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江蘇省美協理事,江蘇省美協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一級美術師。1963年3月生于江蘇東臺。1991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中國畫專業;2009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畫專業,藝術碩士。曾任全國傅抱石中國畫雙年展、江蘇省美術獎、江蘇省五星工程獎、江蘇省優秀美術家評選展、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江蘇省藝術高級職稱等評審專家。作品曾參加: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成都雙年展、中國美術館館藏特展、全國畫院優秀美術作品展、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展、中國實驗水墨藝術展、現代繪畫史代表畫家作品展、第九屆全國美展等。曾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博物院、山東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蘇州美術館等舉辦個人藝術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首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山東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湖南省美術館、上海朱屹瞻美術館、寧夏美術館、南京德基美術館、洛陽美術館、蘇州美術館、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等中外機構收藏。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正午陽光(湖南美術館藏)
尺寸:180mX97cm
創作時間:2018年
崔見喜歡將自己的畫作稱之為“風景”,大體上已經流露出他出入古今、聯結中西的愿望。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將崔見的畫作視為他內心的風景,那是一種具有強烈主觀表現性的自然流露。風景不僅意味著對自然的尊重,更多地意味著自然對一個人的啟迪,意味著畫家內心情感驅使著他的畫筆在二維平面上重建自然的水墨畫,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用水墨語言重建一個人的現代的精神家園。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云開洞天(江蘇省國畫院藏)
尺寸:240cmX123cm
創作時間:2008年
崔見擅于用線。他所繪制的線條意態蕭散、灑脫靈動,虛實相間、錯落有致。他的畫中,草木蕩漾、擺動、搖曳、呼應,使得畫面呈現出一種流動感、飄動感。明明所繪之物是靜止的,卻又因為筆法的走勢而極富動感;可不管如何具有動感,畫面都始終呈現出回環的結構,形成了筆走龍蛇、游絲萬縷的嶄新視像,繼而以筆帶墨、墨隨線后,達到筆墨相映、酣暢淋漓的視覺快意。
在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新意和個性的是他的山水結構。通過密集的筆線,將山石、草木、路徑、流瀑和云氣混合交織為充滿動感的結構,布局鋪天蓋地而又豐富多變,在局部已拆解了自然的面目。這是一種具有現代氣息的繪畫語言圖式構成表現,使畫面產生了不同于一般山水圖式的宏闊境界之感。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天都峰
尺寸:187cmX97cm
創作時間:2019年
崔見對于傳統筆墨的研究與浸潤是相當深入的,他的筆墨語言大多陶染于那種風流蘊藉、逸筆草草的豐厚傳統,他用筆墨語言的傳統樣式來表達現代化時空的不確定性,從而直接切入主體精神空間的展現。在崔見的畫中,具有一種超現實的夢幻性質,我們可以從他畫中的筆痕銜接、線和自由流轉看到畫家創作時的出神入化,那是幻覺與心靈的感應交匯。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化境
尺寸:217cmX62cmX6
創作時間:2014年
相對于傳統筆墨的不懈研習,對自然的感悟更是崔見畫風變化的源泉和動力,在崔見的作品中,有一種非秩序感和隨意性,它們更接近自然的狀態。崔見常常獨坐南京東郊 的森林,傾聽風聲林濤,蟲啾鳥鳴,讓天籟之音融入思緒,與自然共鳴。有論者將此稱為“道家式的自然主義情懷”,認為他要與現實的、世俗的生活有意地疏離開來,求得片刻的虛靜自由。“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我倒從中看到了畫家心中的激情,滿紙是線的韻律,如同舞蹈與音樂。在他的畫中,有草書用筆的恣肆、灑脫、靈動,混融在非傳統水墨的構成中。正如唐代孫過庭《書譜》中所言:“然后澟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他用信手涂鴉的偶然性反叛傳統的程式,敏銳地傳達了現代人的生存感受與精神狀態。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梵音回響
尺寸:240cmX563cm
創作時間:2019年
崔見生活在傳統水墨根基雄厚,歷史人文氣息濃郁的六朝古都,金陵畫派的傳統一直對生活在這里的畫家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使他們下意識地用筆墨規范來控制自己的水墨實踐,這是一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自覺的自我生產過程。個體接受傳統的制約和藝術的規范,自覺內化,這是一種被動的“生產性的主體”。由此,我們強調個人要從被他人改變轉向自我轉變,以分散、多元對抗統一性與中心話語,獲得主體行動的自覺性。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沂山百丈泉
尺寸:187cmX97cm
創作時間:2018年
崔見的水墨實踐使我們對傳統與創新獲得了一種新的眼光,那就是對傳統的態度和認識角度的不同,所獲得的拓展方向竟會有很大的不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對自我在傳統語言的長期浸潤中所獲得的筆墨習性有一種自覺的反思與警覺。
崔見的畫動中有靜,人靜如處子,畫卻動如脫兔。在他的畫中,山、水、石、林都幻化為無處不在的生命精靈。對水墨規則的潛意識服從,被想象逐漸帶入超驗的潛意識的邊緣,走向奇異而又陌生的境界。他的水墨畫使我想起明清之際新興的市民小說和德國詩人歌德的《浮士德》,反映了厚重的傳統在個性解放潮流沖擊下趨于新興市民社會的轉型,如同20世紀初海上畫派的崛起,將個人心中的欲望解放出來,獲得精神上的行動自由。崔見對傳統水墨的解構性重組,對水墨技法和語匯的資源整合,使他真正從傳統中走出,面對當代水墨藝術的寬闊前景。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正午
尺寸:34mX46cm
創作時間:2013年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原副院長)
作品:綠洲
尺寸:247cmX125cm
創作時間:2019年
作者:崔見(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
作品:一座山(德基美術館收藏)
尺寸:500cmX700cm
創作時間: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