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2020年全國23個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其中長三角地區占8個,分別是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合肥和南通,且GDP總量達13.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為13.29%。這意味著,長三角地區具有發展萬億級城市群的天然基礎。立足“十四五”發展城市群戰略規劃,發揮長三角地區萬億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先發優勢和產業資源、資本和勞動要素的地理集聚優勢,有助于激發長三角地區文化和旅游市場消費活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構建內外雙循環經濟新發展格局。
發揮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長三角地區萬億級城市群具有經濟社會發展的先發優勢。長三角地區是中國近現代工業化發祥地,率先實施產業數字化、現代化轉型。其一市三省經濟發展體量大、產業創新能力強、工業化和信息化水平高、社會開放程度高、文化底蘊厚、自然生態環境好,無論是在科技創新還是在人文都具有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先發優勢,且在長期區域發展中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近年來,在《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指導下,長三角一市三省為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策源地,不遺余力地加大區域間合作。通過共同打造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等,為資源互換、產業創新鏈一體化提供了基礎,逐漸形成區域文化共通、要素共享、產業共建、政策共商的一體化、城市群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此外,長三角地區萬億級城市群具有產業資源、人口要素的地理集聚優勢。不論是軌道交通,還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地區相對較為完善,是全國物流、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源的重要集散地。如上海市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在“第28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8)”中上海位列第三;在國家設立的電子商務示范城市中,長三角地區有十三個城市率先入選;全國快遞業務量排名前50的城市中,長三角地區占1/3以上,共17個;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人才核心區之中,長三角人才數量最高,占全國比例近20%。
因此,長三角地區萬億級城市群率先積累了經濟發展的規模優勢。截至2020年末,長三角地區已經產生了8個萬億級城市,其中GDP排名前十的有上海、蘇州、杭州和南京,區域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有研究顯示,近年來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中心極化趨勢在不斷減弱,尤其是江浙滬一市兩省的差距幾近于零。[1] 這就意味著,長三角地區已經逐漸由區域中心城市主導模式轉向區域萬億級城市群協同發展模式。
繁榮區域內外雙循環的文化消費市場
激發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文化消費活力,繁榮區域內外雙循環的文化消費市場,根本要繼續夯實長三角一市三省的區域協同效應。一是要消除長三角區域內文化消費市場壁壘,避免虹吸效應,暢通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的區域內循環。在此基礎上,強化與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經濟區等區域聯動,由點及面,分步驟地實現文化和旅游產品和服務的走出去,實現長三角區域外更大范圍的循環。二是要建立長三角地區標準化、統一化的一站式人才服務平臺,幫助文化和旅游相關人才和企業家落戶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探索建立適合文旅類人才發展的彈性戶籍制度,以眾創空間、文化街區為空間載體,建設區域間人才集聚試驗區。三是充分挖掘區域內外文化和旅游遺產資源,讓能夠喚起消費者文化認同的符號、故事、形象、建筑、價值觀、生活方式等為文旅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開發賦能,通過文化產品生產和旅游開發為長三角地區政治和經濟塑造文化景觀,消除區域間文化距離,促進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
激發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文化消費活力,繁榮區域內外雙循環的文化消費市場,重點要利用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的先發優勢,創新優質文化和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一是在城市文化旅游資源利用與項目開發方面創新。注重將傳統文化遺產和新興文化業態相接合,更大程度上發揮文旅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數字文化產業為抓手推動文旅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二是要以人民為中心,深入開展文旅市場調研。在了解不同階層、身份、背景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基礎上,厘清文化消費主體迭代和升級的多元化特征。既要在收入、稅收、社保等制度方面增加人民的獲得感,提高人民的文化消費能力,又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去產能、補短板,分級、分類、分區地開發生產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文旅產品和服務,既要讓消費者消費得起,又要讓消費者消費得好。三是率先深化實施文化消費試點,在發放文化消費券、舉辦文化產品和服務促銷活動、辦理文化消費惠民卡等措施之外,從積極推廣、教育培訓、示范引導等方面提升消費者文化素養,培養居民文化消費習慣,構建懂文化、愛文化、文化生活豐富的美好生活方式,使文化消費成為新的社會風尚。
激發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文化消費活力,繁榮區域內外雙循環的文化消費市場,關鍵要利用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的集聚優勢,擴大文旅產品和服務市場的集群效應。一是建立長三角萬億級城市聯盟,構建長三角文旅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和文化消費集聚區,縮小區域間制度壁壘和交易成本。二是發揮第三部門協同監督管理作用,探索建立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文旅市場自組織機制。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生產要素和產品服務的自由流動與公平競爭,暢通市場競爭機制下的優勝劣汰,同時嚴懲盜版侵權和行業壟斷行為。三是正確認識集聚優勢下的外部規模經濟特征,防止文旅資源錯配,警惕集聚不經濟情況的出現。這就要轉換思想,不以一味追求規模體量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為圭臬,而以多元并蓄、創意創新的集約型經濟為目標,保障長三角萬億級城市群文化消費可持續性發展。
[1] 劉天宇 長三角城市群人口、經濟規模分布與產城人融合發展研究[D] 蘇州大學,2020:61
張蘇秋(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教授,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本欄目由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供稿
刊發于《新華日報文化產業周刊》第10期(2022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