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華:為時代留下藝術經典
20世紀80年代,有一部中國電影引起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在中國香港舉辦的世界電影史上10部杰作展映中,《林家鋪子》與眾多外國經典并駕齊驅,被譽為“新中國第一部封神電影”,被學界贊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之作”。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世紀獎”評獎中,《林家鋪子》作為10部優秀影片之一,被授予中國電影90年“世紀獎”。而這部作品的導演還創作了《白毛女》《烈火中永生》等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他就是水華。
《寶塔山下江蘇文藝人》作者,南京圖書館館長、教授陳軍介紹:“水華導演的影片數量不算多,但在新中國電影史的每一時期,列數其重要影片,其中都有一部——至少一部‘水華電影’在內。”水華曾說:“我真正創作起步還是在聆聽了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以后。”在他看來,延安是他人生道路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水華
啟程金陵街巷
幼時就鐘情戲劇
水華原名張毓藩、張水華,1916年出生于江蘇南京安品街39號,他在家中排行第三。在水華上初二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家中隱藏的不少矛盾浮出水面并不斷激化,這一切讓年僅13歲的水華開始思考人生。他從同學手中借到一本《紅樓夢》,看到黛玉葬花的情節產生了共鳴。“因為都是身世凄涼,很惶恐,沒有著落。心中有萌動,容易引起共鳴,我接觸文藝是這樣開始的。”
1930年初中畢業后,水華和同學一起組織成立了“胎兒藝社”,此名源于王茨蓀老師的畢業寄語:“要記住,雖然你們在文學藝術上勤奮學步,但還只是營養不足的胎兒。”在此時期,為發表作品之便利,他取筆名“水華”。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他喜歡純潔自然的“水花”,但男孩叫“水花”不合適,后來想到“花”與“華”在古漢語中相通,于是就自稱“水華”。
南京這座城市,見證了水華的成長,也為他后來的創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靈感。他曾在接受訪談時說:“我對《林家鋪子》中所描寫的(20世紀)30年代的小資本家的生活也不熟悉,但是我了解當年城鎮的一般生活情況。我小時在南京,每天上學要走進小街陋巷,熟悉那些小河、墻根、垃圾堆、石橋,以及斜陽折射到街道上的光影,哪個街巷是暗的,哪個街是亮的;還熟悉市民生活的節奏,在秦淮河邊,看到他們是怎樣將水倒下河里。”在電影《白毛女》中,水華還在“喜兒”頭飾的設計里融入了南京絨花元素。
1936年,懷著更深入探索戲劇藝術的渴望,他赴日本研究戲劇,加入了“中華戲劇協會東京分會”“中國留日劇人協會”。1937年4月,他回到上海。“七七事變”后,為了喚醒民眾共同抗日,他先后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四隊、二隊。這期間,水華在戲劇方面的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示,演出了《三江好》《最后一計》等劇目。
除了在戲劇舞臺上的積極演出,水華還對外國電影有著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這“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藝術鑒賞力,打開了眼界”。他曾回憶:“(我)看了很多莎士比亞的戲,還有莫里哀的《慳吝人》,契訶夫的《三姊妹》《櫻桃園》,從中了解莫斯科藝術劇院怎么演。當時日本對世界文學藝術的交流比較多,信息快,世界上出一本書不到兩個星期馬上翻譯。”
從1931年15歲的水華上高中開始,到1940年24歲的水華奔赴延安,這9年光陰,是水華由一名熱愛文藝的中學生成長為一位革命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人生階段。
1951年9月1日《新華日報》
1981年9月8日《新華日報》
面向人民大眾
電影《白毛女》造就經典
1940年春,水華和當時無數熱血青年一樣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魯藝戲劇系任教員并兼任魯藝實驗劇團導演。他在延安排的第一部戲是反映皖南事變的《白占元》。1941年年底,他與王濱聯合導演了蘇聯多幕劇《帶槍的人》。1942年5月,他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這成為他藝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同年,水華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導演過蘇聯話劇《神手》,編導了《趙富貴自新》《夫妻逃難》《張丕謨鋤奸》等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秧歌劇。
當時,作為魯藝教員,水華是延安不可多得的文藝人才。對于水華自己來說,人生信仰和創作態度是到了延安以后才確立完善的。正如他回憶時所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后來關于“大魯藝”“小魯藝”的講話,對他們這一代文藝工作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些講話使他們看清了自身的弱點,扭轉了創作方向,真誠地將注意力轉向工農群眾火熱的斗爭生活,將藝術追求轉向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從此,水華的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43年,水華參加了魯藝工作團。他和王大化等一起編導了大型秧歌劇《周子山》,獲陜甘寧邊區文化獎一等獎。1944年,水華參加了導演團,排演了話劇《糧食》,并參加了新歌劇《白毛女》的創作。在陜甘寧邊區的群英大會上,他榮獲甲等模范文教工作者獎勵。水華于1946年到東北參與籌建東北魯藝。1947年5月,合江魯藝文工團(亦稱東北魯藝文工二團)成立,水華任團長,并再次導演了新歌劇《白毛女》《血淚仇》及話劇《王家大院》等。
