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書法是展現美、精神和意志的窗口,更是修身養性、獨善其身的具體手段。”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近期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書法是中國人精神追求向善向上的重要方式之一,應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
孫曉云說,拿起毛筆,她就是最幸福的人,也是離理想最近的人。從3歲學書法至今,66年的歷練,書法已經融入她的生活,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書法給了我做人的全部——頭上有‘神明’,腳下有底線,胸中有情懷。”
“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孫曉云說,近年來,她以小楷的方式書寫《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經典作品,出版《中華國學德育經典》,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夠通過書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代入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作記錄時代發展、彰顯時代風范的作品,是孫曉云堅持的創作導向。近年來,她圍繞重大事件和重要時間節點,創作了《絲路情》《中華匠心》《中國賦》等一系列經典文化叢書,推動古老的中國書法在新時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讓大家感受到書法獨特的美與力量,讓書法一點一滴入心,一筆一畫傳承。”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從用筆到用鍵盤,再到語音輸入,伴隨互聯網和技術發展,人和文字打交道的方式也在快速更迭。書法,作為中國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具象表現,近年來也受到沖擊。“不少人提筆忘字,這牽涉文化安全,也牽涉我們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和志氣。”孫曉云認為,認識到書法學習的重要性,通過書寫領會漢字之美、文化之美,不僅與個人愛好相關,更是國家、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現。
孫曉云出版的《書法有法》,將自身學習經歷、對傳統書法和筆法的理解“寫出來”“傳出去”,出版后深受讀者喜愛,并被譯成日文、韓文、英文、阿拉伯語等多個版本。“通過書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漸沁入到世界各地的讀者心里,讓更多人認識書法之美。”孫曉云期待地說。
此外,為了讓傳統書法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孫曉云還嘗試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制成卡片式書法字帖。“宣紙、毛筆、墊板都在一個盒子里,可以隨身攜帶,方便隨時抽出零星時間書寫和閱讀。”孫曉云說,要讓文字這一寶貴的財富傳下去,不能在我們這代人手上遺失。
“中國書法已傳承3000余年,當代的書法工作者,承擔著傳承與傳播的責任和使命。人書俱老,活一輩子,寫一輩子,這是責任。”孫曉云認為,要以漢字之美續寫中華傳統與文明,書法僅僅作為藝術形態存在還遠遠不夠,它應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必修課。