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江南市鎮,從軍事性質的鎮演變為經濟性質的鎮,一般認定在南宋。趙磻老是南宋初年的一位高官,他的為官生涯宋史有傳,退職后選擇黎里隱居,宋史失記。守望廬主多年來對趙磻老進行了多方的發掘,終于確定趙磻老為黎里古鎮的奠基人。
自秦漢以來,皇權控制地方最低一級到縣,鄉村則由縣令擇人管理。南宋初立,政治動蕩,社會不安,再加大量北民南來,使得相當多的村落迅速膨漲,不過,由村莊升格為鄉鎮,往往滯后一段時間。在這一時段里,時勢的選擇與民意的醞釀,必然會走出一位能夠調停各方,又能向縣里說得上話的人物。由于文獻資料的缺失,多數市鎮無法考證出這樣的人物。黎里的趙磻老,因為宋史及地方志書的記載,因為黎里的東圣堂及花園浜,也因為黎里百姓的口耳相傳,幸運地留存了下來。趙磻老的發現,對于江南市鎮的研究具有典型意義。
趙磻老57歲來到黎里,次年(1179),憑著他的資質閱歷、政治才干和素質學養,將梨花里、何家浜兩村匯合千余外來人口,向吳江縣申報為鄉。接下來,趙磻老帶領全鄉百姓,整治市河與街道,同時教育鄉民學習文化,奠定了黎里躋身江南大鎮名鎮行列的基礎。趙磻老身故后,黎里百姓不忘他的功德,專門建造了圣堂,為他塑造坐像,世世代代頂禮膜拜。這圣堂,黎里俗稱東圣堂,時至今日作為市級文保單位;此老的舊居,明代初年列入黎川八景;此老的居住地,亭臺樓閣,荷池假山再加花草樹木,是黎里鎮也是吳江縣第一個花園,黎里百姓稱為花園浜;趙磻老的舊居與花園都已不存,不過花園浜其名連同趙磻老、東圣堂載入了地方志書,八百多年來,趙磻老其人始終活在黎里百姓的口頭與心中,為江南古鎮研究,提供了物證、人證與文字記載。
黎里鎮奠基人趙磻老
黎里鎮蘇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圣堂,道南橋南有個花園浜,此堂此浜都同南宋初期趙磻老這位鄉賢有關。明代初年,黎里鎮首次確定黎川八景,趙磻老居住地以“拙庵故居”列入八景。在黎里百姓口中,趙磻老是黎里圣人,因為這位圣人才有了黎里鎮。
(趙磻老塑像)
趙磻老其人,據弘治《吳江志》、康熙《吳江縣續志》、乾隆《吳江縣志》、嘉慶《黎里志》、光緒《黎里續志》,再參考《兩宋詞人叢考·趙磻老考》(王兆鵬著江蘇鳳凰出版社)等資料,簡述如下:趙磻老(約1121—1200),字渭師,號拙庵,山東東平人,憑岳父遺澤入仕,初任寶應縣主簿(掌文案簿記的官)。趙磻老父親情況不明,伯父趙野,靖康年初官至門下侍郞(副宰相),建炎元年為亂軍所殺。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同知樞密院葉義問出使金國,趙磻老以禮物官隨行,同年三月禮成而返。乾道六年(1170)五月,范成大奉旨使金,趙磻老作為書狀官隨同出使,再次使金,可謂輕車熟路,范成大覺得趙稱職能干,將他推薦給丞相虞允文,經過丞相考察,擢升正言(相當于拾遺,掌規諫),乾道八年(1172)任楚州知州。當時楚州兩次經受兵燹,百姓極度貧苦,趙上書朝廷,要求蠲免綢絹之貢,詔下恩準。淳熙元年(1174),以尚書戶部員外郞除直秘閣(秘閣,北宋所設的文史機構,收藏秘本古籍及書畫真跡,南宋時歸尚書省,設有秘閣、秘閣校理等官;直,入值差遣,因官序未到而暫行兼攝),實任廬州知州。廬州是包拯的家鄉,趙磻老為了重樹包拯形象以教化鄉里,出資翻修郡學,學宮內重樹包公塑像,四出搜羅包拯遺著,詳加整理校勘,印行《包孝肅公奏議》一書,鼓勵廬州學子,繼承前賢遺澤,使廬州風氣為之大變。淳熙二年(1175)趙磻老任兩浙路轉運副使,次年兼任臨安知府,淳熙四年(1177)五月,任秘閣修撰(修撰,史官,掌修史之職),五年二月權(代理)工部侍郞。趙磻老任秘閣修撰與代理工部侍郞期間,仍兼臨安知府之職。趙喜好法書名畫,擅長書法,他在臨安太學建閣,特辟“光堯石經之閣”,將當時太上皇帝趙構御書石經勒碑奉安,深得孝宗嘉許,還得到太上皇御書陸機《文賦》、王元之《待漏院記》墨寶,以及御書團扇。
