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書《前后赤壁賦》,又稱《赤壁賦》,為中國十大傳世名帖之一。紙本冊頁,行書,共935字,21幅,每幅21x11.1㎝。趙孟頫(1254~1322) ,字子昂,號松雪,湖州(今浙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德芳之后,博學多才,善詩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賞鑒。書畫成就甚高,開創元代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前后赤壁賦》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后所作,前賦描寫月夜泛舟長江、飲酒賦詩之情景,詩人沉浸于美好景物之中而忘懷世俗之悲歡離合,進而憑吊歷史人物,深慨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現實之苦悶,最后闡發變與不變之理,表達超曠放達之人生態度。《后赤壁賦》意蘊更深,以隱喻言理,帶有夢幻色彩,通過夜游赤壁、勇攀險峰等細節描寫,表達堅持真理之勇氣與積極進取之精神,其深層意蘊仍為莊禪哲學之超曠意識。趙孟頫書寫此作之時為48歲,以王孫身份為異族驅遣,內心之感觸難以言說,時代之變遷難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當時“明遠弟”(此卷跋文中記)求書,內心之感慨借東坡之辭賦予以驅遣,幽情汩汩流淌,奠定全賦婉約凄清、超曠自適之基調,恬然靜謐地宣泄豐富之情感。
此作抒情既從正向切入,又為移情切入,天機湛發,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之語言遣意抒懷,體現符號化之美感特征,書境妍逸靈和。通篇布白疏朗從容,用筆圓潤遒勁,宛轉流美,風骨內含,神采飄逸,極得魏晉風流之遺韻。其特定之人生觀與藝術觀忻合為一,極陰陽而融太和,藝境朗現一派溫潤中和之韻致。透過清逸之線條、靈秀之意象、氤氳之墨彩,似見蘇軾凄清幽邃、堅毅曠達之心靈世界,又見松雪超然蕭散、遺世獨立之風神。
斯品之結體個性鮮明,字形取橫勢,多現扁方形,字多獨立而骨氣俊爽,氣韻相貫。重心多向下移動,豎向筆畫較短,如“壬”“秋”“七”“望”等字下半部筆畫縮短,結體與米芾、黃庭堅行書重心上提不同,而與王僧虔、李邕、蘇軾重心下壓略有相似,對蘇體行書有遺形取神之意。中宮緊收、疏密對比鮮明。筆畫之聚散關系處理甚好,仿佛有一種特有之書卷氣充溢于楮素之中,讀來令人沁心暢神。
此作法度謹嚴,字體秀麗。前賦用筆提按起伏跳動較大,筆道剛勁而略顯生澀,后賦用筆溫潤灑脫,氣定神閑,筆道沉實而稍感圓熟。通觀全幅,筆力遒勁,揮灑自如,細瘦處如畫沙印泥,沉厚處若綿中裹鐵,快捷處牽絲映帶可陸斷犀象,舒緩處雍容端莊若風流雅士。此篇點法甚為特別,姿態繁多,長點短點變化莫測,藏露自如,多取側勢,信手拈來,饒有生趣。通篇字形之大小、結體之妍媸、節奏之疾澀都服從于首行“赤壁賦”三字,抒情跌宕起伏,構成和諧之韻律,收束頓若山安。
趙孟頫早年刻意習古,晚年融會變化,始終用中和之法取法經典,他將鐘繇之質樸渾厚,右軍之瀟灑蘊藉,獻之之恣肆流麗,北海之崛傲欹側,東坡之放逸沉逸,南宮乏率意奇險融入腕底,整合出新,高華而有骨力,流美而不甜膩,形成獨特之藝術風格。
之一
王孫博學亦堪尊,
蕭散高標出俗塵。
文化傳承多奉獻,
難求完璧責斯人。
之二
黃州坡老有知音,
驅遣幽懷發浩吟。
借賦抒情銷塊壘,
靈和高韻暢澄襟。
之三
行中間草意高揚,
逸氣充盈接二王。
韻尚晉人高格調,
淋漓詩意自汪洋。
之四
超然逸氣貫全篇,
意象飄然若散仙。
點線紛繁呈異彩,
芙蓉出水得天然。
(蔣力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