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讀史】“三皇五帝”及“炎黃”“炎黃子孫”考述
      2022-09-01 11:18:00  來源:江南時報  作者:束有春  
      1
      聽新聞

        中國遠古至上古時代,具有神話傳說與史跡雜糅特性,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及人類自身、社會發展始初階段的認知水平,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存,值得永久珍藏,更值得后來者從中汲取無窮的智慧與力量。

        一.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神話是古人對宇宙人生的原始思維

        從自然角度看,我們的祖先認為,天與地開始是連在一起的,渾渾沌沌的,就像一只雞蛋。據《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歷紀》載,一天,雞蛋中間出現了一個名叫“盤古”的神奇精靈,只見他一天要變化九次,每天要長高一丈,結果使頭頂的天也日高一丈,腳下的地也日厚一丈。盤古活到一萬八千歲時,天數已極高,地數已極深,并且天是呈現為“陽清”狀,地是呈現出“陰濁”狀。

        盤古終于完成了開天辟地偉業,他那一萬八千丈高的身軀,最后也奉獻給了天與地。據《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載,當盤古快要死的時候,他的氣化成了風云,他的聲音化成了雷霆,他的左眼睛化成了太陽,他的右眼睛化成了月亮,他的四肢五體化成了東南西北四極和五岳,他的血液化成了江河,他的筋脈化成了地理,他的肌肉化成了良田土壤,他的頭發和胡須化成了星辰,他的皮膚上的毛細化成了草木,他的齒骨化成了金石,他的精髓化成了珠玉,他的汗水流淌而化成了雨澤,就連那些飛蟲也是由盤古身上的細菌所變。

        盤古真的是與日月天地同在,與宇宙同在,真的是做到了永垂不朽。天地由盤古開辟、萬物由盤古化身而成,我們的祖先已經解決了宇宙認識問題。

        至于我國國土呈現西部高、東部低、百川東流歸大海的原因,在祖先那里又通過原始思維進行神話表述:天與地之間本來是由一根“天柱”支撐著、地是由一根“地維”即繩子拴系著。到了堯舜時代,共工與顓頊二人爭奪帝位,最后顓頊取勝了。“四兇”之一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用頭去撞倒了不周山。這不周山就是撐天的柱子,位于今天西部地區,從而使盤古開辟的天地出現了“天柱折,地維絕”劇烈震蕩災害現象,撐天柱斷了,系住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出現了“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現象。(《淮南子·天文訓》)現在人們晚上望星空時,西北天空星星多,還有一組明亮的北斗七星;而橫亙在華夏大地上的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五大“水潦”都是這種原因造成,呈由西向東直至注入大海之勢。

        有了天,有了地,有了萬物,那么我們人類自己又是從何而來?我們的祖先又給出了答案:女媧造人。

        這位女媧娘娘長得是人頭蛇身,一天要變化七十次,比盤古一天變化九次厲害得多。盤古開天辟地后卻“未有人民”,于是“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舉以為人”。(《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女媧用黃粘土造人,一開始認真制作出來的人,后來都成了聰明高貴的人了;但她的工作量太大了,有點來不及的樣子,時間一長就有點疲勞犯困了,但造人的任務必須完成,于是她就干脆拿來繩子,沾上黃泥漿子后往上一提就是一個人。雖然造人的速度加快了,但質量遠不如用手一個個做出來的人,那些后來“舉以為人”的人都成了普通一般人。

        女媧造人的神話傳說不僅回答了人是怎么來的問題,同時也巧妙地回答了我們為什么是黃色皮膚“黃種人”問題。

        正是因為有了盤古開天辟地神話,讓宇宙萬物的生存空間有了合理解釋;正是由于女媧造人神話,使這個諾大的生存空間中的陰濁大地上,有了人類這一物種。人類通過神話呈現出的原始思維,讓進入科學時代的人們也會感到溫馨,有一種尋找到“我從哪里來”答案的滿足感。

        二.三皇五帝是古人崇三尚五思維定勢的體現

        人類來到盤古開辟的天地間后,杰出的英雄人物開始出現了,他們帶領人類走出洪荒與蒙昧,使人類不與一般動物為伍,成為靈長類動物中的“靈長”。最為杰出的英雄人物就是“三皇”與“五帝”。

        關于三皇的出現,也經歷了一個由天地人合力到充滿神性的人類單獨呈現的過程。

        始初的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據晉王嘉《拾遺記》描繪,天皇是長著13個頭,地皇是長著11頭,人皇是長著9個頭,但都是龍的身子。

        后來在漫長的衍變過程中,出現了人類自身的三皇,并且說法不一:

