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達藝思之十九
言恭達
▲中華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創舉,是對全人類做出的最偉大的文化貢獻。“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觀,“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發展觀,“和而不同”的文化觀,“以和為貴”的社會觀……“和”文化始終喚醒中華民族全民覺醒的文化信仰。從堯舜時代的“協和萬邦”“燮和天下”,到春秋時期管仲發出了“和合故能諧”的“和”文化先聲,為中華民族“和”文化價值的實現搭起了從個人、家庭到社會的基本框架,也為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制定了基本規則。“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本,從社會倫理、審美心理到民族道統,構筑了中華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同樣也彰顯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文化特質。
▲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先發生于氏族社會,成熟于先秦奴隸社會,發展到漢代有了新的內涵。為了建立內在倫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認為“天”是“理”“道德”或“心性”,這就形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崇尚“和諧”與“中庸之道”。從孔子、孟子一直到宋明理學,發展到王陽明的“心學”,他明確提出了“知行合一”,反對“言過其行”,主張“以知為本”。“圣王合一”是內圣外王合一,即天人合一,此為儒家的人格理想。中國文化儒、道、釋合一,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教治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司馬承禎提出修身七個治要——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此乃最高的終極關懷。因此,信仰是人生特殊的價值需要與精神依托。當今社會存在多種危機,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心靈的沖突……自身心靈的沖突就是精神危機、信仰危機,是“靈魂沒有安頓”。因此,人格理想的追求就是解決心靈的安頓。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學思想是一種建立在修德敬業基礎上的人本主義,它可以通過提高人們作為“人”的內質品德而貢獻于社會;道家思想是一種建立在減損欲望基礎上的自然主義,它可以通過人們順應自然、回歸人的內質本性方面貢獻于社會。儒家的“仁義”與道家的“無為”哲學以及它們“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同樣可以貢獻于人類社會。
▲中國書法蘊含的人格理想是人類的最高理想,藝術創作的心理體驗是書家心靈與原始精神的交融,是對宇宙生命和自我生命的雙重感悟,它是引導社會創建集體人格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精神訴求。中國古代對書法的理解是以人文理念為根本支點,從書法的內在精神到技法體系,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其思想源是老莊的“天人合一”,其審美意趣是“虛靜”“坐忘”。因此,當代書法的歷史使命是中國人文藝術的“元語言”,融合時代精神去構建當代書法藝術語言與視覺圖式。
▲與東方中華農耕民族親近土地的“天人合一”觀相反,西方民族的航海與游牧導致了“天人相勝”觀,人與自然對立,作為主體的人與客觀自然處于不平等地位。所以西方講“科學”,我們講“哲學”。反映在藝術審美體系上,西方求“理”,我們求“神”;西方藝術講“再現”,中國藝術講“表現”……中國與西方不同的民族精神,產生不同的審美意識,形成兩種不同的美學特征和藝術表現方法。
▲一切偉大的藝術作品在空間上都具有民族性,在時間上都具有時代性。吳昌碩談藝時,有詩云“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是“敬天愛人”。歷代優秀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有載沉載浮的人生閱歷,但濟國濟民的入世情懷、文化自覺的品質在他們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