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燈彩甲天下
□ 吳月華
在中國人的眼里,過完元宵節才算是真正的過完春節。
元宵佳節當然少不了美食相伴,炸春卷,吃湯圓,品味舌尖上的元宵節,與家人共同分享甜蜜美好。一碗熱湯圓,全家慶團圓 。腦海里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鍋滿滿的元宵,糯米丸子團團如白玉,在湯中微微晃動,和家人一起,來上一碗黏黏糯糯的湯圓,輕咬一口,濃稠香甜的黑芝麻餡緩緩地流淌,是刻在心里的溫暖。
吃完湯圓,怎么少得了元宵賞燈呢?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燈籠又統稱為燈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
現代社會多于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人們都會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辭舊迎新,祈求吉祥,營造喜慶熱鬧的社會文化空間,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元宵節“鬧花燈”寓意著來年福旺財旺事業旺,“紅紅火火”祈求家人平安。
俗話說:“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第35屆中國秦淮燈會如期而至,街頭巷尾,高掛的花燈迎著春風在整個夫子廟街區招展,大人小孩穿梭在燈的海洋,感受著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欣賞精美的手工制作花燈,其樂融融,這里的年味兒正濃!
秦淮燈會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和“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八為燈市,在南京有“家家走橋,人人看燈”的習俗。
秦淮燈彩是用竹木、藤條、麥稈、綾絹、明球、絲穗、羽毛、玉佩、貝殼、獸角、金屬等多種材料,集中國傳統的編扎、繪畫、書法、剪紙、皮影、刺繡、雕塑等多種技法,綜合了木工、漆工、彩繪、雕飾、泥塑、編結、裱糊、焊接、機械傳動、聲光音響、電子程控等工藝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
花燈的創作者和制作者們匯集了特有智慧,在師傅精巧玲瓏的雙手下,從傳統的單體燈如荷花燈、龍燈、獅子燈、兔子燈、金魚燈、蛤蟆燈、鯉魚燈、蚌殼燈、走馬燈、元寶燈等,發展到各種組合燈彩、大型花燈,以及隨著時代進步創作出的包括遠洋輪船、運載火箭以及反映城市建設、山林景觀的各種燈彩,其品類已達四百種以上。花燈琳瑯滿目,色彩艷麗,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美不勝收,處處洋溢著濃郁祥和的喜慶氣氛。
除了燈彩的展示,秦淮燈會還把南京地區其他的民間文化藝術門類如南京剪紙、空竹、繩結、雕刻、皮影、獸舞、秧歌、抖嗡、高蹺等納入其中。元宵節扎花燈、觀花燈、猜謎語、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花燈中除了反映現代生活之外,蘊含了六朝古都金陵文化,還有很多古戲和儒學傳統文化,孩子們可通過24幅孝圖花燈引發傳統美德的思考。讓人們在賞燈看月時,一起交流,共同欣賞,增進了家人和親友的感情,共同的話題在精神放松和享受中傳遞。再配合現代科技的聲光電影,養心,養眼,養神!
金雞啼鳴雪消散,春回萬物始復還。元宵節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代表,秦淮燈會,則用最傳統的方式打開屬于我們的節日,讓百姓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它濃縮了南京人民的精神氣質、文化風格、社會價值和人生追求,開闊了南京本土民間藝術生存延續空間,繁榮了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