(康熙《吳江縣續志》趙磻老傳)
正當趙磻老與太上皇翰墨往來之時,臨安府招兵出了舞弊事件。原來,宋代實行募兵制,用巨額軍費養活大批軍隊。當時軍營之中不僅駐扎軍隊,還有軍人家屬。南宋養兵百萬,需要發放五六百萬人錢糧。多報軍士一名,可得五六份錢糧。淳熙五年(1178)十一月,殿前都指揮使司招兵吃空額事發。朝廷一向稱譽趙磻老“彈壓有方,職事修舉”,譯成大白話就是管理有方,忠于職守,可是這次他卻失察了,由此受到牽連,貶謫饒州任知州。趙到饒州不數月,決意引退,來到黎里隱居在花園浜。
接下來正史失記,黎里地方志記載與黎里老百姓的口述歷史基本一致。趙磻老的老伴是歐陽懋的女兒,歐陽懋不是別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歐陽修的孫子,就是說趙磻老是歐陽修的曾孫女婿。婚后,夫唱婦隨,感情彌篤。夫妻倆相中黎里這方水土,帶領一班僮仆丫環選定南港西側一條無名小浜安頓下來,營建趙家花園。其實趙磻老沒有正式為自己的宅園取過名字,趙家花園是黎里百姓叫出來的,那條無名小浜,也就連帶有了花園浜之名,那條南港,也有了一個異稱叫花園港。
趙磻老來到黎里,干了三件對黎里影響深遠的大事。
一是調停黎里本土居民與北方移民的矛盾,黎里由村莊升格為鄉鎮。南宋初年,黎里星星點點撒落著數十個村落,其中鎮區東西兩邊各有一個頗具規模的村莊。鎮西那個村二百多戶人家,在楊家橋、鮑家橋、廟橋及南柵浜一帶,村邊多種梨樹,唐朝前期稱為梨花村,后改黎花村、黎花里;鎮東的村莊近二百戶,在何家浜、傅家浜一帶,村名何家浜。兩宋時期,吳江縣設有巡檢司,是軍事性質的建制,派武官駐守各處關卡要隘。鄉村另有一套管理系統,按照田畝財產和人丁,將農戶分為五等,一等戶家大業大,人丁多田地財產也多;二等和三等屬比較富裕的大戶或中戶,四等五等,則是貧困的小戶人家。宋朝統治主要實行富民治理鄉村,當時黎花里和何家浜都是大村,分別設有里正、戶長和鄉書手,職掌課督賦稅,每過三年,全部人丁與田畝造冊上報縣官一次;另設耆長、壯丁,緝捕盜賊。里正、戶長、鄉手書,還有耆長、壯丁,按規定由村中第一、二或三等戶輪流充當。鄉村由富民治理,有助于賦稅的征收,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鄉村中,確實出現過不少長者、尊者的形象,他們不拿政府薪俸,大宗賦稅交納由他們及三等以上富戶負擔,四五等村民,每年只攤派一些雜役。不過應該看到,為富不仁者時有出現,特別是在兩宋交接的動亂時期,有些里正、耆長成為地方豪強,他們欺貧凌弱,轉嫁賦役,封地占水,強取豪奪,武斷鄉曲,使貧民無法正常生存。黎花里與何家浜兩村,歷來為了土地河道,矛盾磨擦時有發生。靖康以后,北方移民源源不斷地涌來,在兩村之間占地建屋,有近2000人口安頓下來,形成了第三方勢力,矛盾更趨復雜。為了土地河道的占有與利用,三方矛盾爭斗頻發,由爭執而至動武。在這紛繁復雜的當兒,趙磻老來到黎里。早在寶應縣充任主簿時,趙就有過管理民政的實踐,他參與全縣機要,匡輔拾遺,出宣教命,乃至送奉要函、招待賓客等等一一嫻熟。在廬州當知州時,他擔任淮西路安撫司公事馬步軍都總管,兼任提領措置屯田;在任兩浙路轉運副使時,他經營江淮米糧錢幣物資的轉運工作,掌管兩浙路的財賦收入,兼管邊防刑獄,考察地方官吏,體察民情風俗,及時上報朝廷。因此,對于黎花里、何家浜與北民的矛盾,處理起來成竹在胸,先會集三方代表,傾聽各自的情委理曲,再到實地踏勘調查,最后拿出方案,上報吳江縣令,黎里升為鄉,里正之上,選拔一位鄉司,統管全鄉。
