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振振 1950年生,南京人。現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整理研究所所長。兼任國家留學基金委“外國學者中華文化研究獎學金”指導教授,中國韻文學會會長,全球漢詩總會副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總顧問、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特聘教授等。曾應邀在美國耶魯、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講學。
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
關于“一篇長恨有風情”
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選集》注曰:“風情,風人(詩人)之情。《詩集傳》:‘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惡,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白氏自認其詩有風人之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頁)
按:“風情”是古代詩歌中的常用詞,義項雖不止一端,卻偏偏沒有“風人之情”“風人之旨”的意思。
考察白居易同時代人的詩歌,權德輿《奉和許閣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見寄》詩:“芳訊風情在,佳期歲序徂。”
劉禹錫《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詩:“眼前名利同春夢,醉里風情敵少年。”姚合《寄送盧拱秘書游魏州》詩:“薊門春不艷,淇水暖還清。看野風情遠,尋花酒病成。”
凡此“風情”,或曰“芳訊”“佳期”,或曰“醉里”“少年”,或曰“看野”“尋花”,似皆謂風流或風雅情致。
而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中,“風情”一詞凡十五見。除本篇外,卷一七《薔薇正開春酒初熟因招劉十九張大夫崔二十四同飲》詩:“甕頭竹葉經春熟,階底薔薇入夏開。似火淺深紅壓架,如餳氣味綠粘臺。試將詩句相招去,倘有風情或可來。明日早花應更好,心期同醉卯時杯。”
又《湖亭與行簡宿》詩:“潯陽少有風情客,招宿湖亭盡卻回。水檻虛涼風月好,夜深誰共阿憐來。”
又《三月三日懷微之》詩:“良時光景長虛擲,壯歲風情已闇銷。忽憶同為校書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又《題峽中石上》詩:“巫女廟花紅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誠知老去風情少,見此爭無一句詩。”
又卷二〇《湖上招客送春泛舟》詩:“欲送殘春招酒伴,客中誰最有風情。兩瓶箬下新開得,一曲《霓裳》初敎成。排比管弦行翠袖,指麾船舫點紅旌。慢牽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鏡上行。”
又卷二四《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詩:“眷愛人人遍,風情事事兼。猶嫌客不醉,同賦夜厭厭。”
又《題籠鶴》詩:“經旬不飲酒,逾月未聞歌。豈是風情少,其如塵事多。”
又《酬劉和州戲贈》詩:“錢塘山水接蘇臺。兩地褰帷愧不才。政事素無爭學得,風情舊有且將來。雙蛾解佩啼相送,五馬鳴珂笑卻回。不似劉郎無景行,長拋春恨在天臺。”
又卷二六《憶夢得》詩:“齒發各蹉跎。疏慵與病和。愛花心在否,見酒興如何。年長風情少,官高俗慮多。幾時紅燭下,聞唱《竹枝歌》。”
又卷二七《想東游五十韻》詩:“驛舫妝青雀,官槽秣紫騮。鏡湖期遠泛,禹穴約冥搜。預掃題詩壁,先開望海樓。飲思親履舄,宿憶并衾裯。志氣吾衰也,風情子在不。”
又卷二八《座中戲呈諸少年》詩:“衰容禁得無多酒,秋鬢新添幾許霜。縱有風情應淡薄,假如老健莫夸張。興來吟詠從成癖,飲后酣歌少放狂。不為倚官兼挾勢,因何入得少年場。”
又卷三一《侍中晉公欲到東洛先蒙書問期宿龍門思往感今輒獻長句》詩:“功成名遂來雖久,云臥山游去未遲。聞說風情筋力在,只如初破蔡州時。”
又卷三四《酬夢得以予五月長齋延僧徒絕賓友見戲十韻》詩:“禪后心彌寂,齋來體更輕。不唯忘肉味,兼擬滅風情。”
又卷三五《夢得前所酬篇有煉盡美少年之句因思往事兼詠今懷重以長句答之》詩:“昔饒春桂長先折,今伴寒松取后凋。生事縱貧猶可過,風情雖老未全銷。”
