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
【專家點評】:汪兆騫談李多寬書法
說到書法,評家常以“技藝”二字格之,但殊不知,“技”可以學,而“藝”卻非靠養不可得,非靠性情和不委流俗的個性不可至。竊以為,書家應先養心,無欲無求得大自在。學書自然靠師承,但師承也不過是外緣,而真正的心緣,便是自己。在多寬生動的書法藝術世界中,“處平守靜”的肅穆氣象撲面而來,仿佛聞到“幽谷芝蘭”的遠香。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世事所累,在一個無關乎利益的自在狀態中,多寬將歲月磨礪和法度打磨在字里。筆墨與觀念,形式與技法,都化解到逍遙的自在之外。“郊寒島瘦”,暗香浮動,直入書家堂廡,自有一派字清人靜、文雅干凈的文人精神。得大自在的多寬,將人生寄托、生命感悟和文化堅守融入書法的魂魄之中,于是在世局嬗替之際,他的潔身獨守彌漫著一種可貴的文化意緒。
多寬如此自在的文化堅守,是一生的學養,也是一種境界。干凈得緊,也風雅得緊。
書法者,不能無法,但終身束縛于成法之中,不見變化,縱使能見丘壑,然神木而無形,類朽木枯枝。而不為法度所縛,非軼法敗度,旨在從法度轉移變化。《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藝術家創造力的自由迸發,不可能完全接受理論概念的規制。當然,藝術的變化,應遵守藝術之法度,須知變化不專主放溢而言,蓋能以法度為變化,不是一變化即為法度,就書法論之,雖其繩墨布置,奇正轉折,自有專門師法。書之道,破牽拘,釋放個性。
多寬書法之師承,之變化,經年苦苦求索,俗歲愈高,愈近天籟。其曾宗法晉唐,師從六朝,作為藝術殿堂的朝圣者,卻敢于“能入能出”。入者,師法也;出者,變化也。守一家之法,宗一門之教,固信服之篤,然有師而無我,有古而無今。恭達先生說:“多寬的書法,從‘二王’切入,更多吸收魏晉的氣息,形成他清遒逸麗、醇古典雅、簡靜沉穩和铦利的書卷風格”。端是剴切道出繼承與發展之辯證關系。
李多寬:中共黨員,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長,江蘇省十一屆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