        漢代人認為,三皇是會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會畫八卦的“伏羲氏”、會稼穡的“神農氏”,他們都是為人類早期的生存作出巨大貢獻的神人。也有說三皇是指伏羲、神農、火神祝融,這類說法以漢代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為代表。在漢代無名氏所撰《春秋緯運斗樞》中,三皇是指伏羲、神農、女媧。在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中,三皇是指伏羲、神農、黃帝。到了唐代,司馬貞在《史記補·三皇本紀》中認為,三皇是指伏羲、女媧、神農。

        在眾多三皇人物中,出現了黃帝,炎帝即是那位神農氏。在古人字典里,“炎帝神農氏”是同一所指,時而分稱,時而合稱,如同黃帝也經常稱“軒轅氏”、合稱為“黃帝軒轅氏”一般。

        由上可見,所謂“三皇”,實際上至少已有九位神話人物出現在神譜名單里面了,之所以每次只取三位來尊奉,應該是反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樸素宇宙觀,體現了古人“崇三”習俗,體現了古人即已形成的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三段論”式邏輯推理思維定勢。中國古代神話的發達,與道家思想最為密切;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在儒家思想中神話內容較少。

        關于“五帝”又是指哪五位?

        早在戰國時期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中,已經出現了“五帝”身影,他們以神的身份供詩人在浪漫想象中驅使。如《遠游》中有“軒轅不可攀援兮”“指炎神而直馳兮”等句。五位神中,軒轅黃帝居中,其他四位神是東方太皞、西方蓐收、南方炎神(炎帝或祝融)、北方顓頊。東漢王逸在注解《惜誦》“五帝”時認為:“五帝,謂五方神也。東方為太皞,南方為炎帝,西方為少昊,北方為顓頊,中央為黃帝。”在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作為重要傳記對象的“五帝”是指黃帝、顓頊、帝嚳高辛、唐堯、虞舜五位。

        一直到唐代,仍然存在祭祀五帝習俗,但五帝組合又有不同。

        據《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記載:唐武德、貞觀年間的禮儀制度規定,神祇大享之外,每歲立春之日,祀青帝于東郊,帝宓羲配,勾芒、歲星、三辰、七宿從祀。立夏,祀赤帝于南郊,帝神農氏配,祝融、熒惑、三辰、七宿從祀。季夏土王日,祀黃帝于南郊,帝軒轅配,后土、鎮星從祀。立秋,祀白帝于西郊,帝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立冬,祀黑帝于北郊,帝顓頊配,玄冥、辰星、三辰、七宿從祀。顯然,這里的五帝變成了青帝、赤帝、黃帝、白帝、黑帝。

        由此可見,在古籍記載中,先后有十幾位神話人物出現在了“五帝”行列中。但每次作為“帝”級來尊奉的只能是五位,反映了古人東西南北中“五位”、金木水火土“五行”、宮商角徵羽“五音”、青黃赤白黑“五色”、酸甘苦辛咸“五味”、仁義禮知信“五常”、溫良恭儉讓“五德”、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典”、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亦稱:公侯伯子男)“五禮”、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五服”等“尚五”哲學思想。

        在這些神話式人物中,有的名稱在后世文獻中有不同寫法,但發音相同接近。如“伏羲”亦作宓犧、庖犧、伏犧、伏戲、庖羲、炮犧,我們在閱讀古文獻時須十分注意。也正是這位伏羲神,在神話傳說中,又與造人補天的女媧結為夫婦,繁衍人類了,所以在漢代畫像石中,經常將他們的形象塑造成人首龍身并作交尾狀,他們還被人世間作為“高禖神”即主持婚姻生育的神來祭拜。

        三.三皇五帝神性光環起護佑生民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人那里,除三皇五帝外,有時還出現“三王”概念,“三王”應該是指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了。如《魏書》卷五十四《高閭列傳》記載,高閭在頌表中有:“臣聞創制改物者,應天之圣君;齷齪順常者,守文之庸主。故五帝異規而化興,三王殊禮而致治,用能憲章萬祀,垂范百王,歷葉所以挹其遺風,后君所以酌其軌度。”這里的“三王”應是指夏啟、商湯、周文王。

        高閭又寫道:“茫茫太極,悠悠遐古。三皇創制,五帝垂祐。”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皇五帝在北方已經得到廣泛傳誦。因為將“三皇”“五帝”合稱的,亦可在《魏書》卷五十三《李孝伯列傳》中可見,其中有:“且鬼神之名,皆通靈達稱,自百代正典,敘三皇五帝,皆號為鬼。天地曰神祇,人死曰鬼”。可見在古人心目中,三皇五帝還是人,他們死后也會變成鬼。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魏人之所以對三皇五帝如此熟悉和重視,與他們認祖歸宗的尋根情節有關。

