每個“靈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2005 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展會上,靈通展臺被當場查封,原因是曾經的合作伙伴、后又意圖收購靈通卻被拒絕的德國公司在當地起訴靈通。不惜一切代價應訴!這不僅事關公司生死存亡,而且是中國民營企業與跨國公司爭奪國際市場的博弈,最終對方在強有力的證據面前選擇主動和解。贏得了幾場驚心動魄的官司,也感受到“中國企業缺乏創新能力”的偏見,靈通更加堅定了走獨立創新之路,堅持把年銷售額的5%投入研發,2010年企業技術中心升級為國家級技術中心,2011年投資500萬歐元在德國建立了全資子公司,2019年產品出口104個國家(地區),市場覆蓋率占全球30%。
融合新動能 文化產業插上騰飛雙翼
去年新冠疫情期間,電視劇《河神2》遇到了大麻煩,導演和視效指導在海外,制作團隊在國內,后期制作因隔離而暫停。解決方案來自蘇州藍海彤翔,他們的安捷秀制片管理平臺使得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上千名工作人員在同一個云平臺上協力合作,最終使該片如期播出。
藍海彤翔讓人們看到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顛覆性創新,即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再造影視業制作流程。以前把劇本變成拍攝計劃和預算表,要由工作人員花幾個月時間熟讀劇本再制作excel表,現在把劇本輸入安捷秀,5秒鐘就可以完成轉化;好萊塢進行綠幕拍攝時,需要在現場搭建局域網,工程浩大,而通過5G上傳藍海創意云,可以在云端即時渲染,導演的監視器里呈現成片視效,延時不超過0.5秒;以往攝制組要在殺青后再捧著幾十塊硬盤,拷貝給后期公司剪輯、渲染,而通過安捷秀,拍攝時素材即時上云,實現全球化分包與協同創作。依托科技成色十足的新基建,中國公司實現了好萊塢尚未達到的流程再造,這對影視行業意味著什么?藍海彤翔董事長魯永泉舉了個例子,《明日之后》的宣傳短片通過安捷秀把控流程,項目周期縮短50%,成本節約60%,這意味著中國影視制作能力即將迎來一次飛躍。
文化+科技帶來的是指數級增長,藍海彤翔為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云渲染業務,服務中影、央視、福克斯等3萬余客戶,參與了《巴霍巴利王2》《河神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瑯琊榜之風起長林》等4500多部國內外動漫影視作品的制作。
與科技相融合,文化產業迸發無窮活力。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我省面對文化產業重大需求,突破了無障礙智能手語交互技術、智慧電視關鍵技術、顯示芯片技術等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提升了全省文化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據統計,“十三五”以來全省認定文化類高新技術企業 600 多家,實施 330多項省級文化科技項目,累計安排省撥科技經費達7.8億元。省美術館水印版畫材料與技術研究實驗室被認定為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江蘇有線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HI-NOC 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實驗室被認定為國家廣電總局重點實驗室。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脈。對文化產業來說,資本不僅是強大引擎,輸出驅動力,而且通過風險投資嗅探前沿、把握趨勢、投資未來。毅達資本管理的紫金文化產業基金成立于2010年,負責兩期共40億元基金的運營,投資了約110個文化產業項目。基金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科技引領型的文化產業項目在創業之初并不起眼,一旦時機成熟會實現爆炸式增長。
在毅達資本投資的企業中,主營互聯網電視的易視騰憑借跨屏服務、智能終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在獲得毅達資本的投資后“見風就長”,短短五六年間用戶規模從500多萬戶擴張到近6000萬戶,覆蓋大約2 億人,公司于 2019 年重組上市,目前正在拓展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在線教育、家庭醫養等領域。南京睿悅的Nibira AR/VR OS操作系統在國內覆蓋量領先,公司研發的三維數字交互引擎工具可以應用于航天、電力、大工業、氣候等專業領域,無代碼實時渲染交互開發工具可以讓普通人像做 PPT 那樣便捷創作交互內容。就是這樣一家行業“隱形冠軍”,已隨 AR/VR 行業幾度沉浮,毅達資本6年間發起四輪投資,使其熬過行業嚴冬,迎來了全球AR/VR行業的爆發期。