1950年,東北電影制片廠(長春電影制片廠前身)依據歌劇《白毛女》攝制了同名黑白故事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歌劇電影。影片由水華、王濱、楊潤身改編,由王濱、水華導演,田華、李百萬、陳強等主演。1951年,電影《白毛女》在25個城市的115家電影院同時公映。首輪觀眾即達600余萬人次,僅上海就達80萬人次,創下了當時中外影片賣座最高紀錄。
在為“喜兒”選角時,時任東北電影制片廠廠長的吳印咸傾向于選擇北京的女演員張奇虹擔任主角,因為她銀幕形象好,而作為第一次參加電影導演工作的水華從演員生活經歷要求出發,認為那位女演員雖然銀幕形象好、演技好,但農村氣息不夠,最終拍板由22歲的田華出演喜兒,因為白毛女的故事發生在河北,而田華就出生在河北農村,抗日戰爭時期又長期生活、戰斗、工作在農村。這是田華第一次登上銀幕,為此,田華也從一名普普通通的部隊文藝工作者,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
電影《烈火中永生》宣傳海報
電影《白毛女》宣傳海報
電影《林家鋪子》宣傳海報
扎根革命藝術
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
水華與夏衍合編的《革命家庭》,在1962年榮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編劇獎。而他執導的《烈火中永生》更是成了時代的經典,影片改編自小說《紅巖》。江姐這一角色由于藍成功塑造,成為人們心中的永恒記憶。在幾代觀眾心中,于藍就是紅梅,于藍就是江姐!
《林家鋪子》同樣是水華導演執導的佳作。這部北京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劇情片,由夏衍任編劇,謝添擔任主演,于1959年上映。影片根據茅盾的同名小說改編,以1931年的中國江南某小鎮為背景,通過小工商業者林老板一家的命運,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存在的爾虞我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黑暗現實。1983年,該片在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上獲得“評委獎”,后來又斬獲多項榮譽。
1981年,為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水華導演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傷逝》。1981年9月8日,《新華日報》第4版《彩色故事片〈傷逝〉攝制完成》一文中提到,“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彩色故事片《傷逝》,已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將在今年九月二十五日紀念魯迅誕生一百周年期間放映。”同時,文中還表示,“影片導演水華是一位藝術實踐經驗豐富的著名電影藝術家。他和攝制組同志在拍攝過程中,力求忠實于魯迅原著,努力使影片既能很好地體現原著的思想內容,又能保持原著的藝術風格。”
1993年,在中宣部等單位聯合公布的配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100部優秀影視片中,水華導演的《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入選。1995年在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中國電影世紀獎”評獎中,水華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令人遺憾的是,就在評獎前12天,即1995年12月16日,水華因病去世。
不少熟悉水華的人覺得,他導演的作品數量不多,而且創作的過程非常緩慢,力求精益求精,甚至周恩來總理都知道此事。1979年2月5日,《新華日報》第1、2、3版刊發了周恩來的《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文中說:“比如張水華同志,你拍影片習慣于慢一點搞,應當允許慢一點,不必要求很快拍出來。”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但讓水華領會了正確的文藝創作態度,而且使他在26歲就明確了要為之奮斗終生的人生目標——成為一名真正的人民藝術家。他始終堅守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正如他在訪談中所說:“我們過去在農村滾過一陣,與農民結交,產生感情,甚至生死與共,患難與共,這樣才搞出了《白毛女》。有生活積累,才有創作自由,搞創作不能買空賣空,不能靠僥幸,不能老是趕浪頭,走捷徑。”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舒曉鳴說:“我覺得水華是真正的革命的電影藝術家,他們拍片子完全是為了藝術,為了革命,不是為自己。”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電影導演,水華是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作品將永遠在中國電影史上熠熠生輝,激勵著后來者不斷前行。
(江南時報記者 鄧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