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鳳子的繪畫風格特征略論
□ 趙啟斌
呂鳳子(1886—1959)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中國畫家、書法家和藝術教育家、職業教育的發軔者。他三次毀家辦學、終身致力于教育事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杰出文化人才,如劉海粟、張書旗、徐悲鴻、張大千、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等人都曾經受教于他。由于藝術上的重大貢獻,呂鳳子被譽為“東方的米開朗基羅”,在羅漢畫、仕女畫、金石、書法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曾先后三次獲得藝術大獎:1931年《廬山云》在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榮獲中國畫一等獎,1942年《四阿羅漢》在第三屆全國美展獲唯一一名一等獎,1956年《菜農的喜悅》榮獲江蘇省美術創作一等獎。經過長期的繪畫藝術實踐,呂鳳子確立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風格特征。
高松吟者
呂鳳子以傳統的佛學、儒學、古典詩詞、書法為基礎,全方位積極引進西方哲學、美學、心理學等與藝術相關的西方文化要素,致力于中國畫的創作,形成了高逸沖淡而又具有深厚文化感染力的繪畫面貌,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呂鳳子所謂“人生制作即藝術制作”的宣言,在藝術制作上、在風格展現的歷史進程中顯現出豐富而深邃的人生經歷、文化經歷和創造經歷。由于呂鳳子具有他人不具備的深厚學養以及個人特有的個性和精神氣質,他的繪畫風格中也都有非常鮮明的表現,樸實厚重、蒼勁樸茂,而又沉著蘊藉、清麗飄逸是呂鳳子的整體繪畫格調。
匡廬女兒城
呂鳳子長期生活在靈秀的江南水鄉地區,在他的繪畫中首先呈現出瀟灑靈秀、清雅空明的典型地域性風貌,溫和閑雅,不同于北方地區的雄渾氣象。抗戰時期,八年寓居重慶的生活,又使呂鳳子接觸了不同于江南地區的四川自然景物,這對于他繪畫風格的形成亦產生了相當的影響,巴蜀的奇肆健挺之美成為他繪畫風格的又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呂鳳子積極吸收六朝以來顧愷之、閻立本、周昉、石恪、梁楷、張瑞圖、李公麟、陳洪綬等人的畫風,強化明清人物畫的筆力、墨法。同時又接受漢畫像石的影響,將寫意與工筆相結合,以古樸的筆墨寫秀逸的情趣,格調瀟灑靈秀,高雅清俊,因而使他的繪畫古雅挺拔、沖淡放逸,沖破了文人畫的審美格調,具有近代、現代繪畫的審美要素。呂鳳子把中國畫引向現代繪畫審美的領域中來,在中國畫審美觀念上亦是一個重大突破。由于呂鳳子將明清審美基調和兩漢、六朝、隋唐、五代、兩宋的繪畫審美格調糅合起來,豪肆與精工相結合,寫意與寫實相會通,形成了獨特的高古畫風,創造出自成一家的呂氏“疏體”畫風,所作山水人物簡略精勁,呈現出既挺秀流利、雄渾放肆而又簡樸凝重的繪畫風神,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眾羅漢像
以上所列幾點是呂鳳子繪畫所呈現出來的整體性風格特點,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往往又呈現出不盡相同的風格特點。
呂鳳子繪畫風格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變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即:1937年丹陽淪陷前為早期,是他風格初步形成的時期;抗戰爆發后進入四川直至新中國成立前為中期,是呂鳳子繪畫風格處于高度成熟、定型的時期;從新中國成立至去世為晚期,是呂鳳子繪畫風格漸趨蛻變的一個歷史時期。在呂鳳子繪畫創作的三個歷史時期,既有原有繪畫風格的延續,同時由于個人在生理上的變化、個人繪畫觀念的不斷發展,以及外在形勢的變化等,都使呂鳳子的繪畫風格有所變化,從而在不同的時期出現了不盡同于前期的繪畫風格特色。
呂鳳子早期博覽古代作品,潛心于傳統繪畫的研究,吸收西洋繪畫的寫生方法進行繪畫創作,是繪畫風格的初成時期。主要集中在山水畫和仕女畫、花鳥畫領域,也作了部分西方靜物畫、風景畫作品,而以仕女畫居多。這一時期呂鳳子的中國畫用筆以高古游絲描居多,線條秀勁古拙,色調清麗淡雅,給人精整秀麗之感,如1929年44歲時創作的《仕女畫冊》《迦陵填詞圖》等,均能體現出這一時期的風格特色。
