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龍:用工匠精神雕刻龍年神韻
江南時報訊 “機器是工業時代的象征,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代表現代文明的進步。創造出自然與工業相組合的獨特畫面,這種別樣的‘人工自然’始終是我藝術嘗試和探索的目標。”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大慶市美協主席陳彥龍告訴江南時報記者。這位出生于黑龍江的版畫家秉持的“版畫當隨時代”理念,在“2024龍騰神州·全國版畫名家生肖賀歲展”創作中同樣體現了出來。
生肖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陳彥龍摒棄過于抽象的創作思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樣式,汲取漢代青銅器上的龍紋樣,將力量感與飄逸感融合。“為防止表現形式單調,我在漢代龍紋樣基礎上作了改進,在龍鱗、關節等部位飾以類似銅鉤、鉚釘的元素,表現出像盔甲一樣的金屬感, 但并沒有全部加上,否則古樸簡約的感覺就喪失了。同時增添縷縷云卷,使這條龍沒有鋼鐵般冷冰冰的味道,更加靈動。”
根據自己的審美,陳彥龍調整了龍的上顎,使龍的形象看起來不那么猙獰,背景則選用紅色,營造喜氣洋洋的氣息。他認為,版畫以賀年卡的形式恭祝新年,應烘托出節日喜慶的氛圍,展現祥和的一面。
1997年,陳彥龍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教系油畫專業,后進修于中央美院版畫系。版畫作品曾入選第八、九、十一屆全國美展,第十至十七屆全國版畫展,《銀色世界》《掰開的苞谷》等被美術館、博物館等專業機構收藏并獲獎。多年來,他緊扣時代脈搏,以工業題材為母體創作,展現大慶“工業版畫”的特色與當地風土人情。“大慶是一座因油而興的城市,版畫當隨時代、隨城市的發展進程去創作。石油的香氣、成長的工業、環境的改變,都是我作品中尋求的精神主題。”
一望無際的玉米地,一穗穗成熟的玉米掛在玉米稈上,風吹過,長長的葉子飛舞起來……1998年起創作的“大玉米”系列,是陳彥龍最具當代性特征的代表作。“在工業時代和后工業時代交織的節點,我們所在的地球也面臨深刻的挑戰。‘苞米’代表自然的一個媒介,工業又是基于自然環境發展起來的,二者結合下的‘苞米’雖是物質生命卻不是自然產物,而是工業污染、戰爭夢魘的場景,這是一種象征,一種超越現實的‘自然’。”
“玉米作為農作物,種植歷史悠久,在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從玉米中能提煉出乙醇作為機械的動力,二者相輔相成。”陳彥龍的老家原先是一片農場,1984年,他跟隨北大荒版畫群體制作版畫,親眼見證了北大荒建設讓農業城市過渡到工業城市。在他看來,版畫人要對時代和社會有一份責任,版畫創作要有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單純地再現自然。“大玉米”系列也被人不斷稱贊“是一個很好的表現媒介,有了獨樹一幟的風格”。
“版畫人具備‘工匠精神’,人物的骨骼、植物的枝干、動物的關節,每一刀、每一筆都不能錯。當一個版畫家轉畫其他畫種時,對形和色彩的理解也會更嚴苛、更深刻。”陳彥龍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版畫應該更多地受到關注,進一步發展起來,連續兩年舉辦的“全國版畫名家生肖賀歲展”讓版畫藝術進一步走入大眾視野,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江南時報記者 錢月明)
陳彥龍
國家一級美術師(正高二級),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黑龍江省“六個一批”專家人才,黑龍江省群眾文化“十百千工程”百名優秀文藝帶頭人,黑龍江省版畫藝委會副主任,黑龍江省美術創作院畫家,大慶市政協常委,大慶市美協主席,大慶市版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