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滿新春祝福的地鐵楹聯在屏幕上逐一滑動,來自海內外眾多投稿者的匠心與文華流光溢彩。在12月3日舉行的“2023南京地鐵掛春聯”活動終評現場,投稿楹聯在評委的共同品讀和解析中走向最終角逐,它們或巧妙用典,或富含詩意。“楹聯單是讀來就充滿氣勢,給人好心情。” 評委袁裕陵笑著說。
袁裕陵,南京市楹聯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楹聯研究會駐會名譽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參加此次地鐵掛春聯投稿終評前,他用幾天時間仔細閱看了所有楹聯,選出101副他認為“比較滿意的、能代表地鐵形象的楹聯”。評選現場,一張標注他所中意的101副楹聯數字代號擺放在手邊,彰顯出他對評選的用情與用心。
莫愁湖站的“湖漾清波,古城不老;棋開新局,前路莫愁”融地鐵周圍湖景于其中;油坊橋站的“油坊榨滿香甜歲月;地鐵開通幸福春秋”道出了油坊橋站的榨油歷史,用詞喜氣洋洋,讓百姓喜聞樂見……評選結束后,袁裕陵向記者分享了他所喜愛的楹聯。他尤為推薦元通站一副楹聯:“元夜彩燈,千家都捧湯圓碗;通宵明燭,兩岸相望月滿樓”,表示該楹聯采用鶴頂格,將元通站名嵌入上下聯首字,“是現場所有作品中能最好體現盼望祖國早日實現完全統一的一副”。
“三山承古今,秦淮燈彩迎祥瑞;一線通南北,揚子春風送康富。”這副描寫三山街站的楹聯盡管沒有入選等級獎,但袁裕陵很是喜歡,認為薪火相傳的意味從中得到了很好表達。
綜觀本次南京地鐵春聯征集活動,其來稿數量和質量空前。袁裕陵說,南京這座城市對全國楹聯事業的貢獻巨大。
南京也是楹聯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中國最早的一副楹聯,產生于六朝時期梁代。徐州人劉孝綽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因厭惡官場傾軋而辭職,于家門上題了“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一副聯語。此聯語一出,眾人爭睹仿效。楹聯的興起與發展也離不開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動。清代陳云瞻《簮云樓雜話》中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由于皇帝提倡,以圣旨形式推廣并身體力行,楹聯藝術得到極大發展,朱元璋也由此博得“對聯天子”之美稱。
在袁裕陵看來,楹聯是我國乃至世界文藝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是我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瑰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楹聯就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詩歌。它分為上聯和下聯,也可以叫出句和對句,又稱為“兩行文學”和“獨門藝術”。它言簡意賅,短短兩行就能俘獲人心;它和中國傳統建筑完美匹配,兩行字恰好裝飾在對稱的門或支柱上,給人以美的精神和藝術享受。
楹聯文化借助媒體力量和地鐵流量更好地弘揚和發展。此次江南時報社、江蘇省楹聯研究會、江蘇省書法院、南京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攜手主辦“2023南京地鐵掛春聯”,讓楹聯在南京11條地鐵線路50個站點全面鋪展,規模空前,影響深遠。“這對于楹聯傳承和地鐵文化發展,都是最好的事情。” 袁裕陵說。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