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兩宮太后“垂簾聽政”,“顧命八大臣”擅權遭殃。
“兩宮太后”同時“垂簾聽政”現象,歷史上極為罕見,但在清王朝出現了。
“兩宮太后”同時又“二度”垂簾,歷史上更是極為罕見,可能就是唯一,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種現象也在清王朝出現了。
“兩宮太后”同時指的就是兩個人: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她們聯袂在清王朝末期的舞臺上,上演了一段“誰說女子不如男”的歷史劇,以婦人之軀去竭力挽救延緩清王朝式微的命運。這個歷史劇的時空,主要在清王朝咸豐皇帝去世后的清穆宗同治皇帝和清德宗光緒皇帝時期。
這一切,還得從咸豐皇帝臨終托孤、起用“顧命八大臣”說起。
一.咸豐皇帝遭“陽九之運”,熱河行宮竟成魂歸地。
咸豐皇帝全名“愛新覺羅奕詝”,是道光皇帝第四個兒子,也是清王朝第七位皇帝。早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帝就采用皇室立儲“家法”,將未來皇位繼承人的名字用硃筆寫好,再緘封珍藏;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丁未,道光皇帝龍體“不豫”,宣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以及軍機大臣穆彰阿等,由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鐍(jué)匣,宣示御書”,將事先由皇帝用硃筆寫好、珍藏在囊匣中的名單正式對外公布。只見上書“皇四子立為皇太子”幾個硃紅大字,奕詝被立為皇太子。
道光皇帝于當天就在圓明園慎德堂駕崩,奕詝順利即位,時年20歲。第二年即公元1851年,新皇帝奕詝始改年號為“咸豐”,世稱“咸豐皇帝”。
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國門已被西方列強踹開,長期閉關鎖國、妄自稱大、養尊處優的大清王朝還處于不適應,招架不住情形。道光皇帝雖然恭儉寬仁,但遭遇到了比歷史上僅在華夏版圖四周出現的“蠻夷戎狄”更加難以對付、擁有堅船利炮的英、法“外夷”,大清王朝有了“宵旰”之憂。
更為糟糕的是,也就在道光皇帝與咸豐皇帝交接棒、道光皇帝尸骨還未入土的1850年五、六月,“廣西會匪”起義造反加劇。加之“捻軍”等被冠以“匪”字的地方武裝“作亂”現象不斷涌現,20歲的咸豐皇帝剛榮登大寶,不僅要料理好道光皇帝“大行梓宮”后事安葬事宜,同時面對的將是比他父親道光皇帝更為嚴峻的內憂外患局面。
據《清史稿·文宗本紀》記載,咸豐皇帝曾下詔廣西巡撫鄭祖琛:“廣西會匪四起,應時捕剿,疏報勿得諱飾”。但到了六月,“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起事”,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暴發。
由于洪秀全的太平軍“賊勢蔓延”,咸豐皇帝在1850年八月,任命向榮為廣西提督,與鄭祖琛一道“剿賊”;到了九月,又調集湖南、云南、貴州三地的兵力二千多人去剿滅太平軍,并鼓勵民間紳民“舉辦團練”以自衛;接著,又派虎門燒煙的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西剿賊,并且撤了辦事不力的鄭祖琛的職,任命林則徐為廣西巡撫。誰知到了十一月庚子日,“欽差大臣林則徐道卒”,林則徐死于赴廣西“剿賊”途中。緊接著,咸豐皇帝又任命周天爵為廣西巡撫,命前兩江總督李星沅為欽差大臣,赴廣西“剿賊”。當初,向榮任廣西提督時,每勝一次,獎賞士兵白銀各一兩,所以能夠取得“連勝”;李星沅到了后,減為白銀三錢,結果是“眾兵嘩然,誓不出戰”,致使洪秀全農民起義軍發展壯大。
到了咸豐元年(1851年)閏八月,洪秀全在攻陷廣西永安州后,占據此地,建立“太平天國”政權。到了咸豐二年三月,盤踞永安州的太平天國軍隊“全數東竄”,向全州、永州、永福、義寧等地進發,很快占領了岳州、武昌、漢口,占據了長江中游戰略要地。到了咸豐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軍乘戰船,利用長江水勢,順流而東,向安慶、江寧方向而來。到了二月,“賊陷江寧,將軍祥厚、提督福珠洪阿等死之”,今日之南京被太平天國占領,從此,南京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劫難。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英國與法國趁太平天國暴亂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為由,聯手進攻清朝政府。僧格林沁拒戰屢屢失利,朝廷又派遣大臣桂良等前往議和。但英法聯軍已經逼近京城附近的通州,最后打進北京城。英法聯軍焚毀“夏宮”圓明園,我國上至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珍貴文物被掠奪,數量約有150萬件。