趙磻老著手的第二件大事,是整治市河,整頓街道。當時的黎里鎮區,人煙已經相當稠密,店鋪林立,肩挑叫賣的行商也有不少,可是公共設施實在太差。趙磻老作出規劃,第一步著手治理黎川市河,第二步整修街面,第三步在各緊要處建造紅欄。對于治理河道,趙磻老是有經驗的,在兩浙路轉運副使任上,針對長安至許村一段運河,他開浚、置閘,使得漕運暢通。當時,黎里汝家橋東側是一片沼澤,十分低洼,發水時節,河水向周邊泛濫,這里的街道是一個爛泥潭。趙磻老召集鄉司、里正和戶長,統一意見,作出布置,讓一二三等富戶出錢,四五等貧民出力,中間挖深為河道,挖掘出來的泥土,填高南北兩邊的堤岸,進而打理成為街道。黎川市河本是自然的河道,中間時斷時續,還有幾處的彎曲,趙磻老與眾人一起,逐步整理黎川。廟橋東南有個大陵,一個高六七丈的土山,由于大陵,黎川到此拐了一個大大的彎,于是花大力搬掉土山,將泥土移至南北兩岸低洼處。經過趙磻老的運籌,合鎮百姓的努力,市河黎川自西而東基本取直,南北兩條主要街道,一一平整。趙磻老來黎,鎮區除了大陵橋、明月橋和青龍橋已經建成簡易小木橋之外,其他地方還都沒有橋梁。有的地方,常年靠人用一條小船,為過往行人擺渡;有的地段用曳渡船,讓渡河人自己拉繩過河。由趙磻老指揮,全鎮修建了十多座紅欄(涂抹紅漆的木橋)。到明代,這些木橋一一改建成石橋,從東至西數過來主要有:太平橋、迎祥橋、梯云橋、進登橋、鼎新橋、登瀛橋、子來橋、通秀橋、里仁橋、清風橋和望恩橋等。
經過行政的升格,再加市河街面的整理,黎里儼然躍入江南大鎮行列,趙磻老功不可沒。
趙磻老所做的第三件大事,是營建黎里第一個私家花園,也是吳江縣最早的花園。趙磻老早年在臨安,為官的同僚中,不少人打造了私家園林,他應邀作客,觀賞之余,又填詞屬文,在他留下來的18闋詞中,我們可以讀到他對園林的贊賞與描寫。到黎里定居后,他有意營建一個私家花園,且宅園合一,以頤養天年。他腹笥豐盈,具備高品位的審美眼光,深知江南水鄉,宅園當以水為主景。他先在小浜底部圈定一畝有余的水面,再加一畝許的水邊空地,開始構筑花園式住宅。最先建造的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五開間樓房,配上東西兩廂樓。正屋樓上為全家臥室,樓下正廳作會客之所,主雅客來勤,這里天天高朋鄰里滿座。正中一張碩大的書畫長桌,常置筆墨紙硯,興致所至,賓主往往潑墨揮毫。廳堂的偏屋安有一架古琴,焚香操琴,不僅是趙磻老修身養性的日課,更是他發抒內心的寄托。更多時日,趙磻老與友人吟詩填詞,觀賞法書名畫,為青年學子,講道論經。有了趙磻老,黎里民眾,尤其是那些一二三等戶的子弟,開始重視讀書,把詩詞文章作為立身行事的重要元素,其中多數由此考科舉而進入仕途,一些淡薄功名的文化人,他們有的吟詩撰文,有的編寫地方史志,也有的憑琴棋書畫自娛。
西廂房樓下為廚房,東廂樓用于藏書。四周打上圍墻,正南一個墻門間,當中雙扇大門,有專人守門。接下來,趙磻老重點打理園中水池。他購置了一批玲瓏多姿的太湖石,在住宅東南疊石理水,既曲折參差,又高低錯落,壘筑成一畝來大的荷花池,養魚植荷。趙對于白居易的賞石詩十分欣賞,其中《詠雙石》中的這幾句:“回頭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深為心許。趙在荷花池邊,豎了一塊靈動的太湖石,頎長特立,不依不靠,突出園墻,猶如一位老翁,高瞻而遠矚,將周邊一切盡收眼底。趙磻老將此石取名為“一磐峰”。顯然,此園此峰,寄寓著園主的情懷,深深地染上他自身的色彩。一磐峰,磐,與磻諧音,不消說得當然是指趙翁自己了,一,是最小的數,又是最大的數,一是起點,但又包容萬事萬物于一體。這,正是歷盡塵世滄桑的趙磻老的寫照。
