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報賣報!《新華日報》!”手拿油印報紙的報童,奔跑在霧都的街頭高聲叫賣,這樣的場景無數次出現在舞臺和電影中。在抗戰時期,正是這樣一群勇敢的“新華軍里的小尖兵”,與國民黨“軍警憲特”斗智斗勇,才將周恩來總理揭露“皖南事變”真相、印有“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題詞的《新華日報》送到讀者手中……6月12日晚,在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的節目中,《新華日報》報童的故事再現央視。
節目中,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馮俐介紹了該院復排的兒童舞臺劇《報童》。這部劇為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傳統精品復排計劃重點扶持。作品展示了上世紀40年代,一批先鋒少年不畏反動勢力在重慶分發《新華日報》,傳播“皖南事變”真相的動人故事。作品背后不僅是經典再創新,也是一份延續紅色信仰的赤誠之心。
談到《報童》這部經典劇目在新時代復排的意義,馮俐認為這是一個傳承,現在這段歷史,這群人都離我們很遠了,他們當年所做的一切是我們今天的來由,我們應該讓“我們”還記得,應該讓更多的孩子記得,曾經有這么一群人做過這樣的事情,這個就是我們的責任。兒童劇《報童》在1978年已被排成戲劇,拍成電影,為了能夠達到、甚至超越當年的感染力,本次復排在開始立項時,就一直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在演出文本一直保留著原來的風貌和精神的基礎上,以今天的眼光和審美習慣,力求原汁原味地恢復當年的故事和情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的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憑借青春對話歷史的創新視角,以及追尋先輩足跡、感悟初心使命的深刻立意,成為6月央視綜藝頻道的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