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鉤懸腕,墨色調勻,中鋒勾勒,側鋒皴擦,中側并用,描摹出遠處的山峰、近岸的礁石、奔騰的江水以及江面上點點漂浮的白帆。
這是畫家創作于上世紀60年代的一幅山水畫,畫家乃當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畫中所畫即是他的家鄉——今浦口區橋林街道林蒲社區的實景。
初冬時節,我們一行前往林蒲社區去游訪。從烏江街浦口一側出發,沿駟馬河一路向東,河兩岸紅、黃、綠各色樹葉,色彩斑斕。一只白鷺自葦叢中驚起,脖子彎成一道優美的弧線,扇動著翅膀,一下,兩下,三下……然后緩緩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消逝于水天之間。
遠處牛聲哞哞,伴以清脆的蘆笛,讓人仿佛置身于詩的意境中。
“遠牧牛,繞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饑烏啄牛背,令我不得戲垅頭……”這是唐代詩人張籍少年時期寫下的一首詩,詩人出生在林蒲,詩中描寫的正是中唐時期林蒲的風貌。
駟馬河向東不到5公里是駟馬河公園,這里是駟馬河匯入長江的入江口。公園內有一座小山丘,山丘上矗立著一尊絳紅色的雕塑品,如一葉紅帆,又似一翼鳳羽,待到近處才發現,它原來是一件戰袍,相傳是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敗走烏江時落下的,千百年來就在這里吟唱著歷史的悲歌。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這首追思詩就鐫刻在戰袍的基座上。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代“詩豪”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借燕子的棲巢,慨嘆世事的滄桑變化。詩人之前并未去過烏衣巷,相傳他就是站在林蒲的小山丘上,踮起腳尖,跂而望之,逌爾生思,欻然有得,寫下這組膾炙人口的《金陵五題》的。
駟馬河公園是個讓人懷古的地方。立此戰袍下,面對著大江,于山水間與時空對話,聆聽歷史的回響;于光影斑駁里和先賢交談,感受詩文的具象。
繼續往南走,便到了林蒲的另一個景點——林散之故居。故居左側是一排排的石刻,石刻上刻錄著林老的詩詞及書法作品。林老的筆墨曲處見直,圓中寓方,濃纖長短適度,燥潤枯濕合宜。北京《瞭望》周刊47期曾發表過《草圣遺風在此翁》的評介文章,“草圣”之名自此傳頌四方。“意在筆先,字居心后”,林老在他的書法作品中道出了他成圣的秘訣!
菊花壇里菊花正開,菊香、墨香交織在一起,令人迷醉。園中筆塔上記錄著林老的生平。以筆為塔,古未有之。“雄筆映千古,巨川非一源”!林老仙逝后趙樸初先生送去的挽聯,是對林老藝術人生的高度評贊,筆塔就像一個驚嘆號矗立在“草圣書鄉”。
悠悠文史長河,當它流經文都金陵西南之林蒲古村落時,一波又一波清麗的浪花即被卷起,置身于此,你會被她濃郁的書香墨韻所浸染,讓你忍不住地想去觸碰她的古老,賞詠她的迥韻,流連她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