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完善“六大實戰體系”,提升“五項競爭力”,打造“五型警隊”……今年以來,徐州市公安局錨定“655”總體布局,嚴緊細實做好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各項工作,讓合成偵查、基礎管控、網絡安全、執法辦案、科創應用、區域協作等工作實現深層變革、體系創新,持續釋放實戰效能,為公安工作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六大實戰體系”深化主戰主防
7月11日,睢寧縣公安局接群眾報警,稱其網上購買理財被騙20余萬元,該局迅速依托智慧融合偵查中心,合成作戰、追根溯源,抓獲犯罪嫌疑人3名,涉案金額376萬余元。
錨定“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職能定位,徐州公安堅持關口前移、防范為先,建立完善捍衛政治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社會治安防控、精準打擊整治、公共安全監管、網絡安全防護“六大實戰體系”,推動“被動保平安”向“主動創平安”轉變。經測評,第三季度公眾安全感在第二季度環比上升基礎上又上升0.11%。
“我們明確市縣兩級偵查部門主戰責任清單和派出所辦理刑事案件負面清單‘兩張清單’,以‘春季攻勢’‘彭安行動’‘秋風行動’統攬系列打擊整治行動。”據刑警支隊長劉凡偉介紹,通過落實“四專兩合力”,打擊電詐犯罪“減量控大”“百日行動”“反詐·春風”等成效顯著,預后轉賬、人員管控和教育勸返等核心指標成績全省領先,電詐犯罪連續3個月同環比雙下降。
圍繞社會治安防控實戰體系,徐州公安的警力跟著警情走,優化“周末勤務”“夜間勤務”“假日勤務”,依托全市1200個三級快反點位、40個街面警務站、122個治安卡點全面加強定點守護、巡邏防控。
“五項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7月22日,“彭警數智”警務實戰建模練兵比武競賽頒獎儀式暨優秀模型展示活動舉行,歷時3個月,圍繞智穩、智防、智偵、智安、智服、智管等六大場景,申報實戰模型234個,全警科創應用氛圍濃厚。
提升科創應用競爭力,提升基礎工作競爭力,提升法治核心競爭力,提升警務協作競爭力,提升服務發展競爭力……徐州公安改革由點向面拓展、由易向難挺進,全力推動公安工作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基礎工作競爭力是‘五項競爭力’重要一環,我們緊盯‘派出所主防’,明確‘三張清單’和‘十個一’措施,深入推進‘兩隊一室’‘一村(格)一警’建設,160名派出所所長和1340名社區民警進街鎮、村居班子,‘社區超圖’、出租房分級分色管理、‘智慧小區+數字門牌’深入推廣,派出所‘四防’成效凸顯。”治安支隊副支隊長黃霖告訴記者。
聚焦法治核心競爭力,深入推進“三制三化三盯”,出臺《未破未結案件盯案責任制》等系列制度,開展打架類警情案件“回頭看”、走失人員警情“全量清”、執法辦案場所“重點治”、案管攻防對抗“定期查”等專項行動,發現整改問題隱患240處,在全市“誰執法誰普法”活動中奪冠。
建成四省十市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明確情報資源互通共享等八項措施,在省際接合部和治安防范薄弱地區建設升級13所綜合警務站,邳州“北部聯防聯控”、豐縣“三省井”警務室等發揮更大效能。
同時,圍繞“四個辦到底”,82個公安審批服務事項實現統一受理、集中辦理,14個高頻事項實現全流程在線辦理,“e心辦”網上服務品牌全省推廣。向重點企業頒發《江蘇省口岸簽證單位備案登記通知書》,本地企業邀請15批次72名客戶實現“落地簽”。
“五型警隊”鍛造過硬公安鐵軍
忠誠、學習、廉潔、親民、活力,徐州公安以打造“五型警隊”為主抓手,細化任務清單、逐條落實舉措,深入攻堅隊伍監督管理難題,著力鍛造高素質過硬公安鐵軍,持續推進“隊伍建設攻堅年”向縱深發展。第三季度公安隊伍滿意度在第二季度環比上升基礎上再上升0.03%。
深化政治建警,打造忠誠警隊。結合主題教育,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和“三位一體”忠誠教育體系,先后舉辦4期主題教育讀書班和紅色故事宣講大賽等,出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全市公安黨建工作的意見》,開展“黨建示范點”“四強支部”創建,基層戰斗堡壘全面筑牢。
緊扣推進公安工作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先后舉辦2期“徐警大講堂”,明確局領導重點調研課題12個、警種部門重點調研課題50個,不斷開啟新思路、提出新對策、回答新課題,打造學習型警隊。
推深做實“六位一體”大監督格局,升級完善隊伍監督管理信息化平臺“數據鐵籠”,建立健全市縣兩級公安機關黨委審計委員會和聯席會議制度,增設機關紀委,持續深化“嚴內務、守規矩、正作風”專項創建。
聚焦“親民”,創新開展“民急盼我來辦”“不滿意事項整改”活動,制定“九項舉措”推動民意熱點問題整改,評選“季度十件”“年度十佳”民生實事,持續推進“萬警入戶 平安到家”,全省首創市縣兩級“走失人員查找中心”,尋人時長由18小時降至8小時。
圍繞“活力”,精心組織勞模座談會、“五四”青年說、優秀復轉軍人座談會和警體運動會,推動落實功模子女中考加分政策,完善緊急醫療救治體系,建立民警因公負傷緊急救治“綠色通道”。
特約記者 石娜 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