        《魏書》卷四上《世祖紀》記載:公元428年八月,拓跋燾東幸廣寧,臨觀溫泉,“以太牢祭黃帝、堯、舜廟。”

        北魏人為何祭拜黃帝等,《北史》卷一“魏本紀”中給出了答案: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建立鮮卑國。其后,世為君長,統治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時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因為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音,謂后為“跋”音,故以“托跋”(亦作“拓拔”)為氏。他們建有專門祭祀黃帝、唐堯的祠廟,還在太學中祭拜孔子,并以顏回配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五年(491年)二月丁酉,詔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王于洛陽。

        三皇五帝在北國人心目中、尤其是統治者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起著尋根與護佑蒼生的作用。

        又據《南齊書·高帝本紀上》記載,宋順帝劉準于公元479年禪讓帝位給蕭道成,其策命書中有:“伊太古初陳,萬物紛綸,開耀靈以鑒品物,立元后以馭蒸人。若夫容成、大庭之世,宓羲、五龍之辰,靡得而詳焉。自軒黃以降,墳索所紀,略可言者,莫崇乎堯舜。”《梁書·武帝本紀上》記載:南齊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502年)四月在齊梁換代的廷策書中亦有:“咨爾梁王:惟昔邃古之載,肇有生民,皇雄、大庭之辟,赫胥、尊盧之后,斯并龍圖鳥跡以前,慌忽杳冥之世,固無得而詳焉。洎乎農、軒、炎、皞之代,放勛、重華之主,莫不以大道君萬姓”。《陳書·高祖本紀上》載:公元557年(梁敬帝蕭方智太平二年,陳武帝陳霸先永定元年)十月辛未,“梁帝禪位于陳”,其廷策中又有:“自羲、農、軒、昊之君,陶唐、有虞之主,或垂衣而御四海,或無為而子萬姓,居之如馭朽索,去之如脫敝屣。”

        由上可見,三皇五帝亦已在南國人心目中、尤其是統治者心目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其護佑生民及為后世統治者垂范作用更加明顯。

        到了大一統的隋唐時代,人們對三皇五帝的尊奉一如既往。

        《隋書》卷五十七《薛道衡列傳》記載,薛道衡所上《高祖文皇帝頌》中有:“羲、軒已降,爰暨唐、虞,則乾象而施法度,觀人文而化天下,然后帝王之位可重,圣哲之道為尊。夏后、殷、周之國,禹、湯、文、武之主,功濟生民,聲流《雅》《頌》。”《舊唐書》卷四十五《輿地志》記載,太常崇文館學士校書郎楊炯奏議,其中有“古者太昊庖犧氏,仰以觀象,俯以察法,造書契而文籍生。次有黃帝軒轅氏,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垂衣裳而天下理”;《舊唐書》卷五十三《李密列傳》有:“自元氣肇闢,厥初生人,樹之帝王,以為司牧。是以羲、農、軒、頊之后,堯、舜、禹、湯之君,靡不祗畏上玄,愛育黔首,乾乾終日,翼翼小心,馭朽索而同危,履春冰而是懼”。其對三皇五帝敬仰膜拜之情結,歷歷在目。

        無論華夏大地上經歷過多少次戰火洗禮、分分合合,歷代人們對三皇五帝的尊奉之情在任何時候都是飽滿的、一致的,因為三皇五帝不僅是華夏民族共同祖根主脈所在,其神性威力更可以帶來庇佑生靈、穩固江山的精神支柱作用。如果說華夏民族有信仰,對三皇五帝崇拜就是最好的注解。

        四.炎黃二帝在時光流逝中被逐步植入民族記憶最深處

        中國文化在遭遇秦朝大火以后,損失慘重;幸虧到了漢朝文景時期,朝廷開展了全國性文化搶救工程,號召百姓“獻書”,對流散民間的古籍進行搜集整理和傳授,使秦以前的中國文化、尤其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獲得了重新整理與傳承,使古老的華夏文化獲得涅槃新生。

        隨著黃老道家思想及神仙思想的出現,人們在注重典冊史跡整理的同時,對古代神話傳說也給予了高度重視與整理校注,使我們有幸能夠閱讀到《尚書》《山海經》《楚辭》等,更有幸閱讀到漢淮南王劉安撰的《淮南子》等。中國神話傳說主要產生于先秦時期,但得到及時保護傳承的還是在漢代。