由于清軍屢敗,難以戰勝敵人,咸豐皇帝在倉猝之間,決定“幸熱河”,到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內),離開京城,以防不測。雖然當時有許多朝廷大臣力爭不可,但在時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兼都統的肅順“贊畫”下,咸豐皇帝還是離開了京城,留下恭親王奕訢主持與英法談和之事。
誰知到了第二年即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秋七月,咸豐皇帝龍體不適,且愈來愈嚴重,自知大去之期臨近,但接班人問題還沒有像祖父輩那樣御筆硃書、藏之鐍匣,而“上已不能御硃筆,諸臣承寫焉”。咸豐召來王大臣承寫硃諭,詔立只有虛6歲的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指定為皇位接班人。咸豐皇帝在熱河行宮駕崩,走完了他年僅31歲的生命歷程,雖正值青春年華,惜處于“外強要盟、內孽作亂”的多事之秋,奄忽十一年,身無一日寧。
當時,恭親王奕訢代表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因此得到了英法侵略者的歡心,敵軍漸退。留在京師的王大臣們都“呼請回鑾”,希望咸豐皇帝盡早回京,但卻遭到了已經榮升為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的肅順的反對,理由是“敵情叵測”,皇帝回京不安全。
肅順當時扈從皇上離開京城,來到熱河行宮,這里的大事小事“一以委之”,也使他后來能成為顧命大臣。肅順不同意皇上回京,皇上就不能回京,致使皇上最后竟駕崩于熱河行宮。在京眾大臣對肅順阻攔咸豐皇帝回鑾的行為表示不滿,這也為他后來被斬埋下了伏筆。
二.顧命八大臣“專擅”,兩宮皇太后終得“垂簾”。
咸豐皇帝在行宮駕崩,接班人是個只有6歲的“兒皇帝”,歷史上的托孤現象再次出現。據《清史稿·穆宗本紀》記載,清文宗即咸豐皇帝在“疾大漸”時,召來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載淳即后來的同治皇帝為皇太子,同時命這八位大臣“贊襄政務”,史稱“顧命八大臣”,其中,肅順與端華還是兄弟倆。
為了控制八大臣的權限,咸豐皇帝在病逝前,又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即后來的“慈安太后”一枚“御賞”印章,授予皇太子載淳一枚“同道堂”印章,但“同道堂”印章卻由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即后來的“慈禧太后”掌管,因為她是同治皇帝載淳的生母。同時規定:顧命大臣擬旨后,要分別蓋上“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印章才能生效。這兩枚大印分別由兩位皇太后掌管著,使八大臣與兩宮太后之間形成相互制衡效果。這樣做也容易引發矛盾斗爭,便于皇上從中調停,這是統治者慣用的統御術。
矛盾很快就出現了,在還沒有離開熱河行宮、咸豐皇帝尸骨未寒時,顧命八大臣的厄運就已經來臨。
據《清史稿·后妃列傳一》記載,慈安皇太后即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其父鈕祜祿·穆揚阿,曾任廣西右江道道臺。初入事文宗即咸豐藩邸,到了咸豐二年二月,被封貞嬪;五月,進貞貴妃,但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到了十月,立為皇后。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時,她“從幸熱河”,隨咸豐皇帝一道逃往熱河。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穆宗(同治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慈禧皇太后即孝欽顯皇后,葉赦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臺惠征的女兒。咸豐元年,以秀女被選入宮,號懿貴人。因得咸豐皇帝寵幸,1854年進封懿嬪。咸豐六年三月庚辰,生下穆宗即同治皇帝,進懿妃;咸豐七年,進懿貴妃。咸豐十年,與鈕祜祿氏慈安一道“從幸熱河”。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穆宗即位,與孝貞顯皇后并稱為皇太后。
事實上,“顧命八大臣”們并沒有機會行使贊襄政務的權利,到了咸豐十一年的八月份,還在熱河行宮時就,兩宮太后與八大臣的矛盾就開始激化了。
在兩宮太后能否“垂簾”問題上,受到了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等“贊襄政務王大臣”阻礙,出現所謂八大臣“擅政”現象。這時,御史董元醇出來講話了,他極力呈請兩宮太后權理朝政,“請皇太后權理朝政,簡親王一二人輔弼”,即由皇太后來主持朝政,同時再選派皇族中的一兩個親王來輔佐。這種做法是徹底否定了咸豐皇帝生前做出的決定。
期間,兩宮太后曾“召載垣等入議”,載垣等人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先例而“難之”,堅決不同意。兵部侍郎勝保及大學士賈楨等又先后上疏,希望倆太后能垂簾聽政,但載垣、端華、肅順等仍然進行抵制。