全省范圍內,文化金融三年行動計劃正在施行,一批文化金融合作試驗區、特色機構和服務中心正在運行,全省共有92家文化類企業上市掛牌,其中11家主板上市公司總市值超740億元;2020年全省18家文化類企業發行債券47支,金額超過260億元……金融的力量,讓江蘇文化產業血脈暢通,筋骨強壯。
集聚新陣線 構筑文化產業新版圖
7月10日,淮安西游樂園開園,33個主題項目、46場氛圍演繹項目將花果山、高老莊、雷音寺等老場景用新技術多維度呈現。這是國內首個西游主題的主題公園,西游集團總經理趙明冬說“: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我們希望為底蘊深厚的淮安探索運河IP的活化、現代化和產業化。”
6月16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揚州開館,兩大基本陳列和九個專題展覽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中國大運河的前世今生,開館首月平均每天接待一萬人,預約名額幾乎次次秒光。館長鄭晶說“:3年內年接待觀眾150萬,這是我們的目標。希望這里不僅是中國大運河的新地標,也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大運河縱貫江蘇790公里,以河為軸,一條大運河特色文化產業帶初露崢嶸,創意設計、文化軟件、藝術服務、休閑娛樂、歷史經典等特色產業正在集聚,打響“千年運河”品牌。
在江蘇,文化產業集群正匯聚成一個個文化陣線,構筑著文化產業新版圖:
揚子江文化創意城市群群峰并峙,南京建設國家文化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學之都,蘇州打造全球文化創意設計之都,鎮江打造全國數字內容創意基地,南通打造國際版權產業示范區……到2022年,揚子江文化創意城市群將成為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先導區;
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示范區氣象萬千,放大我省出版內容生產、數字電影制作、廣播電視、網絡視聽、創意設計服務、文化旅游發展、文化設備制造等相關文化產業領域領先優勢,與滬、浙、皖協同打造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區。
在優化區域布局的同時,各類集聚平臺同樣表現亮眼。在常州,成立于2009年的金剛文化科技已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聚焦游樂園大型高科技文化體驗裝備,金剛擁有項目研發、創意設計、裝備生產、影視制作、招商和運營等“大滿園”一體化解決方案,自主研發生產出超感官飛翔車、黑暗乘騎、動感艙、飛行影院、智能仿生機器人等對標國際前沿技術的前瞻性設備,媲美迪士尼的品質,造價卻只有迪士尼的1/10,在國內開創出降本增效的全新項目模式。目前,金剛文化科技正加快向教育、體育、軍事等領域拓展,朝著全方位服務人們美好生活的現代化產業鏈跨越發展。
作為“文產蘇軍”的展示平臺,展會也已經成為江蘇文化產業的一大亮點,江蘇版博會、江蘇書展、江蘇運博會、南京融交會、蘇州創博會等共同組成江蘇文化展會矩陣;會同滬浙皖共同舉辦的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成為全國僅有的 2 家獲得國際展覽聯盟(UFI)認證的文化產業展會之一;連續舉辦8屆的“紫金獎”文創大賽獲獎作品落地轉化,受到觀眾和市場的雙重歡迎。
“十四五”期間,我省已為文化產業發展“劃重點”,確立發展重點領域:鞏固出版產業領先地位、提升電影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資訊信息產業發展優勢、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做強創意設計產業、加快發展動漫游戲產業、激發演藝產業發展活力、大力發展文化裝備制造業。在這8大領域發力將構建我省文化產業的競爭優勢,鍛造江蘇未來的“軟實力”。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王宏偉
刊發于《新華日報文化產業周刊》第1期 (2021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