        中國神話傳說的另一個發達時期應該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時期,全國曾有過一次重大“考古新發現”,這就是在汲郡(今河南汲縣)發現的戰國魏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竹書,被稱為“汲冢竹書”。這批竹書經過當時著名學者束皙等人整理后,使《竹書記年》《穆天子傳》等珍貴文獻得以重見天日,為我們今人留下了寶貴文化遺產。

        傳為戰國時期人物所作的《穆天子傳》一書,記載了周穆王姬滿駕八駿西巡天下,行程三萬五千里與西王母會面等事,里面保留了大量神話傳說內容。另外,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體”小說開始大量呈現,如托名漢代東方朔的《神異經》、張華的《博物志》、托名班固的《漢武故事》《漢武帝內傳》,東晉干寶的《搜神記》、舊題曹丕的《列異傳》、葛洪的《神仙傳》、托名陶潛的《后搜神記》等書,使中國神話及其仙話傳播在魏晉時期再現高峰。

        正是在歷史文獻和神話故事中,我們可以尋找到神人足跡,也可以窺視到古人對上古神話英雄的認知情況,人們的思維也經歷了一個由三皇五帝到最后濃縮為“炎黃”或“黃炎”二帝的過程。

        從文獻記載看,最早出現詞語是“黃炎”而不是“炎黃”,人們的習慣也經歷了一個由“黃炎”到“炎黃”的過程。

        《國語·周語下》“有夏雖衰,杞、鄫猶在;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絕后無主,湮替隸圉。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后也”。

        《史記·封禪書》載:“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這里的“吳陽”是地名,在西岳華山之南,有祭祀場所曰“武畤”,且分上畤、下畤,分別祭黃帝、炎帝。這應該是將黃帝與炎帝并列祭祀的最早記載了。

        《后漢書?馬融列傳》記載,校書郎中馬融于元初二年(115年)曾寫有《廣成頌》一文呈上,以作諷諫,其中就有“自黃炎之前,傳道罔記;三五以來,越可略聞”句。

        但將“黃炎”稱為“炎黃”的,在漢代亦已存在了,說明當時人們對黃帝、炎帝并稱時,存在隨意性。如《漢書·魏豹田儋韓王信傳》贊詞中就有:“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耗盡,而炎黃唐虞之苖裔,尚猶頗有存者”。這里應該是“炎黃”連稱最早記載了。說明炎帝黃帝的苖裔雖歷經無數戰火殺伐,但炎黃種族仍然在頑強地發展壯大著。

        一直到隋唐時期,人們心目中仍然不忘“三皇五帝”,只是開始逐步將崇拜的對象集中到炎帝、黃帝二帝身上,并且以單獨歌頌黃帝居多。但在稱謂組合上,雖說集中在兩個人身上,但表現又呈多樣性:

        有時會出現太昊與炎帝并列,如《南齊書?百官志》有“建官設職,興自炎、昊,方乎隆周之冊,表乎盛漢之書”。

        有時會出現伏羲與黃帝并列,如《陳書·高祖本紀下》“五勝相推,軒、羲所以當運”、《陳書·周弘正列傳》有“撝謙之象,起于羲、軒爻畫,揖讓之源,生于堯舜禪受,其來尚矣”句。

        有時會出現黃帝與顓頊并列,如《舊唐書》卷七十八《于志寧列傳》有:“伏惟陛下纂圣升祚,繼明御極,追連、胥之絕軌,蹈軒、頊之良規”句。

        真正將“炎黃”二帝并列、作為一個單獨詞語、作為一個概念出現在史籍中的,漢代開始出現,到南北朝至隋唐漫長時期,開始逐步定型。

        《宋書·周朗列傳》有:“今天子以炎軒之德,冢輔以姬、呂之賢,故赫然發怒,將以匈奴釁旗,惻然動仁,欲使余氓被惠”。句中的“軒”就是指軒轅黃帝,“炎軒”就是“炎黃”,這應該是“炎黃”最完整的組合了。

        《舊五代史?梁書?末帝紀下》記載,貞明六年(920年)夏四月己亥,制曰:“王者愛育萬方,慈養百姓,恨不驅之仁壽,撫以淳和。而炎黃有戰伐之師,堯舜有干戈之用,諒不獲已,其猶病諸。”這是“炎黃”最純粹的組合了。