御史董元醇的建議遭到了載垣等八大臣的駁飭,對擅自改變老皇帝諭旨的行為進行抵制。據《清史稿·宗室肅順、穆蔭列傳》記載,當時“肅順等梗其議,擬旨駁斥,非兩宮意,抑不下;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雙方相持逾日,不能達成一致。兩宮皇太后與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激烈辯論。八大臣“嘵嘵置辯,已無人臣禮”。據《越縵堂國事日記》記載,肅順等人恣意咆哮,“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于涕泣,遺溺后衣”,小皇帝嚇得尿褲子了。兩宮太后執理不讓,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相持愈日,卒如所擬。
此外,肅順等人“又屢阻回鑾”,阻攔大行皇帝即咸豐的梓宮還京。兩宮太后慈安、慈禧在危難時刻,想到了留守京師的恭親王奕訢,她們要聯合恭親王來對付“八大臣”。奕訢因皇兄溘然離世,“聞喪奔赴”熱河行宮,獲準同兩宮太后會面。兩宮太后“為言載垣等擅政狀”。他們“乃密定計”,準備在“奉大行皇帝梓宮返京師”途中下手,捉拿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奕訢在熱河行宮滯留六天,盡量在肅順等人面前表現出平和姿態,以麻痹了顧命大臣。
咸豐十一年九月,兩宮太后與同治小皇帝“車駕還京”。兩宮太后被分別上尊號,“上母后皇太后徽號曰慈安,圣母皇太后徽號曰慈禧”。小皇帝同時尊皇后鈕祜祿氏為“慈安”皇太后、圣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后。孝欽、孝貞,兩后并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以別之。
緊接著,倆太后向朝廷大臣宣示肅順、載垣、端華等不法狀,下王大臣議罪。最后“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解載垣、端華、肅順任,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軍機。命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按律核奏”。同一天,奪載垣、端華、肅順爵職,“逮問議罪”,并派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將不在京城的肅順押解回京。
這時的肅順還在護送文宗(咸豐)梓宮回京途中,對自己要遭不測還一無所知。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前往秘密逮捕肅順時,在密云縣遇到了肅順的護送梓宮隊伍,他們利用夜晚,“就行館捕之”,在肅順住宿的旅館將其抓捕。肅順當時是“咆哮不服”,最后被用械棍將其捆綁押走,關進了京城專門為皇室犯罪成員準備的“宗人府獄”。
肅順關押到監獄時,發現載垣、端華早已在此,恨得咬牙切齒,怒吼道:“早從吾言,何至今日?”而載垣卻反過來怪罪肅順,說:“吾罪皆聽汝言成之也!”意思是說,我們都因聽了你的話才釀成今日之大禍。
到了冬十月丙辰,倆太后又以皇帝的名義,命咸豐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并由他繼續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林、詹事、科道“按律核奏”,呈報兩宮太后。緊接著,議政王奕訢等擬請,將載垣、端華、肅順“照大逆律凌遲”;載垣、端華、肅順三人“罪皆凌遲”,判處死罪。兩宮太后以皇帝名義下詔,內容有:“擅政阻皇太后垂簾,三人同罪;而肅順擅坐御位,進內廷出入自由,擅用行宮御用器物,傳收應用物件,抗違不尊,并自請分見兩宮皇太后,詞氣抑揚,意在構釁,其悖逆狂謬,較載垣、端華罪尤重。”最后,詔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于市,褫(chǐ)奪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職;穆蔭被遣戍軍臺,發配新疆。因咸豐十一年(1861年)是“辛酉”年,故又稱“辛酉事變”。
肅順因為平素喜攬權立威,數興大獄,社會輿論早已對他不滿;加之他曾上奏朝廷,要求“減八旗俸餉”,致使朝廷官府中有許多“八旗”出身的人對他怨恨不滿,所以在對肅順用刑時,“道旁觀者爭擲瓦礫,都人稱快”。雖然如此,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在大清王朝,像肅順這樣能夠主動刀刃向內、減輕國家負擔的宗室王大臣還是有的。
但是,作為宗室王大臣,肅順因竭力慫恿咸豐皇帝離開京城到熱河行宮避難,其行為在當時就引起許多朝臣不滿;其作為在熱河行宮全面負責統籌協調各項工作的宗室王大臣,并沒有做到讓皇帝身邊的兩位皇后滿意,還犯了“擅用行宮御用器物”之大不敬;在咸豐皇帝臨終前被“顧命”而又不能與兩宮太后同道合力,搞權力之爭,也是一種不能擺正位置、擅權專權的典型體現。
在朝臣“顧命”史上,清朝“顧命八大臣”雖人多勢眾,但最后卻落得自取滅亡下場,這也預示了封建世襲制、家天下的國家體制即將走到了盡頭。
到了咸豐十一年的十一月乙酉朔,“上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此時的慈安皇太后年僅25歲,慈禧皇太后年僅27歲,恭親王暨議政王奕訢亦只有30歲。只有6歲的小皇帝載淳,成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金色擋箭牌,而歷史到了第二年即1862年,才開始進入“同治”時代。