又卷三七《寄黔州馬常侍》詩:“閑看雙節信為貴,樂飲一杯誰與同。可惜風情與心力,五年拋擲在黔中。”
所謂“風情”,亦多以飲酒賞花、游山宿水、聽歌觀舞、題壁賦詩等為言,仍指風流或風雅情致。
據此類推,則 “一篇《長恨》有風情”云云,也應是詩人自負其名篇《長恨歌》甚有風流情致。
題潯陽樓
【唐】白居易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又怪韋江州,詩情亦清閑。
今朝登此樓,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峰煙。
清輝與靈氣,日夕供文篇。
我無二人才,孰為來其間。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關于“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選集》注曰:“[因高二句]謂因登潯陽諸樓而緬懷陶、韋高風;結尾謂詩句偶成,不能盡狀山川之美,以此愧對前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5頁)
按:此詩對陶淵明、韋應物的稱贊,僅止于其“文思高玄”“詩情清閑”,僅止于二人之“才”,實未涉及他們的“高風”。這里的“高”,指的是高樓。“因高”,猶言“憑高”“據高”。
唐崔國輔《石頭灘作》詩:“悵矣秋風時,余臨石頭瀨。因高見遠境,盡此數州內。”
李嘉祐《晩發江寧道中呈嚴維》詩:“蟬鳴獨樹急,鴉向古城多。轉曲隨青嶂,因高見白波。”
錢起《歸義寺題震上人壁》詩:“堯皇未登極,此地曾隱霧。秘讖得神謀,因高思虎路。”
皇甫冉《和樊潤州秋日登城樓》詩:“積水澄天塹,連山入帝鄉。因高欲見下,非是愛秋光。”
賈島《送友人游蜀》詩:“萬岑深積翠,路向此中難。欲暮多羈思,因高莫遠看。”
崔峒《江南回逢趙曜因送任十一赴交城主簿》詩:“江上長相憶,因高北望看。”
劉禹錫《裴祭酒尚書見示春歸城南青松塢別墅寄王左丞高侍郎之什命同作》詩:“幽谷響樵斧,澄潭環釣磯。因高見帝城,冠蓋揚光輝。”歐陽詹《早秋登慈恩寺塔》詩:“寶塔過千仞,登臨盡四維……因高欲有賦,遠意慘生悲。”
又《自南山卻赴京師石臼嶺頭即事寄嚴仆射》詩:“鳥企蛇盤地半天。下窺千仞倒浮煙。因高回望沾恩處,認得梁州落日邊。”
許渾《廣陵道中》詩:“山暝牛羊少,水寒鳬雁多。因高一回首,還詠《黍離》歌。”
曹松《滕王閣春日晚眺》詩:“凌春帝子閣,偶眺日移西……只此長吟詠,因高思不迷。”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一〇《西原晩望》詩亦曰:“花菊引閑行,行上西原路。原上晩無人,因高聊四顧。”皆是其例。
又,“愧江山”,是說自己沒有陶淵明、韋應物那樣的才華,寫不出好詩來,辜負了眼前大江與廬山的雄奇景色,因此愧對江山。愧對江山,是詩的語言,視江山為有生命性靈之物。解作愧對陶、韋,便索然無詩味了。不合原詩語法,猶在其次。
唐張說《雜詩》四首其三:“夕臥北窗下,夢歸南山園。白云慚幽谷,清風愧泉源。”
錢起《藥堂秋暮》詩:“隱來未得道,歲去愧云松。”
楊敬之《客思吟》詩:“路愧前岡月,梳慚一頷絲。”
鄭谷《九日偶懷寄左省張起居》詩:“深愧青莎迎野步,不堪紅葉照衰顏。”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五《病假中南亭閑望》詩亦曰:“西檐竹梢上,坐見太白山。遙愧峰上云,對此塵中顏。”
又卷一四《晩秋有懷鄭中舊隱》詩曰:“晚樹蟬鳴少,秋階日上多。長閑羨云鶴,久別愧煙蘿。”凡言“愧泉源”“愧云松”“愧岡月”“愧青莎”“愧峰云”“愧煙蘿”,也都是擬景物為人。用法正同,可以參看。
春題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關于“一半勾留是此湖”
王汝弼先生《白居易選集》注曰:“[勾留]即流連或停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6頁)
按:“勾留”一詞,《白氏長慶集》中凡四見。除本篇外,卷一八《春江》詩曰:“鶯聲誘引來花下,草色勾留坐水邊。”
又卷二〇《花樓望雪命宴賦詩》曰:“冰鋪湖水銀為面,風卷汀沙玉作堆。絆惹舞人春艷曳,勾留醉客夜徘徊。”
又卷二五《憶廬山舊隱及洛下新居》詩曰:“形骸僶俛班行內,骨肉勾留俸祿中。無奈攀緣隨手長,亦知恩愛到頭空。”
可見“勾留”是及物動詞,義為勾引人留下。此詩所謂“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說:我之所以未能拋舍杭州而離去,有一半原因是被西湖勾引留下。全詩將那本沒有生命、沒有主觀意志的西湖寫得美麗而多情,故妙。若按王先生所注,以“勾留”為不及物動詞,則此句即直說我流連、停留在西湖,便無詩意,淡乎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