        嗣后,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序》中也出現了“炎黃二帝雖則相承”句。

        “炎黃”一詞,在唐代已經開始全面流行。

        由于炎黃二帝的“阪泉之戰”是三皇五帝時代的著名戰役,又是黃帝統一華夏的決勝性戰役,所以在后人的記憶中,將“炎黃”聯稱,也是時間之樹結出的語詞碩果。“炎黃”既指兩個人,又指一群人,又代表不斷走向融合統一的華夏民族;最終,“炎黃”成為一種具有強大磁場與號召力的、代表華夏民族的文化符號。

        五.“炎黃子孫”概念應由孫中山先生最先提出

        從“三皇五帝”到“炎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最先關注的是作為一個整體集群形象而展現的民族自豪,作為中國文化源頭發軔階段而呈現的燦爛輝煌與不朽。但從種的繁衍、姓氏變化角度去審視三皇五帝及其子孫,司馬遷的《史記》已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信息。

        在后世歷史文獻中,《新唐書》卷一百七《呂才列傳》又給我們提供了重要信息,再次體現了人們對炎黃后裔發展情況的重視。其《卜宅篇》有:“按《堪輿經》,黃帝對天老,始言五姓。且黃帝時,獨姬、姜數姓耳,后世賜族者寖多,然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本之姬姓,孔、殷、宋、華、向、蕭、亳、皇甫本之子姓。至因官命氏,因邑賜族,本同末異,叵為配宮商哉?”這段文字是在《史記》所載黃帝有14個兒子得12個姓基礎上,是又一次裂變與升華。

        黃帝“姬姓”,《史記·周本紀》有載。“子姓”在《史記·殷本紀》中有載。舜帝封商王朝始祖殷契于商這個地方后,“賜姓子氏”。姓氏不分現象從《史記》中已經出現,而《史記》中的“子氏”到唐代人的語言中又變成了“子姓”。子姓又裂變出了孔姓、殷姓、宋姓等,他們都是契的后裔,也即帝嚳暨黃帝的后裔。

        關于炎帝后裔姓氏裂變,應與黃帝后裔發展情況相同,并且成為華夏民族的主體成員構成。正因如此,在“炎黃”語詞基礎上,隨著歷史的發展而出現了“炎黃子孫”語詞,且這種由語詞轉換成的概念愈來愈深入人心。

        但具體何時出現“炎黃子孫”一詞,目前似可從孫中山先生在民國時期發表的言論中去尋找到答案。

        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久,于1912年2月11日《致章太炎函》(見《孫中山全集》第二卷),信函中指出:“自金輪失馭,諸夏沉淪,炎黃子姓,歸于臺隸。天佑厥衷,人神奮發,禹域所封,指顧奠安,實賴二三先達啟牗之功。”這里首次出現了“炎黃子姓”概念,但還不是“炎黃子孫”。

        1923年8月15日,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全國學生評議會上發表演說(見《孫中山全集》第八卷),他又說:“大家知道,日本強了,我們為什么不能強呢?學生諸君,切勿自餒!我們是黃帝的子孫,要素強大,行乎強大。”這里雖單獨稱黃帝一人,但出現了“黃帝子孫”字樣。如果我們將他的講話和書信結合起來觀察分析,不難發現,“炎黃子孫”概念已經可以順理成章形成。由于孫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與政治影響力,通過他的宣傳,“炎黃子孫”這一完整的概念在民國時期已逐步深入人心,產生并至今仍在產生著巨大政治影響。

        孫中山先生當年為了鼓勵國人“同心協力,廢滅韃虜清朝,創立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中華革命黨盟書》,1910年二月中旬,《孫中山全集》第一卷)率先提出了“炎黃子孫”概念,對華夏民族振興無疑起到了號角作用,從徹底推翻封建王朝那一刻起,“炎黃子孫”已經成為華夏兒女共同擁有的神圣光環。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無論是身處祖國內地和香港澳門臺灣,還是身處海外,由“土德”“火德”共同培育鍛造出來的我們,永遠是血濃于水的炎黃子孫一家人。

        束有春 

      2022年9月1日于金陵四合齋

      標簽:黃帝;三皇五帝;盤古
      責編:李蕓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 小泽玛利亚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美女脱了内裤张开腿让男人桶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www.91.av| 日日夜夜天天操| 亚洲va韩国va欧美va|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国产ts最新人妖在线|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大地资源在线资源官网|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动作大片| 最近中文字幕无吗高清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直播在线观看视频| z0z0z0另类极品| 国模冰冰双人炮gogo|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日本人内谢69xxxx|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激情网站在线观看| 啊灬啊别停灬用力啊呻吟| 黄色一级电影免费|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 欧美一级黄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中老年妇女精品| 黄页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99ee6热久久免费精品6|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专区亚洲AV|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