三.兩宮太后梅開二度再“垂簾”,清王朝“沖齡”皇帝一個接一個。
兩宮太后于咸豐十一年的十一月打敗了“顧命八大臣”后,正式垂簾聽政時,向天下告諭,稱“垂簾”并不是她們愿意要做的事,“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稟承,是以姑允所請。”意思是說,“垂簾”是不得而已而為之。同時表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
為了能體現老皇帝咸豐的三股力量“同治”理念,朝廷行政運轉的流程是:倆太后每天召集新被授予的議政王奕訢、軍機大臣同時入朝對答,雖無“顧命”大臣之說,但有重臣參與議政之實;內外章奏,倆太后覽閱后,由王大臣擬旨,第二天進呈;再閱定后,由倆太后以咸豐皇帝當年所賜的“同道堂”小玉璽鈐識,再以皇帝的御旨對外頒示。
同治初年,天下未安,兵連不解,兩位太后能“同心求治”,主政經驗也日益精進老道。她們倚任將帥如曾國藩、曾國荃、李鴻章等,平定了太平天國“粵匪”和“捻匪”。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戊戌,“官軍克復江寧,洪秀全先自盡,其子(洪)福瑱遁。獲賊酋洪仁達、李秀成,江南平。”朝廷“命戮洪秀全尸,傳首各省”。到了“秋七月,洪仁達、李秀成伏誅”。冬十月戊寅,“獲洪福瑱于(江西)石城(縣),誅之”。清王朝積極開辦“洋務運動”,政治上比較和諧,被后人稱為“同治中興”時期。
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兩太后兌現承諾,“歸政”已經年屆18歲的同治皇帝。但一年后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皇帝又因染上天花,病死于養心殿東暖閣。同治皇帝英年早逝,惜無子嗣,大清王朝又遭遇不幸。但對兩太后而言,是否不幸?就看她們選誰來當皇帝了。
按常規,皇太子應從同治皇帝的下一輩近支宗室中擇立,但倆太后最后“定策”,執意選擇了同治皇帝的叔伯兄弟、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來接班。載湉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就是慈禧皇太后的親妹。載湉當時只有4歲,倆太后(主要是慈禧太后)讓他過繼給早已去世的咸豐皇帝為子,就這樣,慈禧太后就成為當然的養母,從而可以再次垂簾聽政。
次年即1875年,5歲的載湉嗣承皇位,年號光緒。因皇帝年齡幼沖,“兩太后復垂簾聽政”。到了光緒七年三月壬申,慈安皇太后崩,年45歲。從此,“垂簾”人已由兩人變為慈禧太后一人,慈禧太后當上了不是皇帝的皇帝。
1884年,慈禧突發懿旨,罷免了恭親王暨議政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人馬,開始獨掌大權。如果說罷免除掉“顧命八大臣”是慈禧發動的第一次宮廷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那么,這是她發動的第二次宮廷政變,因為這一年是甲申年,史稱“甲申易樞”。1889年,慈禧歸政于光緒皇帝,退隱頤和園,但實際上仍在掌控朝政。到了1898年“戊戌變法”,皇帝黨密謀“圍園殺后”,消息泄漏,慈禧發動了第三次宮廷政變,史稱“戊戌政變”。她囚禁了光緒皇帝,讓他在瀛臺養疴;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垂簾”。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癸酉日,光緒皇帝在瀛臺涵元殿駕崩,享年38歲。光緒帝無子,在病重時,遺詔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此時的溥儀只有3歲,慈禧太后接著又下懿旨,命3歲的嗣皇帝承繼光緒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再次讓“沖齡”幼兒來當皇帝,自己又可以名正言順地繼續“垂簾”下去。溥儀即宣統皇帝登基之日,即尊慈禧為太皇太后。
可能上蒼也看不下去了吧,第二天下午,慈禧就在儀鸞殿去世,終于結束了她的“垂簾”生涯,享年74歲。
慈禧雖然撒手西去,扶植沖齡皇帝宣統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慈禧的侄女、光緒皇帝的皇后、宣統皇帝的“兼祧母后”隆裕太后身上。宣統皇帝名溥儀,是道光皇帝的曾孫、醇賢王奕譞的孫子、監國攝政王載灃之子,以光緒皇帝“本生弟子”身份即位當皇帝。
宣統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同年十二月戊午,由隆裕太后代為詔諭,宣統皇帝“遜位”。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共和制”徹底取代了封建“世襲制”。歷史進入新紀元,“家天下”現象徹底結束,“顧命大臣”“攝政大臣”“托孤之臣”亦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完)
束有春 2024年5月7日于金陵四合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