仁者多壽,趙磻老宋寧宗慶元六年逝世,享年80歲。趙擅長填詞,《全宋詞》中錄有趙磻老的18闋詞,另有《拙庵雜著》30卷、《拙庵外集》4卷。趙磻老逝世,黎里合鎮百姓披麻戴孝,為他送葬,為了讓后世子孫銘記他的功德,專門為他建造圣堂,坐北朝南三開間墻門間,正中一個庭院,東西兩廂樓,緊連著三開間正殿,殿中安坐趙磻老一尊坐像。為了區別于南圣堂與北圣堂,趙磻老享堂位于黎里鎮東,就稱東圣堂。明代初年,首批“黎川八景”問世,趙家花園已經殘破,趙磻老的居室尚有保存,黎里民眾將“拙庵故居”列為八景之一。由此,不難推知黎里百姓對趙磻老的感恩之心。
山不在高,在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隱居于花園浜的趙磻老,是他提高了黎里的文化品位,向文明邁出了大大的一步。
趙磻老在黎里百姓心中,簡直就是一位羽化登仙的神,對于趙圣人的故事傳說是多不勝舉。趙圣人雖然逝世了,可是黎里百姓覺得,他一定在天有靈,因此凡是遇到難事,依然向他求助,叩頭求拜,焚香點燭,獻上供品,日益神化。
東圣堂作為黎里鎮一處重要場所,建成之后一直派有專人管理。到元大德三年(1299),東圣堂改名普濟院,作為佛教場所。當時立有“吳江州黎里普濟院”碑,2015年2月整修時在門廳的墻壁中發現,此碑風化嚴重,經仔細辨認,終于讀出基本意思。原來大德三年,一個名叫如乘的和尚帶領一批小和尚進駐東圣堂,黎里百姓捐贈了幾十畝飯僧田,作為廟產,碑上文字,主要就是公布飯僧田的位置及數量。當時在正殿后面增建三進住房,作生活起居之處。明朝嘉靖三年,江蘇巡撫陳案下令,讓吳江知縣王紀重新整修東圣堂,作為里中社壇,由里中社長在此向百姓宣講鄉規社約,并立下了一塊社壇碑。清朝康熙初年,改稱普濟禪院,以尼姑接替道士管理。此后多次改建、修建與續建,陸續請進多尊菩薩。清光緒三十年(1904),黎里50多名地主向蘇州知府呈控當地農民抗租,于是東圣堂內又豎了一塊《蘇州府嚴禁抗租碑》。
以上三塊石碑現在都鑲嵌在門廳西墻上,東墻還有一塊刻于乾隆廿三年(1758)黃楊木刻《官箴牌》,此牌隱含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乾隆廿一年,黎里第二大姓陳家有個陳鴻文,在甘肅平番知縣任上,挪用庫銀而被乾隆下旨斬立決。陳鴻文身首異處不算,還殃及父母。家鄉父老深為感慨,有宿儒抄得官員36字廉潔箴言:“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用黃楊木板雕刻后懸掛在東圣堂內。這塊官箴碑猶如懸在科舉入仕者頭上的一盞警燈,警示為官必須遵紀守法,廉潔奉公。從此,直到清朝末年,黎里外出做官者再沒有貪贓枉法。
民國年間,東圣堂是黎里民眾集會的主要場所。1930年開始,這里是“中秋顯寶”的重要場所,一年一度,都確定專題,各富家大戶在此爭奇斗艷,以求自高門第。新中國成立后,東圣堂雖然敗落,不過正殿與趙磻老像依然保存完好,趙磻老塑像背面,安排鰲魚觀音,左右分列紅孩兒與善財童子,香火不斷。直到文革,東圣堂內的趙磻老塑像及觀世音等全部被毀被焚,僅存墻門間、東西兩廂樓和一個正殿。
現在東圣堂是蘇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黎里古鎮管委會已經恢復東圣堂原有規模,重塑趙磻老坐像,讓后人永遠記住這位黎里鎮的奠基者及其歷史遺存。
(本文口述歷史主要由翁惠農、徐楹如與杭州張志民等先生提供,本文由江南時報授權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