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我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習近平總書記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的報告高屋建瓴、立意高遠,特別是報告第八部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令我深感振奮、倍受鼓舞。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才能理直氣壯、自豪地去挖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真正實現文化自強,才能展現民族精神的志氣、底氣和骨氣,才能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剛結束,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陽考察殷墟時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系。”“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習近平總書記這次考察,立足新征程,傳遞鮮明信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中國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根系中華民族精神命脈,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文化思維和美學特征。以漢文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尺幅天地,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基因,記載著蓬勃充盈的歷史進程,書寫著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積淀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心理,蘊含著巨量的藝術審美信息。中國歷代優秀書法作品以其筆墨形象展現中華氣度,闡釋中華美學,書寫中國風、中國味、中國情。那些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民族風骨,具有正大氣象的時代華章,正是我們今天需要閱讀和欣賞的經典。在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中,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自強,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中華審美原則。要古為今用,守正出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為一名入黨47年的老黨員,一名連續參加四屆黨代會的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帶領廣大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是我終身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近年來,中國書協和江蘇省書協團結老中青書法家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舉辦了一系列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新時代的大型書法展覽,立足“蘭亭獎”、“紫金文化獎”、“江蘇書法獎”、“名師帶徒”工程推出了一大批書法人才,堅持書法為人民服務的方向,長期文化惠民,面向基層,將書法寄情抒懷的藝術表達方式與記言錄史的社會功能相結合,文本呈現形式與時代表達內涵相融合,書法家主題創作與社會生活相貼合,推出精品力作與展陳中國風格相契合,打造了具有人民性、時代性、專業性的主題藝術盛宴,是書法家用翰墨記錄歷史、謳歌時代、書寫人民、贊美英雄、錘煉自身的生動寫照。這幾年,我參加了中國文聯組織的“崇德尚藝”巡回宣講,先后去過二十多個省市邊陲,與基層文藝工作者和愛好者面對面交流,讓我真切感受到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懷有的巨大熱情,感受到文藝事業在祖國大地上的繁榮景象。
孫曉云(前排右二)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上
奮進新時代,奮斗新征程。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新時代文藝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擘畫了宏偉藍圖。書法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發揮江蘇歷史悠久的文化優勢,創作更多雅俗共賞、具有正大氣象的作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要用手中的毛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書法更多地進入學校、家庭、廳堂以及各種公共場所,成為中國人每天必須接觸的日常生活內容,讓優美的中國字一筆一劃傳遞中國精神,讓書法潤物細無聲涵養中國人的心靈,讓書法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標志,成為社會文明的時代風尚,成為中國特色的閃亮名片。
我將與全國全省書法工作者一道,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凝心聚力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持續立足中華傳統文脈探源,腳踏實地推動書法事業高質量發展,承傳中國傳統書法,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新征程中書寫新時代的新篇章。
(作者孫曉云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