不
入蜀后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是呂鳳子繪畫創作的中期,也是他精力最為充沛的人生時期,人生閱歷已經非常成熟,文化積累也已日臻高峰,因而許多代表性的作品都在這一時期誕生。這一時期主要是人物畫創作,作品多為仕女、人物和記游寫生題材。這一時期也是更加動蕩的社會歷史時期,由于嚴峻的社會現實,日本軍的殘暴侵略,都使呂鳳子的繪畫面貌發生重大的變化。作品一洗早期的精整秀麗,用筆豪放老辣、簡率洗練,尤其羅漢畫,簡勁古拙、渾厚老辣,成為這一時期典型的繪畫特色。他曾題跋說:昔好畫古麗人,以慕芳潔。今日有興,疆使戰臂,亦感有美內含,有韻不欲。概括出這一時期的繪畫格調和審美追求。不僅僅是外在局勢的變化催生了呂鳳子繪畫格調的變化,由于生理上的病變,也使呂鳳子的畫風與以往有相當的不同。由于這一時期他有了顫抖的癥狀,在進行繪畫創作時受到病臂顫抖的影響,用筆更加高簡粗率,水墨流漾,這樣便舍棄了一些不必要的繪畫細節,更顯格調的高古和樸茂,具有大寫意的精神氣象。他題跋中所言“疆使戰臂,亦感有美內含”,自己也肯定了這一由于生理變化、身體病變后所形成的新的畫風。
新中國成立后直至去世,是呂鳳子繪畫創作的晚期,雖然只有短短的九年左右的時間,但亦是呂鳳子繪畫創作的重要時期。隨著新政權的建立、鞏固,社會氣象為之一新,呂鳳子本人內心的情感變化是可想而知的。此一時期由于呂鳳子心境舒暢,線條往往平和爽利,繪畫造型也更加趨向精整嚴謹,筆觸簡率,已然不見勾線的技巧,風格蒼勁渾厚,剛健高古,在晚年終于達到了脫略形跡、物我渾化的藝術境界。由于呂鳳子晚年受病痛的折磨以及曾將相當一部分精力致力于《中國畫法研究》一書,因而沒有過多的精力致力于繪畫創作,這一時期遺存的作品不多,使人不太可能看到他晚年繪畫風格的進一步突破性的變化。從這些集中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晚期作品也可以感知他晚年的些微心跡和繪畫風貌。
且莫說因緣
呂鳳子的繪畫風格經歷了前期的精整奇崛、中期的豪放渾樸、后期爽利高古的變化,在繪畫格調上有著從精微到豪放、從細筆到粗筆、從工整到寫意的變化過程,不同時期有著不同時期的繪畫面貌,有著顯著的繪畫風格特征。其中既有社會外在環境變化給他帶來的影響,同時也有不可抗拒的生命自然老化、病變等原因所不得不然的風格變化,也有作者審美觀念上的變化所引起風格的變化,這都是呂鳳子不同時期風格形成的重要原因,在這種變化的風格中凝結著社會變革的文化氣息和呂鳳子本人生命軌跡演變的影痕。
個人格言
人生制作即藝術制作——呂鳳子
名家評點
承歷世傳統,開當代新風,三百年來第一流——徐悲鴻
個人簡介
呂鳳子(1886年7月7日—1959年12月20日),中國畫家、教育家。原名浚,字鳳癡,別署鳳先生,江蘇丹陽人。1907年秋考入李瑞清主辦的南京兩江優級師范學堂圖畫手工科學習。1910年冬畢業,1912年回丹陽創辦正則女校。先后任鎮江中學校長、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正則藝專校長、江蘇師范學院藝術系教授等職。一生從事藝術教育,培養了大批美術人才,擅長書畫、仕女、佛像,別具風格。早期博覽古代作品,潛心于傳統繪畫研究,并吸取西洋寫生技巧,開始樹立自己的風格。
中年以后,呂鳳子畫過不少抒情寫意的仕女人物和紀游寫生的山水,以及其他靜物、花鳥等,都能抒發新意,自成家法。抗日戰爭后,多畫一些憤世嫉俗、譏諷時政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心情愉快,雖身體多病,仍不廢筆墨,努力創作新題材作品,于1959年12月20日在蘇州逝世,年74歲。
——摘自《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第五卷434頁1985年上海版
個人事略
呂鳳子先生是我國著名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呂先生從事中國畫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五十余年,擅長人物、山水、花鳥畫,具有獨特的風格,對繪畫理論也有一定的研究,在美術教育事業上有很大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后,呂先生被選為江蘇省人民代表、江蘇省中國畫院籌備委員,他熱愛黨、熱愛新社會,并表示要把自己的知識技藝貢獻給黨的事業,雖在年邁體弱的情狀下仍然努力創作表現新題材新內容的作品。
(《美術》196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